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韩孝俊 《新天地》2011,(12):474-474
农村初中,班主任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生辍学。应该说,虽然考上大学已不再分配工作,但家长也很支持孩子上学,即使举债也在所不惜,前提是孩子必须有冲击重点高中的希望,否则,一小部分孩子就会有辍学的可能。十几年前,刚当班主任的头几年,我家访辍学生的结果大都以失败告终:任凭你跑穿了鞋底,磨破了嘴皮子,家长就是不吭气。  相似文献   

2.
丑是一个具有独特重要性的美学概念,几乎贯穿西方整个美学史。但丑是一个绵延发展的概念,是尼采把非理性的真正的丑带入了美学,丑是强力意志的体现。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都是非理性的。  相似文献   

3.
犯罪原因非常复杂,它是犯罪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尽管犯罪是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已达成共识,但在究竟哪种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的问题上仍然存在分歧,当然,现代犯罪学家大多倾向于社会因素的主导作用。然而,既然人的心理支配人的行为,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也是通过作用于心理促成犯罪行为,就必须探讨犯罪的心理动因。精神分析学作为深蕴心理学和心理动力学,有助于我们揭示犯罪的深层的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4.
宋定国 《中华魂》2011,(4):61+58
对我一生影响最大的人是我的父亲,我一生最为崇敬的人也是我父亲。由于工作的原因,父亲两年前去世时我未能在他身边,也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一直想写一篇关于我父亲的文章而拖至今日。我之所以要写此文,除了对父亲的愧疚和怀念,更是想将父亲的精神永远继承。  相似文献   

5.
《阅读与作文》2010,(9):57-59
相传,在古代地中海的塞浦路斯岛上,曾矗立着一尊丰姿绰约的大理石少女雕像。她那动人的倩影使过路人无不倾倒。塞浦路斯王皮格马利翁见了雕像更是心驰神往,生出一片恋情。他亲吻她,和她说悄悄话,求她嫁给他。结果,竟使石像返生,投入他的怀抱。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业现代化一直是中国这个农业大国始终如一的政策方向和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主流途径不外乎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一言蔽之,求大、求快。事实上,泛型发展的特征绝不止于这一个领域。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奔驰在快速发展的轨道上,  相似文献   

7.
红旗 《山西老年》2010,(6):31-31
日本:家庭悬挂鲤鱼旗在每年的5月5日男儿节上,日本的家庭都会悬挂鲤鱼旗,象征儿童消除厄运,克服困难,顺利成长。寓意源自中国的"望子成龙"和"鲤鱼跳龙门"的传说。不过日本在3月3日还有单独的女孩节,女儿节以摆放各种玩偶来庆祝。  相似文献   

8.
“辩证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等表述均不能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立的哲学的名称。按照哲学史上的通常表述方式,和恩格斯本人的意愿,以及方便实际研究与使用的考虑,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哲学应该叫做“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9.
人类所创造的自然数是从1和2开始的,初民数的观念的起源历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从具象走向抽象,再从抽象走向序列。初民数的观念形成历史这三个阶段中皆是通过艺术符号表达出来的。数的观念自身的外在物质呈现。即初民数的观念外化为固定的符号书写方式,是在甲骨文中出现的。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5·3 1”讲话、“十六大”报告中 ,强调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 ,也就是与时俱进。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是时代的根本要求。只有这样 ,才能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11.
审美关系是审美活动发生的重要条件,划清审美的对象与审美对象的边界,将有助于认识审美关系发生的内在机制;审美对象离不开对象中的潜在的审美元素,更离不开人的参与;从审美的对象到审美对象的转向依赖于审美关系的建立,依赖于审美主体的参与;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是对象性的存在,体现了审美对象的形象性与情感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方当代美学对审美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有相当深度.伊格尔顿、阿尔都塞等人为此都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沿袭于马克思主义一个哲学范畴——"意识形态"的研究,"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入就更具有现代意义.审美人类学提出"审美制度"是对审美意识形态研究的澄明和阐发,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当代面临的现实问题的探索和解答.  相似文献   

13.
原始巫术思维是建构天人合一审美关系的基础,而基于原始思维建立的天人合一关系,奠定了中国人审美心理的基础.原始巫术思维和巫术实践促进了原始先民审美心理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必须经过一个审美社会化的过程才能逐渐形成.审美社会化的内容包括唤起审美需要、培养审美能力、学习审美规范.审美社会化的途径主要是审美的社会教化及个体审美内化.审美社会使审美个体得以存在,杰出的审美个体又反过来促进了审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于美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一直是美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审美素质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它的培养和提高主要有如下三方面 :首先是审美性趣的培养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培养 ;再次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审美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的是人的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美学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和掌握美和审美的规律 ,更重要还在于按照美和审美的规律来促进世界的美化。要能实现这一任务 ,就必须借助于美育 ,只有通过美的人和他们的审美活动 ,才能使我们的生活更美 ,世界更美和人更美。  相似文献   

16.
英语中蕴涵着大量的习语,它们含蓄幽默、形象生动。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会使人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得到审美的愉悦。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能给读者提供一个与原文审美效果相等的审美客体,以让译文读者通过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实现作品的审美价值、本文翻译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英语习语的翻译中如何使原文的审美价值得以再现。  相似文献   

17.
虚静具有两个特定的心理层面一是虚静之心的形成,要求忘物、忘我,它指称一种倍受推崇的审美心态;一是虚静之心的外射,表现为专注性、内视性、消融性,它意指三种相连的幻化境界主体物化-客体人化-物我为一.将这种审美心态、审美境界扩大到整个现实人生,虚静成为中国古人安身立命的一种生存智慧.  相似文献   

18.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审美主体间性的构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审美主体间性的基本构成.理解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认识论上得到沟通,同情使自我主体与他我主体在价值论上得到沟通.审美主体间性弥合了二者的分离,实现了充分的理解与同情,达到了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的同一.西方美学的认识论传统导致重视审美理解而忽视审美同情,中国美学偏向审美同情,二者可以互补.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20.
论语文审美素质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审美素质的养成的前提条件是审美心理建构,主要体现在审美心理形式和内容的建构。语文教学和审美教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要在语文教学中把握审美因素,发现其中的美。审美素质的养成应该通过审美人生教育的实践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