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8 毫秒
1.
刘勰论文而“原”“道”,这一问题一直是“龙学”研究中的焦点。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理解”视域中,“文原于道”的观念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刘勰论文而“原”“道”,意在为“文”寻找终极依据,“文”作为“道”之本体的一种外在显现形式,自此具备了更为坚固的形而上学的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勰站在哲学本体论高度,从道与文、道与人、文与人关系,论证'文源于道',从而揭示了人文产生的奥秘。天、地、人三才以及天文、地文、人文,都是'道之德'、'道之文'。人发挥其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对天地变化、神物启示进行摹拟和仿效,使人文成为人类社会产物,成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作者认为,刘勰所论之道,只具有本体论的普泛意义,既不是微观世界的规律,也不是儒、释、道某一家特定的理论体系,完全符合中国古代'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  相似文献   

3.
刘勰的“文原于道”与“文源于经”的观念是“龙学”研究中颇为“复杂”的一个问题。但从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原则透视这一观念,则可见这一“复杂”观念,其实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是刘勰以自身当下的玄学视域置入过去的经学视域的结果:“经”的本源地位的确立是过去对现在的“效果”,而刘勰确立“经”的终极依据为形上之“道”,这又是现在对过去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美学史上,刘勰最早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审美形式与艺术传达问题。“形式”这个范畴,在中国古典美学中是不存在的,而刘勰《文心雕龙》中的“文”、“采”,却是非常接近于“形式”这个范畴的涵义。刘勰在《原道》篇对“文”作了本体论的界定。他对于圣贤经典的规慕,也更多地侧重于以美好的文辞来表现情感。在《情采》篇中,把“立文之道”分为“形文”、“声文”、“情文”三种形态,从视觉美感、听觉美感等方面深化了审美形式理论。刘勰还非常重视艺术传达的作用,在《神思》等篇中予以系统的阐述,而在《物色》等篇中则揭示了有关艺术传达的若干原则  相似文献   

6.
略论《文心雕龙》的文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质观,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传统命题。刘勰巨著《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以文质结合新范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建立在"自然之道"基础上的文质观。刘勰以"自然之道"来阐释文学创作的根本原则,从哲学本体论高度论证"文"之产生与存在的必然性、"文"与"质"的本质统一关系,更是传统文质观的理论内容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刘勰在《文心雕龙。序志》里讲:“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意思是说,《文心雕龙》的撰写,首先是本之于道。在《原道》篇里,他对此又作了进一步具体论述,认为一切“文”,包括天、地、万物乃至入之“文”,都是“道之文”。也就是说一切“文”都原于道,本之于  相似文献   

8.
刘勰的《文心雕龙》涉及到许多重要文学审美范畴的论述,本文仅选择其中三对加以分析,借以把握刘勰庞大体系的内在线索和倾向。文学本质论:“道”与“文”《文心雕龙》的开篇之作是《原道》,它一般被人们看成是刘勰整个文论思想的理论基石;而他对文学本  相似文献   

9.
刘勰《文心雕龙》的篇首《原道》,历来争论颇多。我认为,以单一的儒家之道或纯粹的道家之道来解释《原道》,都是不足为据的。就"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一句来看,第一个"道",当为道家的自然之道,是天道;第二个"道",实则圣化以后的道,是圣人所体悟的并在文章里表现的道,乃道家的天道与儒家的人道的统合。在此基础上,刘勰进一步分析了文学的起源、本质、作用、发展以及特征等,建构起科学而完整的文学观。  相似文献   

10.
文学起源理论是《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其实质和历史地位,将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刘勰的整个文艺思想。检视过去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大致不外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刘勰的文学起源理论本质上是唯心主义的;一是认为基本属唯物主义。二者虽然针锋相对,但立论的前提却是完全一致的,即都肯定刘勰文学起源理论的核心是“文原于道”,只是由于各自对“道”理解不同,才导致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