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历史主义为理论导向,致力于全新解读贝娄的杰作——《洪堡的礼物》。贝娄对大众迷恋物质的描绘以及他对艺术和现代艺术家命运的关注使他与新历史主义的"文本的历史性"不谋而合。这表明贝娄的文本一方面是特定的社会、文化和历史情境的产物,另一方面,作为历史话语的功能性组成部分,贝娄的文本还在建构现实,唤醒美国大众意识上起着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1915——)是一位很有特色的著名犹太作家。他本人曾经一再明确表示,他的志向是成为“社会历史家”。长期以来,贝娄以自己的方式强调了文学的认识价值,尽可能深入地理解和再现美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深度和具体的社会内容,表达了同时代人的社会经验和生活感受。因此他被西方评论家誉为“当今在世的西方世界的最天才的编年史学者之一。”1975年,贝娄发表了《洪堡的礼物》(以下简称(《礼物》)。这部长篇小说立即引起国内外的重视,被美国《时代》周刊推荐为当年十大优秀著作之一,并于翌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在这部作品中,贝娄再次以其独特的透视角度和内蕴深沉的笔力,真实展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索尔·贝娄是一个特例,那就是他在创作中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的深切关注.他的几部重要作品,包括他最后的<拉维尔斯坦>,都无一例外地将探寻和审视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的教授们,而索尔·贝娄所塑造的这几位大学教授,却为我们管窥当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和本质变迁提供了最好的样本.从某种意义上说,索尔·贝娄以文学创作,印证了雅各比在<最后的知识分子>中所作的历史分析.  相似文献   

4.
存在主义是贝娄创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来自贝娄对他那个时代现实的深邃洞察和冷峻思索 ,是对那一“存在主义窘境”的艺术反映。其次 ,它是贝娄接受了某些存在主义哲学家和文学家思想影响的结果。最后 ,犹太文化中特定的历史境遇、悖论特征、精神探寻意识等则是形成这一思想的潜在要素。  相似文献   

5.
索尔&#183;贝娄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文章将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和他的小说中的二项对立结构结合,从语言和意义角度阐释贝娄二项对立的主张,并且从文化角度寻找这种思维的注脚,多角度的将贝娄小说中的二项对立艺术特征加以展现。  相似文献   

6.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7.
索尔·贝娄创作的小说表现出了多种文化背景。通过分析索尔·贝娄的生活经历,不难发现他的创作思路与犹太文化、美国文化和欧洲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贝娄小说的文化源头。探讨与研究索尔·贝娄小说创作的文化源头的同时,也尝试探究其小说的文化品质。  相似文献   

8.
《赫索格》艺术表现手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索格》是当代美国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贝娄对人说过,这是一本吃了许多苦头才写成的书,他经常是从第一行第一个字重头写,记不清楚写了多少次了。后来,他说他写了13次,“把它象一个祈祷轮一样转来转去”。贝娄流露出的这种写作艰辛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赫索格》表现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新认识,凝结着他对艺术表现的新追求。那  相似文献   

9.
贝娄小说中的疾病叙事较为隐晦,没有身残志坚的道德说教,也没有感慨人生无常的哀叹,他所热衷的是通过主人公残缺的身体和“怪异”的行为表征其内心冲突和所遭受的心灵重压。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和贝娄的犹太身份,可发掘文本中疾病隐喻性蕴涵和推论。疾病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作者迂回的表达策略,富含种族、社会文化、政治道德意义。因此,从疾病隐喻的视角阐释贝娄小说可增添新的研究维度,洞见其文本背后种族创伤和移民身份困惑的叙事策略和高远旨趣。  相似文献   

10.
由于索尔·贝娄的犹太身份和美国生活的双重背景使得他的作品兼具浓郁的犹太性和美国味。在他60年的创作生涯中,他的犹太性逐渐减少,而美国味逐渐增强。对索尔·贝娄三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中主人公进行分析,探索他写作中的犹太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表现了贝娄的跨文化写作特性和世界作家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索尔·贝娄是二次大战以来美国文坛上最重要的一位作家,这几乎是极大多数文学评论家共同的看法。因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他的成就与影响都可以与诸如海明威、福克纳那样的不世之材相提并论,被视为影响了一代人的小说大家,1976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奠定了他在当代美国文坛上的这种地位。索尔·贝娄原是一个俄国犹太人,1913年他们家从彼得堡搬到了加拿大的魁北克,1924年又举家迁居美国芝加哥。他曾先后在芝加哥大学和西北大学攻读社会学和人类学,1937年又进著名的威斯康李大学成了一名人类学的研究生。他特殊的家庭背景和专业知…  相似文献   

12.
索尔·贝娄是二十世纪重要的小说家,文章将结构主义的分析方法和他的小说中的二项对立结构结合,从语言和意义角度阐释贝娄二项对立的主张,并且从文化角度寻找这种思维的注脚,多角度的将贝娄小说中的二项对立艺术特征加以展现.  相似文献   

13.
《赫索格》是索尔.贝娄的代表性作品。在描述马德琳形象时,作家通过男主人公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价值取向强加在女主人公身上,致使马德琳成了一个与“我”相对立的他者形象。贝娄运用描述者掌控的话语权力,不仅遮蔽了马德琳的真实面目,还对其形象进行别有用心的歪曲与改写。贝娄对“他者”马德琳的态度,客观上反映了作家的自我中心意识与男性沙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4.
寻找生存的意义——解读索尔·贝娄的《寻找格林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寻找格林先生》是索尔·贝娄的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边缘知识分子乔治·格里布在一天的主要工作是在经济大萧条后的芝加哥黑人社区找到一个名叫特利弗·格林的人,并把救济支票送到他手里。寻找格林先生的过程也是格里布在分崩离析的世界里探寻生存价值的过程,其生发出的形而上的思索和执着的求真态度映现出他内心的光辉。格里布寻找的过程比结果更具有哲学意义,因为它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信念。该短篇小说体现了贝娄作品中一贯的肯定伦理观。  相似文献   

15.
贝娄作品中存在的诸多二元对立现象不但形成了贝娄创作中的"边界意识",也成为贝娄完成超越并迈向"共同体意识"的契机;而贝娄超越的完成得益于他对"个人集团类存在"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证理解,这使其作品具有指向人类理想未来的伦理期待性.  相似文献   

16.
索尔·贝娄在他1989年出版的《贝拉罗莎暗道》中明确表明了他对反犹主义和大屠杀的态度,清楚表达了他对自己犹太身份的强烈关注。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大屠杀幸存者的精神创伤、小说叙述者的精神困境、第三代犹太移民的淡漠考察贝娄的犹太关怀。  相似文献   

17.
索尔·贝娄最早的两部小说,尽管受到作者的轻视,但它们刻画的人物跟他后来作品的主人公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敏感内向、多疑好思、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苦苦追求人生的意义和道德新生的城市现代人(大多以犹太人为典型)。不过这两部小说严谨的结构和忧郁的风格还不足以展示贝娄独到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索尔·贝娄是一位在当代美国文坛享有盛誉的犹太作家,其作品以深刻的思想性著称于世.贝娄丰富的个人经历和他所处的时代使他对美国社会中文明的命运无比担忧,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常常是精神世界充满困惑和痛苦的反英雄.然而,这些人没有对生活完全失去信心,他们在作品中最终呼唤的是一种希望.  相似文献   

19.
 贝娄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是他根据同事、好友艾伦·布鲁姆的生平写成的一部传记性小说。小说出版后,在美国批评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称赞者认为该小说的出版是“一个惊人的成就,贝娄数年来写的最富有吸引力的一部作品”;质疑者则认为贝娄“暴露”了布鲁姆的隐私,把布鲁姆搞“同性恋”的事情给泄露了。这牵扯到道德问题,即贝娄无权“将其好友布鲁姆的个人隐私公布于众”。然而,纵观已有的评论,其关注的重点无非是围绕着暴露隐私和有关死亡、友谊、爱情等问题,将一部讨论犹太大屠杀和反犹主义这一重大问题的小说用私人化的方式给消解了。应该说,贝娄在八十四岁高龄创作的这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绝不仅仅是单纯地为好友作传,畅谈友谊、爱情和死亡,而且更是对自己的民族文化立场和价值取向的最终定位。从分析小说对大屠杀和反犹主义的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贝娄的犹太民族立场,即他的犹太性。  相似文献   

20.
1972年诗人约翰·贝利曼跳河自杀给了贝娄很大的震动。加上他英年早逝的朋友艾萨克·罗森菲尔德和德尔莫·施瓦茨,贝娄越发痛心地思考着美国是怎样对待她的诗人的。美国社会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对金钱物质权利的狂热追求,导致了人精神上的沉睡。与人智学家斯坦纳的相识更使贝娄坚定了创作《洪堡的礼物》时,提出灵魂不死的新观点,并通过“艺术家自我”和“世俗自我”的冲突继续他的寻找立足点的创作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