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九三七年,毛泽东同志在陕北公学鲁迅周年祭日的演讲辞中,有这样一段深刻的评述:鲁迅“并不是共产党组织的党员,然而他的思想、行为、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化的。尤其在他的晚年,表现了更年轻的力量。”应该怎样理解鲁迅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问题。我们党是怎样争取、教育鲁迅的;鲁迅又是怎样以一个非党的布尔什维克,自觉地站在党的旗帜下战斗的。对此问题,下面想沿着鲁迅思想发展的轨迹,谈些粗浅的认识,只能是管窥蠡测。  相似文献   

2.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鲁迅不仅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在中国文学史的研究领域内,从"文学家"的角度对鲁迅进行研究的成果早已汗牛充栋,"鲁迅研究"也已成为显学;但在中国新闻史的研究领域中,从"报刊活动家"的角度深入研究鲁迅的学者并不多。论文着力探讨方汉奇先生为什么在70年代研究鲁迅?他是怎样研究鲁迅的?他的"鲁迅研究"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相似文献   

3.
本文试图从六个方面分析鲁迅的早期著作《摩罗诗力说》:一、题解与结构分析;二、鲁迅是怎样提出问题的;三、鲁迅从哲学的高度论证“反抗挑战”的“新声”必定要在中国出现;四、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对文艺功能和特征的认识;五、青年鲁迅对“魔罗”诗派的崇高评价以及他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期待;六、关于尼采哲学对青年鲁迅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作者提交“爱国主义和共产主义”学术讨论会的一篇论文。文章论述了鲁迅在长期斗争实践中所进行的探索和追求及其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着重分折了鲁迅是怎样从进化论到阶级论,从最初接触到最后坚信马克思主义,从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作者指出,鲁迅所走过的这条道路,也是旧中国一切革命作家共同走过的一条不可逆转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鲁迅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但在弃医从文的时候,却非常喜欢浪漫主义作品,如拜伦的《海盗》等浪漫传奇。那么,青年鲁迅对于浪漫主义作品的热心,给他后来的文学创作以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给他的现实主义作品打上了怎样的烙印?其现实主义作品中的浪漫因素与一般的浪漫主义又有什么不同?并怎样构成了鲁迅作品的美学风格?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深入探讨。本文仅就拜伦的《海盗》对鲁迅创作的影响,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深刻指出,“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那么,什么是鲁迅的文化思想,他的“新”文化思想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他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的。重温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崇高评价,他指出“鲁迅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就是从“鲁迅是文化革命的主将”着眼的;他赞誉鲁迅是“空前的民族英  相似文献   

7.
周立波在三十年代与鲁迅的关系到底怎样,或者说,周立波当时到底是怎样看待和评价鲁迅的,鲁迅又给了周立波一些什么样的影响,由于见到的材料太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了解,仍不甚了了。近一段时间,我们在调查访问和翻阅三十年代报刊的过程中,接触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从中可以窥见周立波与鲁迅关系之一斑,现据以缀成文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严峻、坚毅、沉静的一面已为人们所熟知了;然而,作为一个并非超凡脱俗的有着复杂思想情感的普普通通的人,鲁迅的面貌又是怎样的呢?具体地说,表现在家庭、婚姻、爱情、日常生活中体现人的性格特征较为敏感的某些方面,鲁迅是持怎样态度的呢?我以为,沿着鲁迅和景宋的通信集《两地书》所提供的线索,去追踪鲁迅在爱情和家庭生活中的足迹,探索研究他作为普通人的生活和思想,可以敞开其性格中另一个重要的侧面。自然,《两地书》涉及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其中有对人生问题的思考,对改造旧中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①这些是鲁迅早年留学日本时所提出的富有深刻意义的问题,并为鲁迅一生所坚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作出了在那个时代所能作出的最高水平的回答。《呐喊》、《仿徨》中的抒情小说就是这种理性思考的艺术结晶,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前期对理想人性探索的重要思想。但是,多年来,人  相似文献   

10.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结束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这次革命曾在鲁迅先生的心中升起希望的曙光并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这一革命运动中去。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期间已具有强烈的革命热情,于1908年加入光复会,积极参加推翻满清统治的革命活动。鲁迅先生“志在光复,时在谈话中流露出来。他认为‘改良’必败,誓做‘革命党之骁将’,这志向从不动摇”(沈瓞民《回忆鲁迅在弘文学院的片断》)。鲁迅先生回国后,在淅江杭州两级师范学堂任教,经常激烈的痛斥清政府怎样腐败,怎样残杀革命者,宣传孙中山、徐锡麟、秋瑾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杭州光复的消息传到绍兴后,人心振奋,由当时较有影响的越社发动,召开了一个大会,推举鲁迅先  相似文献   

11.
早在五十年代,毛泽东就曾经说过:“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毛泽东的这个论断当然是正确的,它已被人们奉为经典。但是,我以为,鲁迅不仅是学会了辩证法,而且是精通辩证法,他是一位辩证法大师。对于鲁迅的辩证法思想,我们应当怎样进行研究呢?是从定义出发昵?还是从实际出发?我们看到,有的同志在研究鲁迅的辩证法思想时,是从定义出发,从抽象概念出发的。他们用恩格斯关于辩证法的三条规律,或者用《矛盾论》的基本观点,到鲁迅的文章中去找例证,好象鲁迅是在为《矛盾论》作注解似的。这是教条主义的研究方法,是不可取的。在研  相似文献   

12.
1923年,鲁迅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其后两年,他又以小说《伤逝》形象地展现出觉醒的女性在出走后遭遇的不幸命运。《娜拉走后怎样》与《伤逝》深刻地揭示出个体解放并不等同于个体自由的获得。鲁迅关于“娜拉走后怎样”的思考受到了张爱玲的关注与赞同。在《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五四遗事——罗文涛三美团圆》等小说中,张爱玲延续并拓展了鲁迅“娜拉走后怎样”的思想。对“娜拉走后怎样”的思索也成为了张爱玲小说中一以贯之的重要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中国白话文的巨匠,其《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探讨和研究《狂人日记》的文学语言具有什么样的特色,它是怎样形成以现代口语为基础的文学语言,又是怎样奠定了鲁迅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等问题,不仅对进一步深入研究鲁迅及其著作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对于继承鲁迅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的文学事业也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有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谁也无法否认。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并把人的精神变态、失误(口误、笔误等)、梦等等心理现象乃至人类社会诸如文化、艺术、科学、宗教活动的根源归之于性欲。它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显而易见的。鲁迅究竟从这种学说受到什么影响?他的态度又是怎样?这些问题在过去鲁迅研究中大多采取规避的办法。近几年来,在正确的政治路线引导下,学术领域逐步摒弃了“左”的观念,对鲁迅与弗洛伊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名出色的文学家,鲁迅总能在小说中精准地把握色彩描写,用简单的色彩词语折射出丰富的文学意蕴和思想内涵。黑色与白色是鲁迅小说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颜色。本文试以黑白两色为切入点,从社会背景和鲁迅个人经历、个性角度对鲁迅小说进行分析,讨论鲁迅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16.
个性主义与人道主义思想在鲁迅的早期小说中是怎样表现的?二者又是怎样结合在一起的?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7.
鲁迅和沈从文的关系是学界时有争议的问题。建国前沈从文对鲁迅的文学成就在《鲁迅的战斗》、《从周作人鲁迅作品学习抒情》、《学鲁迅》等多篇文论中都有论述,认为鲁迅作品中具有他认为构成经典文本重要内容的"人生可悯"的情感因素;盛赞鲁迅"对工作的诚恳,对人的诚恳,一切素朴无华性格,尤足为后来者示范取法",对鲁迅为文为人的高度评价体现出对鲁迅的逐步接受。建国后改业从事文物研究的沈从文在他的大量书信中多次提到鲁迅。富有意味的是,他人生的后40年在书信中提及鲁迅时多隐含讽刺,鲜有溢美之词,而是体现出一种疏离:表现出一种复杂难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鲁迅说过:“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长期以来,人们讳言鲁迅的人性观和人道主义思想,把鲁迅描绘成一个只讲阶级性,而不讲人性的形象。这是鲁迅研究中的一种倾向。这种研究虽然注意到了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却没有“顾及作者的全人”,因此也影响了对鲁迅思想和作品的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看鲁迅到底有没有否认人性,和他在作品中是怎样表现并描写人性的。  相似文献   

19.
王晓初的<鲁迅:从越文化视野透视>从"越文化"视角切入透视鲁迅,在宏大的视野中梳理与提炼了鲁迅生成的越文化传统与背景,进而在鲁迅对越文化精神之源的追寻与对鲁迅文学文本的越文化底蕴的探究中清晰地呈现出鲁迅与越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进一步在中国文化现代化纵坐标与"世界史"横坐标的交织中深刻地揭示了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化之父的现代性意义,是鲁迅研究界一项不可多得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0.
一众所周知,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之中,剖析和批判“国民性”是这些作品最突出、最基本的主题。然而,很长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文学评论和研究对这一基本主题却是误解乃至曲解的。肯定它的人,认为批判国民性就是批判封建主义,无需另外加以阐释;否定它的人,则断定批判国民性是鲁迅前期思想局限性的表现,不必给予过多的关注。这些从狭隘的政治观点、阶级观点出发的认识,无疑极大地限制了我们对于国民性问题的探讨和研究。究竟应当怎样去理解鲁迅所提出的“国民性”问题呢?归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