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2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邸春玲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7-8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折射的是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共建共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2.
邸春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大亮点,折射的是我们党逐渐形成了符合执政规律的执政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统筹兼顾的理念;共建共享的理念。 相似文献
3.
论民生与政府执政理念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义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4):127-131
民生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但在新的历史时期又被赋予很多新的内涵.民生问题的成功解决与政府执政理念存在着密切关系.借鉴西方国家有关政府执政理念从传统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转变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民生现实,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政府执政理念创新的关键在于以民生为导向,坚持以人为本,建立责任政府,实现社会公正. 相似文献
4.
党的第十八次代表大会的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首次明确提出了居民收入倍增目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10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919元。2011年,这两者的实际增速分别为8.4%和11.4%。按照这 相似文献
5.
3月5日上午9时,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社会保障、物价、房价、养老、医疗、教育、收入分配等民生话题,一直位居两会期间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排行榜前列,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涉及百姓民生,彰显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和对百姓问题的关切。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说起“小康”一词可谓众人皆知,因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距2020年渐行渐近,我们能否如期实现小康目标?如同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小康”标准.本文仅从统计角度,用可量化的指标给大家描述一下小康社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何谓小康社会
过上“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诗经·大雅》民劳篇,篇中写道:“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说,人们有劳有逸,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日子安定,差不多就达到小康了. 相似文献
7.
8.
GDP是指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能够全面反映全社会经济活动的总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评价经济形势的重要综合指标.2012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1年重要经济数据,其中GDP增长9.2%.2012年3月,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值目标定位7.5%,这是中国GDP预期增长目标8年来首次低于8%. 相似文献
9.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作重要讲话,全会听取和讨论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决定增补习近平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未来五年中国将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提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少专家认为,这意味着十二五期间中央将更加重视居民的收入增长,更加重视民生追求民富。而国富到民富的转变也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发展进程中农民工问题的道德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农民工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却没有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成果与城市国民待遇,其根本原因归根到底是制度的德性问题.无视或漠视农民工群体的利益势必会给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道德的危害和政治的不利影响.农民工问题的公正解决,是我们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绕过的道德现实问题.让广大农民工共享社会发展和城市文明的成果,不仅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基本道德原则的具体落实,是党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政府行政道德准则的具体执行,而且还折射出政府制度的德性和社会发展的道德目的,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许经勇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66-71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确保有效供给;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主要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此,必须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发展多层次产业大融合,让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所带来的红利;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食品安全;着力改善农村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培育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推进人的城镇化,为农业现代化腾出宝贵的空间;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渠道,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别。 相似文献
12.
王志章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3):26-36
连片特困地区作为特定的区域空间,城乡差距大,贫困程度深,精准脱贫任务艰巨,是当前我国扶贫攻坚战的主战场。这一特定区域的扶贫攻坚其实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生产,这种生产既要在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实现精准脱贫的目标,也应该从“感知的空间”(Perceived Space)、“构想的空间”(Conceived Space)和“生活的空间”(Lived Space)出发,深刻认识三种空间生产的不同特点和功能,即连片特困地区“感知的空间”的复杂性和差异性,“构想的空间”是城乡空间生产和再生产的必要过程,“生活的空间”是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同时,连片特困地区空间生产与城乡一体化需要从空间控制、内外部对接、公共服务、产业布局、社会保障与政策支持以及非直接因素等方面进行耦合,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有序打破城乡边界,有效做好资源配置,构建起城乡平衡、协调、联动、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系,最终实现精准脱贫与城乡共享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