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医学的宗教化:道教存思修炼术的创造机理与渊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医学理论和养生实践宗教神学化,由健身疗疾、延年益寿的医学养生术演化出长生不死、飞身成仙的宗教方术,这是存思修炼术形成和不断发展的内在机理;存思修炼术发端于老庄的守一养生术,结合医学理论、养生实践、神灵崇拜和神仙方术,历经《太平经》、《老子中经》、《黄庭内景经》和《上清大洞真经》而渐趋完善,由此确定了其重在养生和重在成仙的两个发展方向。本文对道教修炼术和神仙世界,以及道教炼养学的医学理论创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道教内丹学视野下的"奇经八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道教内丹文献中有关奇经八脉论述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道教内丹炼养术对传统经络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宋元时期,内丹学家通过修炼实践,验证并丰富了传统中医学对奇经八脉的认知;明清时期,道教内丹学关于奇经八脉的生理与病理观点已经十分成熟,在炼养与却病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运用,至今仍不失其医学思想价值,是道教医学养生文化中具有现代性意义的精蕴.  相似文献   

3.
利维亚·科恩是美国新一代道教研究者的代表和领军人物。她的道教研究主要集中在道教的神秘主义、道教的身体观、道教修炼、道教长生术、道教经典和人物等方面,具有持续时间长,视野广阔、方法多样等特点。同时,她也是一位将道教学术研究、道教学术活动和自身的道教修炼实践三方面紧密结合的学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代美国道教研究者的基本趋向。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是一位道教信仰者。他自少年时代就亲自参加过道教的养炼实践,入仕后也一直与道教保持着密切联系。李商隐修道属于上清教派,注重“内丹”法,从哲学层面更多地吸收了老、庄的道家思想。李商隐对道教神仙之说也曾有过怀疑并加以批判,道教一定程度上是他追求功业、修身养性的工具及失意时心灵的寄托。然而道教经典及上清教派的“内丹”、存想思神等方术却极大地影响了李商隐超俗的人格、情感、思维与审美,铸就了他魅力独具的诗作。  相似文献   

5.
老庄天人哲学思维中的"道法自然"具有两层含义,从宏观来说,自然是指事物的本然状态,从微观说,"自然"实为顺乎自然、追求自由的精神状态。这两层含义的本质实为"内外兼顾"。道教吸取了老庄归于自然之道,以宗教的形式成功地诠释了这种"内外兼顾"的意蕴。无论在向外求索的外丹炼制还是在向内求索的内丹修炼过程中,道教的终极目标均在于成仙,仙的本质就是道法自然,唯神是守。道教的双向修炼实则为老庄"道法自然"的科学精神与追寻自由的人文气质的历史传承,这一传承伴随着"天人合一"思想的宗教性过渡。  相似文献   

6.
要达到神仙长生的目的、修炼成仙,就必须有一定的环境和空间。道教建筑自然就成为了实现这一目的的媒介。于是道教建筑被赋予更多的内涵,成为蕴含了道教哲学理念的宗教建筑,也成为了体现道教生命哲学、阴阳五行思想以及天人感应思想的物化载体。  相似文献   

7.
论道教“存思”与古代文艺创作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存思”作为一种个人修炼和通神的手段,以鲜明的形象感悟、流动的宗教体验、充沛的想象力为重要特征,而其最终能幻想出美妙的神灵形象和神灵世界的结果,不仅为中国古代文艺创作想象提供了丰富的内在图示储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游仙作品的繁荣,而且对古代小说戏曲叙事模式的确立及人物形貌的刻画技巧等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百川的《绿野仙踪》是清中期一部有着鲜明特色和较高文学价值的小说,它是以冷于冰求仙访道的过程为框架,使得小说具有了浓厚的道教文化内涵。其中不仅有对于道教内丹和外丹修炼技法的详细介绍,还有对于道教法术详尽而全面的展示,这都反映出深藏其间的“内炼为本、内外兼修”的道教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9.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也是道教推崇之得道的神仙。道教历来崇信黄帝,道教的黄帝信仰体现在神仙传纪、斋醮法术、五方五帝观念、丹道医学的神学内涵中,这充分显示道教塑模华夏祖先神的智慧和想象力。中国远古时代的黄帝被推崇为道家之宗、三洞神仙之第一,旨在显示道教法脉的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0.
道教医学模式是熔生理治疗、心理治疗、精神信仰治疗和社会治疗于一炉的综合性、多元化的医学模式。它有二大特征,一是作为一门宗教医学而不排斥世俗医学,把符咒治病术与药物疗法结合起来;二是善于运用信仰疗法和各种自然疗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道教医学模式的确立有其深厚的宗教哲学基础,道教天人观是其重要的认识论基础,而道教合修众术以长生的修道思想则是它的多元化模式赖以形成的方法论基础。强调理身\治心与医世的统一,这与现代医学发展模式有某种共通之处,因此不乏可资借鉴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李道纯把心分为道心与人心,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修炼,在现实中不得不涉及到人心与身、意、精、气、神、性、情等概念的关系,由此转后天的人心为先天的道心,进而上达于道.其中的关键是处理好性与命的关系.为此,李道纯运用有无、体用这两对范畴从身、心、精、气、神等方面详尽论述了性与命的关系.他的上述思想,是对全真道南北二宗思想的综合,也是对道教心性论哲学思想的发展,在元代中国哲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昆仑文化与道教神仙信仰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教中,山是神仙的居所,也是道士修炼的仙境。神仙信仰又与山岳崇拜紧紧相连。在中国山岳崇拜中,又以昆仑最为玄远和神秘。从某种意义上说,渊源于昆仑崇拜的昆仑文化是道教文化的根柢。  相似文献   

13.
道教医学与中医学关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道教医学的认识,有必要以中医文化发展史为背景.从中医文化发展史看,中医经历了道医、儒医、术医三个阶段.广义的道医学包括道家医学与道教医学.狭义的道医学指的是道教医学.道教医学是相对于中医学的两个另外发展阶段儒家医学、术医而言的.  相似文献   

14.
葛洪主张物质可以变化,物质变化是客观的并遵循道,人可以通过术使得变化向人所需要的方向进行。为此,他阐述了道与术的关系,认为道是唯一的,术则具有多样性,道统率术并指导术的修炼。他认为,神仙是存在的,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是可能的,修炼术的最终归宿是得道成仙。从修炼术的需要出发,他研究了人体的形神关系,探讨了医术、金丹术等,强调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为修炼术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葛洪的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道教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生命道教”是以生命认知、生命护养、生命超越为思想内涵的教化理论。它既是一种文化模式,也是一种精神修养模式。“生命道教”之所以成立,存在两大根据:首先是立足于道教本有的“大生命观”。其次,立足于护佑生命平安的精神。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道教思想主张虽然具有不同侧重点,但把天地万物看作彼此联系的生命存在,这却是一贯的。基于这种生命认识,道教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护生命平安,进而夺天地之造化,升华人类个体的自我生命境界。基于修行目标,生命道教形成了具有深刻内涵的义理体系,即维护生命、保养生命、升华生命境界。这个体系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在于:提供了身国共治的理路,彰显了性命双修的法度,强调了养护环境的工夫。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早期道教经典和传统医学经典相互关系的对比考察,认为早期道教医学的源头从道教文献记载的角度至少可以上推到东汉时期.道教医学在继承以<黄帝内经>等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基本理论的同时,还有着自身更为复杂的传承体系.同时,道教医学在养生疗疾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医学理论和医学认识,如其中的丹田命门说、脑主神明说以及对于三焦、胆腑和增损饮食以求长生等方面的认识,均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开掘.  相似文献   

17.
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兴起与勃兴肇基于以老庄哲学为主体的道教哲学思想和以名山皆仙境的洞天福地思想。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最高的范畴,是一种超越具体物象的虚幻之象,神秘而不可言说。但人可以从天中感受“道”。道教“名山大川皆为仙境”的思想经过漫长的发展,最终在隋唐五代时期确立下来,它促使宗教徒走向山林,在登山临水中修炼与悟道。因此,天地山水在道教世界里有着与世俗社会截然不同的宗教意义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子在道教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从道教教义、修炼方法以及神仙信仰等三个方面,分析并阐述了老子及其思想对道教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道教外丹术与内丹术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肯定了道教在提高中华民族生存质量方面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特别在内丹术方面,提出"筑基"、"小周天"、"大周天"等修炼层次,实际是以降心火入丹田为目标,这不仅对生命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现代人生存质量的提高将会起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养怡"作为古代养生思想的核心,可理解为培养自然平和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也以理解为向着修炼成超越物欲之累的怡然之境迈进。在医学和思想文献中,其表述偏于简括和玄虚,而在辞赋中则十分丰富、生动,尤其在如何才能怡然平和血气畅达方面,辞赋中表现颇多。曹操所说的"养怡"体现了道教的存思与导引等道教修炼方法,追求立功立德与求仙的统一。"养怡"作为颐养情志、关乎心灵超越的成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后人的辞赋创作中,形成了调节心态,超越世俗烦恼,以接近天理的自然之性养生的理念。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为善长生没有与其修炼理论融会的思想在理学那里最终得到完善和完成。宋代的许多辞赋展示了理学养气修炼与养生的情境,使"养怡"最终归之于厚德载物普济苍生的境界,达到了对医学中已有养生观念的消解和升华,成为古代养生理论的有力阐发和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