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弃医从文,据他自己说,是在反映日俄战争的画片上,看到一个替俄国做军事侦探的中国人,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鉴赏这示众盛举的,却是一群体格健壮而神情麻木的中国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  相似文献   

2.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写道:有一回,我竞在画片上忽然会见我久违的许多中国人了,一个绑在中间,许多站在左右,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据解说,则绑着的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上的侦探,正要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而围着的便是来赏鉴这示众的盛举的人们.  相似文献   

3.
萨苏 《社区》2011,(32):15-15
中国人究竟是怎么样的,做了三十多年中国人,我还是说不清。 因为中国人太多了,也太复杂了,哪里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的? 前几天去社科院出版社,编辑送我一本《传说中的近代中国》,里边两篇本不相干的文章,倒是和这个话题都有些相干。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自我观的新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的自我不同于西方人的自我 ,中国人常用“自己”与“我”来表达“自我”。但是中国人的“自己”与“我”却有其不同的含义和复杂的关系。中国人的“自己”是个体最真实、最核心的代表物 ,它具有实在性、自私性和狭隘性 ;中国人的“我”是在交际中用来表达“自己”的语言符号 ,是角色期待的结果 ,因此 ,中国人的“我”就具有了间接性、不真实性和虚假性 ;中国人用“我”来表达“自己” ,用“我”来与人交往 ,“我”是嵌套在“自己”上的外环。  相似文献   

5.
1、本文所谈的“无论p,都q”句式,指的是现代汉语中条件复句里的一种句式。用“无论……都”构成的单句,如“无论谁,都不能不学习”,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之内。 2、对“无论p,都q”句式,有的语法著作是这样表述的:“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注)这一表述给我们带来了如下两个困难。 (1)这一表述的前面说“偏句排除一切条件”,后面又说“正句说明在任何条件下都会产生的结果”,这里就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任何条件”是从哪里来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呢,是外加的呢,还是由偏句提供的?是正句自身固有的,那是不可能的;是外加的,那是不存在的;它只能由偏句来提供。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偏句不排除一切条件。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它与“偏句排除一切条件”是相悖的。  相似文献   

6.
比你更遭一个人心急火燎地跑向公共厕所,但厕所前排着长队,他只好站在最后。好不容易等到前面只剩一个人了,他实在憋不住了,就对前面的人说:“我快憋不住了,能不能让我先进去?”前面的人紧握着拳头,从牙缝里挤出一句:“你至少还能说话!”  相似文献   

7.
就这么简单     
有一期《开心辞典》,有位男选手在这样一道选题上卡住了:“歌剧《白毛女》中,杨白劳给喜儿买红头绳的钱,是卖什么换来的?答案有四个,分别是豆腐、煤渣、稻种、烧饼。”对我来说,这个题再简单不过了,王小丫也唱起了歌剧中的两句:“扯上二尺红头绳,给我喜儿扎起来。”然后提示他,这两句在前面的那唱段里就有答案。  相似文献   

8.
在英语学习上,可以说我既没有受教于多少“洋”教员,也从未喝过“洋”墨水。中国学英语的人千千万万,究竟有多少人能喝“洋”墨水,在“洋”环境里泡出来呢?难道大多数人不是都像我这样土生土长,靠自己奋斗吗?如果说我还有所成就,可能更多的是得益于自学。  相似文献   

9.
今年秋季,17岁的我在家里等待加拿大留学的“VISA”。因为我留学加拿大的地区不少人是讲法语的,我想多学一门法语只有益处而无害处。所以,我抽空来到“华浦”参加了法语强化班!了解法国文化在欧洲语言史上,法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在18,19世纪欧洲不少国家的上流社会的交际语言就是法语。不管是德国人、意大利人还是俄罗斯人,他们都习惯性地讲法语。不过,要我们中国人讲出一口纯正、流利的法语是有难度的。因为我们中国人对法国文化的了解不如欧洲人。比如,在上世纪欧洲的一些“沙龙”里,人们用法语表达“请坐”时,会用一种令我们中国人费解的句式,用汉语直译出来就是:请问您能满足一下这张椅子拥抱你的愿望么?这就是一种法国文化,当然,如今随着语言的进化,法语里这种说法已经很少见了,但从中能够让人感受到法国人的修养。这对我学好法语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0.
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与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两书所刻画的中国人形象截然不同 ,其基调是一贬一褒。两书在以国民性批判为重要内容的启蒙思潮中的影响颇令人深思 ,启蒙思想家更喜欢史密斯视野里的“丑恶的中国人”形象而不喜欢辜鸿眼中“完美的中国人”形象。鲁迅多次推荐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 ,而陈独秀、李大钊在五四前夕的文化论战中 ,抨击了辜鸿铭的《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性格》已成为一种逼视中国民族性格话语的目光 ,爱听好话的中国人需要以勇气面对它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是什么?我观察周围的一些父母,结合我42年为人子、23年为人父的心理体验,想说说“天下父母心”。父母心是公心常听一些人说,父母有偏心。说这种话的人,是站在自身立场上,没有全面看问题,没有同父母换位思考。人们都知道“天下老,总偏小”这句  相似文献   

12.
车祸鉴定     
《彩虹天堂》失窃案终于告破。可是没有多久,警长又敲响了雷苏的门。“什么事呀?这么寒冷的冬夜,你还一个人跑来,一定是大事吧?”见警长的脸色很不好,雷侦探觉得肯定有什么问题出现了。“是这样的,这些天来气候一直特别干燥,但从昨天凌晨一点钟开始却下了一场雨夹雪,大概持续了  相似文献   

13.
Nullg 《社区》2011,(11):59-59
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换成“我吃故我在”。在中国,吃几乎是一种宗教,它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致中国人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  相似文献   

14.
主席、各位佳宾:今天我要向诸位介绍的是这样一位中国作家:在黑暗势力面前,他恶魔般地矗立着;在人民大众面前,他忠实如牛。他就是鲁迅,本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生于1881年,死于1936年。1918年5月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时首次采用“鲁迅”二字为笔名。中国现代究竟有多少作家?我不太清楚。但据《中国现代文学作者笔名录》收录,从1917年到1949年10月这段历史时期内,有一定创作实绩的作家多达6000余人。中国现代究竟有多少文学作品我也不太清楚。但仅据《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介绍,这一时期出版的文学书籍多达13500种。显然,任何人都…  相似文献   

15.
修辞学里的“析字”格在诗歌中常有运用。《红楼梦》第五回云。“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是“凰”(凤)字的拆析,隐指王熙凤。周春《阅红楼梦随笔》;“诗中‘一从二令三人木’一句,盖‘二令’,  相似文献   

16.
《桃花源记》中,有一段关于桃花林的描写。据现今通行的版本,文字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一幅异常绚丽的图画,主要景物自然是溪水、桃花、芳草。可是根据南宋绍熙三年曾集刻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则“芳草”作“芳华”;新近逯钦立校注的《陶渊明集》也定“芳草”为“芳华”。这样看来,桃花林中就没有“草”了。究竟桃花林中应不应该有“草”呢? 一、从上下文看,这几句是集中描写桃花林的。“夹岸数百步”,突出桃花之多;“中无杂树”(绍熙三年本在“树”下注:一作草),交代桃林之纯;“落英缤纷”,描绘繁花满地。前后都是写桃树、桃花,完全没有必要在中间插进一句来写“草”。大片的纯粹的桃花,给人以整体美!在这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人传统测字观里,“七”似乎不是吉利的数字。然而,在俄国,“七”却是一般人喜欢说的数字,许多成语或口头禅都用到它,这可能是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8.
3年前,这个“假小子”还在网吧里和人“打打杀杀”,3年后,她的原创歌曲《枪毙我》、《幸福小狗》已登上了各大门户网站音乐频道原创榜——其中,《枪毙我》荣登新浪网络歌曲排行榜榜首,《幸福小狗》一个月中创下点击率10万次的纪录,并在全国各大彩铃榜频频出现,1个月的下载量达到17万次。现在,她的《西厢》又被电视剧《新醉打金枝》用作片尾曲,不久前,大型网游《华夏2》也找上门来请她创作主题歌《蝴蝶江湖》……  相似文献   

19.
Nullg 《21世纪》2010,(9):63-63
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换成“我吃故我在”。在中国,吃几乎是一种“宗教”,它深入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致中国人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  相似文献   

20.
论双宾结构     
1 双宾结构综观 1.1 在一般语法著作里,都把下边这样的句子看作双宾语句: 老卢叫我告诉你:明天是“三一八” 惨案纪念日,北京学生要举行扩大 集会,还可能游行示威。(杨沫: 《青春之歌》,124)不错,单看施受关系,“你”指人,后边的复句指事,的确是“告诉”的内容。但换一个角度考察,“老卢叫我告诉你”,后边有一个明显的停顿,既非传递信息的中心所在,又不跟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用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