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年前,人民共和国的第二个黎明是从“文革”寂寞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在即将跨入新世纪之际,我们猛然回望,新时期的小说,竟然那么清晰地把人们胸中压抑和埋藏了多年的理想、期望、信念、激情、愤懑、鞭笞……一一表达出来,而所有的这一切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心灵历...  相似文献   

2.
杨镰 《殷都学刊》2000,(4):59-62
文学研究一、成熟稳定的学科——古代文学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在新世纪来临时,对20世纪最后一年——1999年的古代文学学科做一番检点,具有特殊的意义。当代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是比较成熟、稳定的学科。虽然历经了半个世纪间历次政治运动,受到种种干扰,但仍然取得了与时代进步大体相称的成就。有相对而言较高层次的、敬业的教学、科研队伍,有较大的国内国际影响。“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方针以来,凭借20世纪古代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的成果,整个学科在文学古籍整理出版、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研究、文学史…  相似文献   

3.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0):F0002-F0002,I0001-I0006
一、创刊阶段(1989年4月-1996年12月)1989年4月,为适应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原太原工业大学、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山西矿业学院、太原机械学院联合创办了《山西高等工科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改名为《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相似文献   

4.
某科研所是湖南农科院底子老、规模大的科研所,拥有科研试验田800多亩,职工362人(其中退休职工145人),在职干部83人,其中研究员4人,副研究员12人,助理研究员31人,研究实习员15人,不具备中专以上学历的技术人员只有2人。在职工人134人。该所是差额预算单位,每年人头费人平不到二千元,仅退休人员的工资达42万多元。1992年国家事业经费拨款只有62万元,实际支出153万元,其差额自身创收弥补,同时科研课题经费也很短缺。面对这种状况,科研所如何出成果,出人才是个很现实的问题。笔者就此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论人才流动     
人才流动即指人才在地区、行业、岗位上的变动。其本质是指人才的合理流动,即人才作为社会总劳动资源的特殊部分,按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的宏观需要和人才自身的状况,在生产部门和上层建筑部门按比例进行分布的过程,是一种必然现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如我国春秋时代因制度上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大量使用“卿客”,“士”的地位大大提高,出现人才波峰的鼎  相似文献   

6.
如果说,2003年法治进程的鲜明特点是民众的普遍参与,即由下而上、上下互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民众的呼吁下,政府及时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①),那么2004年法治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自上而下,且主要在两条路线上推进:一是加强了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二是对公权力制约呈普遍化态势.而对弱者权利的普遍保护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是法治社会形成的显性标志②.对于2005年而言,我们则可以毫不迟疑地指出,这是一个正义价值正日益彰显的时代.2005年中国法治建设的明显特点是:突出正义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2003年法治进程的鲜明特点是民众的普遍参与,即由下而上、上下互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民众的呼吁下.政府及时废除了收容遣送制度,那么2004年法治建设的突出特点就是自上而下.且主要在两条路线上推进:一是加强了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二是对公权力制约呈普遍化态势。而对弱者权利的普遍保护和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是法治社会形成的显性标志。我们则可以毫不迟疑地指出,这是一个正义价值正日益彰显的时代。2005年中国法治建设的明显特点是:突出正义在法治建设中的价值及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人才流动率的高低是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发达程度的一项显著指标。随着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中国的人才流动正在日益加速,成为人们关注、议论的热门话题之一。因此,从社会学角度具体分析当前人才流动的特点,以及对传统人事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十分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人才,这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是一切资本中最重要的资本。得人者昌,失人者亡,人才难得。如何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才是按计划分配。这在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曾经起到积极作用。它有利于“一穷二白”条件下资金积累和经济恢复;有利于人才熟悉钻研业务;有利于落后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有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加强国防和国家重点建设。  相似文献   

10.
浅谈高校人才流动王飞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才市场的逐步建立,人才流动愈为频繁,并且广为社会关注。作为人才密聚的高等院校,人才流动必然对学校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对待高校人才流动这一客观现象,不仅是高校自身而且是整个社会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人才合...  相似文献   

11.
有人才,就必然有人才流动。那么,人才流动这种社会运动现象是否有其内在的规律呢?如果有,它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它是如何作用的?人们怎样才能利用这一规律为社会服务?本文不揣冒昧,试图就以上问题作初步探讨。一、人才及人才流动的概念为了能较顺利地对人才流动规律进行探讨,首先须对人才及人才流动的概念加以确定。所谓人才,是指经过正规的或非正规的、系统的或非系统的,自我的或环境的教育和训练,从而掌握了一定的知识、技能乃至专长,具有一定的品质和能力的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应用中提出创立应用哲学始于80年代初期,1985年召开第一次全国应用哲学研讨会,经过近二十年的研究特别是在学科应用哲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并获得了较普遍的认识。但应用哲学是否能够成立却歧义丛生,对世纪之交应用哲学的走向仍然是大家关注的问题。一、应用哲学何以可能应用哲学在我国的崛起不是少数人心血来潮和一部分人起哄的产物,而是由制约哲学发展自身规律和实践的因素改变的结果。它的产生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它是应用哲学传统在现阶段新的发展。应用哲学古已有之,现今更加突出。早在哲学作为“科学的…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60年学术期刊事业回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60年来我国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主要表现为:第一,我国学术期刊的源流包括解放前中国科学界、知识界办的学术期刊;解放前我们党创办的学术期刊;解放初新办学术期刊;解放后恢复的学术期刊;改革开放30年后创办的学术期刊;第二,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学术期刊事业,我国的学术出版事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第三,特殊时期党和政府也没有放弃对学术期刊领导;第四,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就学术期刊出版出台了一系列适时的、与国际社会接轨的法规文件,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学术期刊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二十五年来中国民法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成就;展望了未来中国民法学研究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特点及趋势。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们对人才流动进行了广泛研究,普遍认为,要使人才合理流动,必须改革计划调节,放开自发调节,即由死板达到活泛.这一成果促使人事制度的改革产生了迫切感.  相似文献   

16.
人才流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改革开放以来,人才流动在我国成为有目共睹的经济和社会现象。人才流动有助于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激励人才创新,并以其溢出效应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同时,人才流动也存在着风险,人才流失对流出地是一种成本或损失,并由此形成了流动人才与流出地之间的矛盾。本文深入分析我国人才流动的特点,解析人才流动的正、负效应,提出化解人才流动风险的现实措施。  相似文献   

17.
1、考任制。西方国家普遍实行公开招考,用人单位自由选择优秀人才;2、聘任制。普遍实行限期聘任制,为用人单位和科技人员提供了“双选择”的余地;3、兼任制。在不改变科技人员行政隶属关系的情况下,实行智力流动,帮助其它单位完成科技任务;4、竞选制。苏联认为在科研和教育单位实行竞选制有三点好外:A、可以更公开、更广泛地选用优秀人才。B、可以防止任人唯亲等弊端。C、有利于改进工作。  相似文献   

18.
李一凡 《理论界》2004,(6):273-273
人才资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而经济学的人类行为观把人看作为经济人,把人类行为看作是在稀缺环境下来追求自身预期收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因此通过人才流动使人才找到自己的位置,使企业找到所需的人才,实现效益最大化和人才价值的最大化,使得人才资源配置优化和利用效率提高,从而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才有所得,才能真正推动经济的发展,国家的振兴。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各行各业进行的改革中,人才流动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通过人才的合理流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才积压浪费和人才短缺问题,可以充分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利用和挖掘现有人才资源,提高人才利用率.当前人才的合理流动已成为高校管理制度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人才作为最重要的一种社会资源,己被视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流动已成为不可阻档的社会潮流。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21世纪前20年使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做好引进人才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