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德意志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人的解放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科学的理论逻辑和鲜明的实践逻辑。历史逻辑形成于对青年黑格尔派的批判和对历史实践中“现实的人”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继承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过程中确立了人的解放的历史主体;在对“现实的人”的阐释过程中发现了人的解放的客观物质基础;在考察现实的人的时候没有离开“现实的生活”,在社会实践基础上把人的解放放置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宏伟视域。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发展的历史过程看,马克思恩格斯确立了研究这一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思维方法和研究视域。理论逻辑阐明人的解放思想演进过程中观念解放、劳动解放和社会关系解放三阶段。实践逻辑指出了确立唯物主义立场、推动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改变社会环境、进行共产主义运动等人的解放路径的正确方向。历史逻辑是思想形成的基础,理论逻辑是思想核心内容的具体展现,实践逻辑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是行动的指南。这3个逻辑共同构建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人的解放思想的内在逻辑,实现了历史必然性、理论真理性和道路正确性的严整统一,为实现人的解放提供了清晰的价值目标和实践诉求之道。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社会改变取向的行动研究”的社会探究路径,回观台湾社工专业的政治历史与发展过程,认为在台湾特定脉络下,透过执政与政策权力、专业组织与个体户社工等不同层次的社会系统相互穿透作用下,形成了台湾社工专业化发展的现况与难题。台湾经验可以成为其他地区社工发展的参照案例,培养有自觉觉他能力、以社工实践知识为志业的工作者,才能利益众生。  相似文献   

3.
保罗·弗雷勒长期致力于社会教育,主张透过教育使民众觉醒,透过实践改变整个状态.在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台湾学者夏林清教授带领的团队,结合行动研究理论创建了芦荻社区大学.芦荻被视为“行动试验场”,进入芦荻的每一位都被视为行动者,在尊重主体性,建构和谐主体间性的行动实践中,芦获走出一条“我-他或群-社会”的学习发展路径,实现了助己助人,做公民的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不仅实现了科学认识的变革,也实现了价值取向的变革,这集中体现于其批判继承了近代人道主义的优秀价值取向,体现于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追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双重变革使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成为完整严密的社会历史观,也使之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这就是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追求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价值意蕴的当代体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价值意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当代建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现代社会经数百年“理性化”发展,世纪末的人类正面对着现代性的难题。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性地反思人类的生存现状和历史。在对人类生存规范基础的先行澄明基础上,依照马克思关于人类解放的问题意识和针对原本批判的理论逻辑,着眼于现代性两难的现实,努力发展一种既内含马克思理论的批判精神,又带有指向人类自由、解放实践倾向的社会批判理论,这便是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在哲学领域所实现的革命性变革为其超越古典经济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而马克思的哲学批判又以现实为根基展演出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批判。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实事求是思想可以作为重思马克思经济批判的一种哲学视角。马克思正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的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透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及其本质,而其经济批判最终又是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对于未来社会发展道路的构建,马克思一再强调其随着实践的深化与拓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且始终强调历史普遍性与民族多样性之间的张力。实事求是思想与马克思以现实为根基透析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辩证法有着内在一致的逻辑机理。  相似文献   

7.
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二者在相互作用、各有侧重中,共同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批判理论。辩证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总体的维度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偏颇的三个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包括总的价值尺度和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前者指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后者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空间的尺度,等等。该理论对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思以人民立场为根本立足点,由对宗教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生活的批判,从研究政治解放深入到探索人类解放,其人民主体思想的理论意蕴具体地展现在这一时期"两个转变"的逻辑进路中,主要通过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文本中因循三重逻辑表达:以历史材料作支撑,强调人民在政治与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现实问题为导向,在批判市民社会的资产阶级人权时提出人类解放;以无产阶级为人类解放的主体力量,指明人类解放的现实路径,以表达鲜明的人民主体思想.虽然该时期的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尚处于形成初期,但其中蕴藏的理论价值为促使马克思向唯物史观的探研提供了契机,同时也为探索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发展夯实了思想基础.因此,基于《德法年鉴》时期的文本研究,呈现早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价值意蕴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育价值研究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价值研究三十年来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从理论概念辨析走向实践问题批判,二是致力于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国内研究者主要从教育价值的概念、教育价值分类、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教育价值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今后的教育价值研究在内涵上应更加强调精神和意义的"深度",分类上应坚持理论与实践的适度分离,价值观上应反思多元化时代的价值迷失现象,价值取向上应注重对人的生存论关怀,研究方法上应致力于教育价值研究传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就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解放的承诺来说 ,始终关注着人的存在意义。但与以往传统本体论和知识论哲学不同 ,马克思社会批判哲学的道义性是付诸“改变世界”功用性价值诉求及其价值解释的方法论。本文试就马克思“改变世界”哲学的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解释的方法论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韦伯强调宗教伦理对个人的经济心态形成和发展的深刻影响,因此有了韦伯命题:资本主义精神产生于新教伦理。根据韦伯的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精神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韦伯还提出了反命题:儒教不可能像新教那样焕发出“资本主义精神”,因为,儒教仅有“外王”的入世理性倾向而无实际经世抱负的手段,仅有“内圣”的价值理性的信念伦理而无工具理性的责任伦理。文章从信仰、理性、克制、敬业与成功的内在逻辑的角度来解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阐发是指说出作者不曾说但会说的。只有知道作者都说了什么,说的是什么,才能设想作者会说什么。无论怎样努力把经典阐释得有意思、有意义,都是严格受到文本限制的。解释的可能性蕴含在作品之中。深刻的作品无论有多么重要的当下现实意义,它都不自限于此。由于其深刻,它可以在不同的情境中具有意义、得到有意义的阐发。时空间隔、阅读者对作品的间距,产生出一种积极的作用,使作品从某种特定的阅读中解放出来,使作品之为独立的作品这一点彰显。  相似文献   

13.
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百年传统与南大校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的灵魂是其独立的思想和传统。百年南大历经沧桑,但诚朴坚毅、自强不息的精神历久弥新,这在不同时期的校训中都有展现。在百年校庆到来之际,南京大学确定“诚朴雄伟,励学敦行”的校训,以激励南大人弘扬传统,奋发进取。  相似文献   

14.
弗雷格区分涵义和指称以及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对翻译很有帮助。通过阐述弗雷格对涵义和指称的论点,着重讨论英汉语际转换时应注意英汉专名的翻译、不同(相同)比喻形象的相同涵义的翻译、指号对应而涵义不同的翻译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诗学批评界一向将诗与歌、谣、谚、语笼而统之为诗 ,实为不妥。诗与歌、谣、谚、语在人类文化发展中同源异流 ,在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它们产生的原因不同 ,现实的目的不同 ,发展的道路也不同。理清诗与歌、谣、谚、的性质和它们的关联 ,会有助于对中国诗歌发展及诗学批评纲领“诗言志”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优秀的法律文化曾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影响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法制进程,对世界法制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即使在今天,西方许多思想家在对本国法律文化反思时,也常常不忘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汲取营养。法治社会应对情、理、法重新认识,挖掘其合理因素,正确看待情、理、法结合在实现法律体系本土化、保障司法公正以及增强判决执行力中的价值,并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合理运用情、理、法。  相似文献   

17.
古代湖南除水、旱两大自然灾害外,主要的灾种还有虫灾、风灾、雹灾、冰冻、地震和疫灾,都对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是“资本主义时期典型的正常的国家形式”。民族国家建构包含五个方面不可或缺的要素:独立主权是前提要素、国家统一是核心要素、国族塑造是本质要素、中央集权政府是关键要素、民主取向是价值要素。民族国家的构建和巩固,关键是在获得独立主权的前提下,寻求和处理好“人民-国家-民族-政府”四种要素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19.
新生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 ,新年刚入校 ,面对新环境 ,学习生活有诸多的陌生和不适应 ,他们迫切需要知道如何顺利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 ,如何处理好学习与参加社会活动的关系 ,如何在提高知识素养的同时磨砺自己的才干等等 ,为此我们进行书面调查 ,以此为契机 ,展开我们的思索和对策 ,以寻找学生工作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