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永兰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1):111-114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是民族关系的见证,是文化渗透的结果。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的文化心理。本文主要从引进外来词的历史及其吸收方式方面来探讨汉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从而得出对外来词、外来文化我们应持有何种态度。 相似文献
2.
周志军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173-174
分析在外来词翻译过程中体现汉民族文化心理的现象及其发展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得出民族文化心理对翻译外来词的启示,阐述外来词当顺应汉民族文化心理和时代变化来进行翻译。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屈赋中的外来词着手,分析这些外来词的来源,借以证明至迟在屈原时代,域外文化对屈原、楚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就有过明显的影响。其影响的源头,既有西亚巴比伦文化,也有希腊文化和印度文化。因此,在屈原时代,透过屈赋,可确知来自域外的巴比伦、希腊、印度的神话和文化因子,已经进入了屈原的知识视野并被写进屈原的楚辞中。 相似文献
4.
对比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分支,目的是通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描述它们之间的异同,并将这种研究应用于其他相关领域。语言是一个体系,某个形式的概念往往是功能范围,在体系中表现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因此,在进行静态意义的对比时,需要注意动态的功能变化。(于日平2007《对比研究方法论的探讨》)本文将从日语学习者的角度,就汉日对比研究的可行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中日语言文化对比的角度探索日语教学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岩红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4(6):94-96
汉日对比是日语教学的一个好方法.在进行汉日语言对比的同时,还有必要导入中日文化方面的对比.通过汉日语言对比,可以使我们进一步认清汉语和日语各自的语言特点,以便更好地运用到日语教学当中;通过中日文化对比,可以使我们了解两国间的文化差异,排除交际上非语言因素的文化障碍. 相似文献
6.
刘芳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6):40-43
本文使用对比方法把汉日颜色词,主要是"红、白、黑、黄、绿"这五种基本颜色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加以罗列,并对其代表的不同文化内涵的差异进行了分析。以便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日本的文化背景,掌握颜色使用的文化内涵,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7.
游春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97-98
通过对汉英两种语言中外来词的研究,强调外来词的语言文化色彩,分析外来词在中英语言文化中的作用,追寻中英语言文化接触的历史痕迹。 相似文献
8.
周建民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2)
本文讨论不同语言问语言成分相互借用的文化背景问题。语言成分借用的前提是不同文化间种种形式的接触和交流。不同文化之间在物质、制度、心理等结构层面上平行或交叉的种种复杂的相互接触与交流关系所构成的文化背景,都可能对语言成分的借用起到促进或阻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周雪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4):69-72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个载体.语言的交漉与借用。可以反映文化间的交流与影响。粤语方言的英源外来词中,早期英译词占了绝大部分;后期传入的外来词则以半音译半意译词为多。从粤语中英源外来词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入手.分析英源外来词的类型及结构特点.可以看出.广府文化是开放的文化,对英源外来词有极强的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10.
外来词是不同文化接触的产物.一种语言对外来成分的接受方式和程度的不同,一方面反映出该语言的特性,另一方面更折射出以该语言为母语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纵观历史,在汉语动态词汇库的进化中,母语同化外来语、意译排挤音译是主流;但在不少情况下,外语词异化了母语词,音译词淘汰了意译词,也是屡见不鲜的.前者反映出汉民族恪守传统的保守性和汉语强大的传统惯性,后者则映射出面对发展汉文化的宽容博大与汉语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1.
12.
现代汉语外来词汉化轨迹及规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阳友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3(3):127-131
外来词也称借词 ,是语言接触文化交流的产物 ,体现不同语言之间抗衡与妥协、异质和同化的过程。外来词的汉化 ,是指外来词从源语到汉语语言上的变化 ,其主要表现为语音、语义、语词结构与字形等的变化。现代汉语吸收外来词时也存在着一些规律 ,对这些规律的揭示 ,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汉语自身的发展规律 ,以及推进外来词的合理吸收和规范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王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216-218
语言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而作为语言最敏感、最活跃因素的词汇 ,则是观察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窗口。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 ,各国对外交往的日益频繁 ,来自于异国的外来词 (借用)日益增多 ,各国文化的多层次、多渠道的交流为词语的借用提供了多种条件。俄、汉语中的外来词都有久远的发展史。文章分别从它们的历史 ,被借用的方式以及外来词对本族文化的影响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对比 ,找出了它们的异同 ,以促进俄语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从模因论看汉语中的英语外来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明丽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3)
模因论是用于解释文化进化与传播的理论,它揭示了语言发展的规律,为我们研究语言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从模因论角度解析外来词,可以发现:外来词的形成是原体模因复制模仿和变异的结果.同时外来的语言模因能够融入汉语是由于符号空位、社会进步的影响以及人们趋新、尚异社会心理的驱动.有些进入汉语的外来词模因由于获得了受众的认可,得到了更多被复制与传播的机会而成为强势模因,在汉语中保留了下来;那些不符合汉民族语言习惯的外来词模因则因得不到复制与传播而从汉语中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5.
牛惠霞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7,9(3):346-349
法语外来词是英语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当代世界各国语言不断交流和融合的趋势下,探讨英语中法语外来词的历史渊源,融入英语的阶段、途径和方式以及对英语语言和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将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英法两种语言的渊源。 相似文献
16.
为探求英源外来词所蕴含的文化现象与文化价值,从英源外来词的发生、音译过程、使用群体等角度分析研究了英源外来词中存在的社会、心理活动以及社会文化信息等文化学内容。研究结果表明,英源外来词反映人类社会发展水平、语言禁忌与灵物崇拜等心理文化以及个人社会文化信息,具有深刻的文化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孙夕珺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122-126
汉语是大陆与台湾长期共同使用的社会通用语。但由于两岸在历史上的分隔,使得两地汉语的发展形成了各自的特点。文章以大陆和台湾的两本辞书《现代汉语词典》和《新编国语日报辞典》所收录的词汇为基础,同时参考《重编国语辞典修订本》,从外来词分类、两地外来词收录情况、异同情况、异同产生原因等方面对两岸外来词进行了对比研究,以进一步加深对中国海峡两岸外来词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杨春虹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6):107-109
俄语新词中的外来词占有很大的比例。对于这样一种特殊词群进行关注,并从词汇学理论出发,分析它们在进入俄语词汇系统过程中呈现出的阶段性特点及其表征,有助于对俄罗斯语言、文化、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解读。随着国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对外来词的研究将会推进与时代同步的语言教学。 相似文献
19.
陈琼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3):145-147
外来词是汉语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译名深受汉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文中拟通过分析汉民族认知心理探究外来词的汉化途径,指出汉民族根据本民族的文化心理,通过音译、音义译以及音义译兼创译等途径对外来词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如此极大提高了外来词的可接受性。 相似文献
20.
张晓青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84-87
汉德语言在其语言发展历史中都曾借用和吸收了大量外来词,它们都各具特色.从对比的角度分析属于不同语系的汉德语言借用外来词的现象,探究两种语言中外来词构成的异同和特点及其与本民族语言融合的情况,总结其发展趋势,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