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问题已经超出了民族国家治理能力的范围.从长远来看,以全球市民社会的培育为重要依托的全球治理将会成为传统国家中心治理结构最有力的挑战者.然而,当前"全球市民社会"的培育处于重重困境.首先,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价值观与社会治理传统的明显差异;其次,超国家、国家和次国家层面的问题相互联动,极其复杂;再次,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使得人们对全球市民社会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心存疑虑.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产生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时期。作为舶来品,市民社会这一概念影响着德国。德国的知识分子结合德意志民族文化的特点赋予了市民社会以文化的意蕴,使德语语境中的市民社会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单纯的经济意蕴,而使市民社会具有了德国特色的文化意义和政治意义。马克思更进一步发展了德语语境的市民社会,使市民社会含义既有文明意识,又有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3.
传统市民社会与新兴市民社会(公民社会)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二者所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具有不同的社会资本基础,以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不同关系状态为背景,在社会治理体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并有着不同形式的组织载体。  相似文献   

4.
市民社会的发展对国际体系的变迁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市民社会的诉求不同,对国际体系的影响也不同。国际体系的变迁也为市民社会的影响由单位层次上升到体系层次、由区域发展到全球提供了条件。在二战之前,市民社会的作用虽然已经日益显著,但对于主权国家来说力量依然弱小,所关注的部门范围也相对狭窄,对体系的影响多是间接的。在二战后的全球体系中,市民社会组织成为了国际体系中的主体之一,对于全球治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是因为这两个概念是逻辑学概念而不是具体学科概念,是服从于他的哲学主题即精神运动的。只有从逻辑学领域内辨明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再联系到具体相关的学科,才能正确理解黑格尔的政治历史思想。  相似文献   

6.
1844年以前,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的过程中,集中批判了黑格尔颠倒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那时马克思使用的"市民社会"始终是与政治国家相伴随的,它主要指处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市民社会.1844年以后,法哲学批判转变为经济学研究,马克思深入到市民社会内部来揭示市民社会的经济本质,这时"市民社会"则指物质关系总和.市民社会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的成熟过程.同时,这一变化也反映了马克思研究方法的转变,并且粗略地勾勒出了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基本历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关于市民社会及其同国家关系的讨论日趋炽盛,本文以马克思的经典文本为基础,剖析了马克思市民社会的内涵,并进而阐述了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市民社会的概念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市民社会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初步考证,并指出了这些研究对于当代中国建设现代法治国家或向市民社会转型的意义。指出市民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独立的个人,市民社会是由独立的个人组成的联合体,本质上是一种商业文明。市民社会是当今人类文明社会的主要表现形态之一。  相似文献   

9.
10.
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有三方面原因:市民社会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多元异质性社会,市场经济意味着利益交往和冲突的增多,多元异质性意味着整体性社会时期受抑制的利益冲突的释放;市民社会存在不可通约性的自由多元价值,这容易加剧社会利益冲突;市民社会公共事务多中心治理模式存有内在缺陷,治理权责边界不清容易加剧市民社会的利益冲突。抑制市民社会的冲突需要从以上三方面探寻途径。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他继承了黑格尔的历史主义方法论;将黑格尔的“伦理关系”转换为“社会物质关系”,摒弃了他的神秘主义,并且将黑格尔对“社会关系”的认识深化为“经济关系”,从社会关系的本质(经济关系)上说明了社会关系;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从现实的历史运动出发,认为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并且决定政治国家,彻底批判了黑格尔的“国家决定论”,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2.
论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格尔赋予“市民社会”这一古老概念以新的含义,他用市民社会概念描述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这一社会中,作为自由意志实体化的个人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个体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和自由让渡的权利;个体的存在以自我利益的满足为目的,他们主要通过市场交换的方式来满足各自的需求;个体间的利益差异和社会秩序主要通过司法和中介组织来协调和维持。黑格尔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翻新”、对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市民社会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烙印,它并不是由马克思创立,但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理解却达到了前人无法企及的地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以人类发展历史为脉络,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的角度去审视市民社会,认为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不仅一般地指向物质生活关系的研究,同时在此深入中还体现自身为哲学批判。但这两重批判的联合并不意味对实证科学的无原则认同与对哲学的单纯拒斥,正是在对市民社会之实证—肯定与批判—否定的双重维度中,彰显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新哲学”向度。此一新向度所开启的乃是一种脱离思辨范畴,并力图从范畴前的人的感性活动本身来探讨人类历史的存在论境域,也正是此一境域的打开,为唯物史观的实践原则完成了哲学奠基,并切实拥有对当代社会的本质批判力。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和马克思对“市民社会”认识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市民社会”这一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最初在自然法哲学家那里,市民社会是作为与自然状态对立而与政治国家等同的概念;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发展成同政治国家对立但从本质上依附于政治国家的概念;而马克思则把市民社会看成是独立于政治国家并决定政治国家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市民社会理论是分析社会的基本工具。在“市民社会———经济———国家”的三元框架下,从宏观上看,良性社团是稳定社会的结构性力量,从微观上看,良性社团有化解现存社会矛盾的功能;不良社团是市民社会的异化、畸变,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在发展社团时,要规制社团,使社会团体与经济、政治国家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现当代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揭示了西方学者对市民社会的不同理解。通过比较各家学说,总结出了市民社会的概念和基本特征以及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论证了民法与市民社会之间的深刻渊源和紧密联系,并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法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一开始就是一种规范性话语,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事实上,正如黑格尔、马克思早就分析指出的那样,市民社会既有解放性,又有它的欠缺性、压迫性,就如同国家既有压迫性又有保护性一样.从维护保障公民权利的角度出关键是如何防止市民社会的压迫性和国家的压迫性的重叠,进而以市民社会和国家的解放性、保护性来克服、遏止它们的压迫性.  相似文献   

19.
“市民社会”、现代国家以及中国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本文通过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的演变的简略考察,指出独立于和外在于国家的所谓“市民社会”只是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发时期的一种短暂的历史现象,是自由主义思想中理论上的抽象。现代国家发展的历程也就是它不断地扩大自身的职能范围,向“市民社会”渗透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要求人们探索一种能够同时充分发挥国家和社会的活力与主动精神的“强国家-强社会”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本文论证了这一模式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可能性,并且得出结论;这方面探索的成功将为人类的共同生活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最为重要的社会共同体的组织模型,是剖析社会最佳的微观切口.当"国家与社会"理论再度掀起理论狂飙之时,大多数学者都从社会、工会、媒体等其它领域为钻眼示图搞开整个理论的突破口.而笔者认为家庭问题才是解开迷津的肯綮.本文正是在借鉴分析有关家庭理论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通过市民家庭模式的型塑,培养市民社会从而为中国法治现代化、本土化提供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