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统战文化”是在统战实践中形成的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文化统战”,实际上可以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理解方式.“统战文化”与“文化统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统一战线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明确工作的着力点,进一步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推进“文化统战”工作.  相似文献   

2.
“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主题.“随着现代管理理念的发展,“知行合一”思想在企业文化构建过程中,对其价值核心、功能以及企业形象的塑造等皆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如何建立企业文化,利用古代“知行合一”思想对当代的企业文化进行新的解读,仍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具有数千年传统的中国文化在其独特性、影响力和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上,足以成为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之外的“第三极文化”.中国文化经历几千年逐步形成、确立、巩固并为人们普遍认同、自觉遵守、代代相传的核心价值和基于这些核心价值所生成和建构的民族精神,是“第三极文化”最重要的内涵.“第三极文化”的首要目标是要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进一步梳理、总结、提炼、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重塑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进一步振奋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其最终目标是通过“会通”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及各种文化,实现自我“超胜”和整体“超胜”,为构建和谐的世界文化,推动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孔子学院经过8年多发展呈现蓬勃之势,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担忧.虽然“传授汉语”的功能在不断地增强,可是“传播文化”的使命却不尽如意.德国歌德学院历经70余载,以其稳步的发展和成熟运作而不断渗透和强化着文化传播的功效.我国孔子学院应该借鉴歌德学院的做法,从文化传播的立场、对象、内容等方面予以明确的定位,在实施“汉语推广”的过程中实现“中国文化”传播之功能,为提高中国的软实力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如何认识和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和文化能人在乡村文化中的孵育教化作用,是新世纪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和现实问题.来自乡村外部的“送文化”和来自乡村内部农民群众的“种文化”,虽然具有必要性和基础性,但相对于乡村文化的巨大需求和快速发展来说,都有局限性,需要乡村内部文化人才“孵文化”的有力支撑.以“孵文化”为枢纽,“送文化”“种文化”与“孵文化”相互配合,统筹城乡文化建设才能更加有效地推进.  相似文献   

6.
韩国文化是一种多元文化,其特征就是以儒教思想为核心,多种文化并存发展.而这种混合文化形态与韩国传统饮食拌饭——以米饭为主食、混合其他食材的烹调手法在实质上不无相通之处.这种“拌饭文化”把各色文化加以韩国式改造,再与韩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分析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能够看到这种“拌饭文化”的具体表现.而这一文化形态形成的根源有着各种复杂的因素,大致来说,历史因素使儒教思想深入韩国人的内心,并使其成为韩国社会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7.
关于雷州半岛的文化定位,近来在一些媒体上展开了讨论。“雷文化”、“雷阳文化”之外.尚有“雷州文化”、“高雷文化”、“红土文化”、“湛江文化”、“琼雷文化”等说法。结论往往在讨论之后,讨论的过程所产生的文化学意义与价值会超过简单的结论。在此,我们提供几家较有代表性的提法,以期唤起海内外文化学者对于雷州半岛的文化定位的关注,将此讨论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组织文化建设的灵魂,构建“以人为本”的税务文化是税务机关面临的重要课题。税务机关通过“以人为本”税务文化的构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把税务人员视作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尊重个人价值,全面开发人力资源,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税务人员的积极性、增强税务机关的凝聚力、提升税务机关的管理水平,实现税收事业持续发展与税务人员全面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无疑发挥着日趋重要的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彰显,必须以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存在为基础和前提,以文化自身的彻底性、先进性与文化受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心理的切合为条件.任何过分夸大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做法,都不可避免地会陷入文化决定论的泥潭.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中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差异与冲突来探讨我国后奥运时期乒乓球文化的价值。研究表明:我国乒乓球运动的文化价值融合了我国“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和合”思想与崇尚“科学、理性、自由、竞争”的西方价值观,形成了以夺标育人、和谐发展为价值核心的“和谐竞技”思想,以促进创建并维护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美好和谐的乒乓新世界。  相似文献   

11.
审美文化:高等教育的“第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文化是科学文化滋长的坚实心理基础,同时又是人文文化陶冶过程中不可取代的重要阶段。在理性追求、价值诉求和创造实践方面,科学与人文总是“纷争频仍,”而审美文化恰恰在这一方面超越、融合并完善了“两种文化”而成为独立的“第三文化”。在学术视野中,审美文化的定位也超越了传统美学的领域。以审美文化为依据构建高等教育的认识论、价值论和实践论仅仅是为了明确宣示和突显审美因素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论证了文化翻译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文化“传真”意指文化翻译的基本准则,即要求译语从文化义的角度准确地再现原语文化所要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翻译中“文化传真”度的把握也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梦”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从文化软实力视角分析,”中国梦”充分体现了国家性、民族性以及人民性的价值内涵.实现“中国梦”既要增强国家硬实力的“躯体”,又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章着眼于”中国梦”视阈下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未来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构路径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源动力;坚持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整合力;完善文化发展布局,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内升力;明确外延发展导向,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辐射力.  相似文献   

14.
以斯蒂芬·格林伯拉特为代表的“文化诗学”的出现相对于西方的其他学术派别似乎蕴舍有更多的学派之间的倚靠关系,因而显得难以归类.但究其本源,从“整体性”、“真实性”、“合法性”这些基本理论层面进行考量可看出“文化诗学”与“古典诗学”的相通之处.大体上“文化诗学”走的还是传统诗学一路,特别是对大众性情的关注,使得文学活动更能找到生存合法性的根据.谈论“诗学”实际上就必须纳入“文化”视野,突显出“诗学”政治化的趋势.当然,在现代语境中,“文化诗学”还是实践出了一些新的诗学内涵.尤其是新媒介的出现,使得对传统艺术真实观的认识进一步明确.这一切,特别是“诗学”因其“泛文化性”而走向人类学的表现对富有诗论传统的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探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和合”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存哲学。本论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资源进行梳理与整合,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和合精神与和合价值,进而点明和合思想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与生存哲学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香港乃文化沙漠”一直是外界对于香港的定位,此种言论与香港文化的边缘性不无关系.但在香港文化边缘化的背后,仍旧保留着对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并结合西方文化构筑成香港独特的本土文化.  相似文献   

17.
“新写实”小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今天回顾这股文学思潮 ,可发现其中超出文学价值的文化特质。在文化态度上 ,“新写实”是立足于现实来择取中西文化传统的 ;其文化表征从外及内依次呈现为凡俗文化、中年心态文化和生命哲学文化 ;而最终的文化指向均是市场和大众。“新写实”小说的文化选择代表着转型期中国人生活的“样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借重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先生所提出的“和合学”理论,从“和合”的价值理念入手,揭示和彰显“和合”理念与青海历史文化多元化发展在价值理念上的契合与互证,旨在肯定青海历史文化以民族文化多元化、多样性为依归的合理价值与可借鉴的传统人文资源,推动未来青海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李存山在《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撰文指出,中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有“变”亦有“常”,“变”就是文化发展的变革性、阶段性,“常”就是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孔子论三代之礼的相“因”与“损益”,符合文化发展之“变”与“常”的辩证法。自汉代始立的“三纲”,并非中国文化所“因”的常道,而是汉儒为了适应“汉承秦制”作出的“损益”。在中国近代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中,从“中体西用”发展到“标本并治”乃至“重估一切价值”,“哲学”观念和进化论的引入对这一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儒家学说为主流的中国文化,其常道并非“三纲”,而应是崇尚道德、以民为本、仁爱精神、忠恕之道、和谐社会,这也是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的优秀传统,而我们也应在文化上作出与现时代相适应的“损益”。  相似文献   

20.
蔡元培与鲁迅 ,同出越乡而在中国百年现代进程中双双成为“泰斗”与“楷模” ,但二者业绩同辉而文化性格殊异 ,实乃“和而不同”的现代文化巨人 :一、他们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先驱 ,既是从“旧垒”中率先走向现代的先觉者 ,也是从辛亥流产的阴影中走向五四的先驱者 ,又是抗日反蒋的战友 ;二、他们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巨人 ,在中西文化的价值取向上 ,在文化重建的基点———育人立人的方针上 ,在文化转型的哲学观念和行为方式上 ,均可谓殊途同归 ;三、其异同之根源在同源异流的传统、西方和地域文化承传。文章提示 :从历史造就的这两位现代文化巨人“和而不同”的风范中 ,获取新世纪文化建设的启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