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问题银行是正常银行的对称,在激烈竞争的金融市场条件下,即使存在良好的银行监管机制,也不能避免银行经营出现问题而成为问题银行.对问题银行的识别一般是建立在银行评级系统之上的,即先评定银行风险等级,再根据等级确定问题银行.问题银行形成有内外原因,宏观因素基本上属于外在原因,而微观因素则属于银行的自身原因,如果内外因素结合则可能形成系统性的银行危机.由于问题银行具有强烈的负外部性,政府为促进银行业的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其进行干预并且采取一系列的监管措施,因此,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以及银行接管制度是政府为问题银行摆脱困境而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
郑志国 《创新》2015,9(1):17-20,126
商业银行为存款方和贷款方提供双向服务。城乡居民以获取利息为目的而自觉储蓄属于间接投资行为,存款利息是间接投资收益。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的差额是银行服务价值,来源于银行员工创造的价值。存贷双方分享银行服务,按一定比例支付这种服务价值。把存款利息视为货币使用权的价格,可以从劳动价值论得到合理解释。这种解释有利于充分发挥利息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毛伟  史晋川 《浙江学刊》2006,116(6):150-159
本文将Diamond and Dybvig(1983)的银行挤兑模型嵌入到内生经济增长模型中,从理性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出发构造了新的银行危机模型。模型表明,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决定危机是否会发生,而外部性冲击决定危机什么时候发生。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金融开放和政府担保对经济增长和银行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度国外间接投资规模条件下,金融开放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银行系统稳定性;政府担保不会明显影响经济增长,但能够增强银行系统的稳定性。根据本文的模型,东亚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金融开放和政府担保,而是国外间接投资规模过大、投资收益下降以及过度政府干预和无效率政府监管。最后,我们还分析了模型对中国银行改革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龙建 《日本研究》2008,13(1):49-53
20世纪90年代,日本出现了严重的银行业危机,此后,银行及其监管体系经历了巨大变革。缺乏对银行管理者决策有效的市场约束,普遍被认为是导致其过度冒险进而引发银行倒闭的重要原因。以制度分析为视角,针对日本主银行制度和银行监管制度进行分析,显示多种制度因素阻碍市场约束发挥作用。在总结日本银行业案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银行业体制改革中有效发挥市场约束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毋庸置疑,青岛银行正成为"最青岛"的金融品牌!2010年度青岛银行资产总额达到636亿元,较年初增加200亿元,增长达46%;各项存款达到512亿元,较年初增加173亿元,增幅达51%,新增存款更是超过了建行以来前十年的增长总  相似文献   

6.
人才服务业以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人才服务需求为导向,为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关服务,对促进我国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与优化配置,加速我国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人才服务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新时期,同时也存在政府人才服务机构职能不明确;行业发展缺乏专门人才;本土人才服务机构竞争能力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人才服务业的发展来看,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开发与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应对外资挑战;发挥政府在人才服务业发展中的指导和监管作用;打破条块分割,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商业银行利差:2000-20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我国32家商业银行2000-2008年的数据分析银行利差的影响因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渐进式的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利率政策是影响利差的重要因素,利率市场化的政策冲击导致利差显著扩大;随着银行业商业化改革的深化,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均在利差中得到补偿,但流动性风险尚未得到体现;金融创新和中间业务发展为银行调整利差提供了空间;有待改善的金融生态使商业银行支付隐含利息进而扩大了银行利差;中小银行相对于大银行能获取更高的利差;银行管理质量和融资体制对利差产生一定的影响;利差还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现代银行业发展迅猛,日益国际化。由于金融创新,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金融混业经营趋势的增强,国际社会也与时俱进,努力合作寻找银行监管的最佳模式,提高监管效率。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加深对我国银行监管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分别探讨新巴塞尔协议、WTO规则对我国银行监管体系的影响,以及如何改进和完善我国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银行监管法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反思了我国现有银行监管法制的现状 ,尤其是法律体系、法制的价值取向、法定主体权责构造、监管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监督机制、适应银行业国际化等方面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重视立法规划的系统化、立足国情借鉴外国经验、正确处理放松监管、改善监管和严格监管的关系、完善监管主体自身建设相关的制度及其它具体监管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简政放权的监管转型背景下,监管当局赋予市场更多的权力,证券行业应不断完善风险监管体系。作为盈亏自负的金融机构,证券公司亟须建立一套内部管理体系,平衡资本、收益与风险,适应行业发展。基于国内外监管机构及先进金融机构的实践经验,提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监管资本相配合,实现证券行业全方位的风险管控。建议监管机构完善监管资本的计量方法和限额管理方案,证券公司逐步推动经济资本在证券公司内部发挥管理风险限额、指导绩效考核、优化资本分配的作用。而监管机构通过培训、传导的方式,进一步完善行业监管资本和经济资本管理方案,推动两者相互协调配合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