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危机迭起。救亡图存成了每个爱国者奋斗的共同目标,救国主义成了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英勇奋斗,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摸索着一条条富国强民的道路。教育救国,就是这样一个曾为许多知识分子信仰并为之奋斗的救国方案,就是这样一条曾吸引许多知识分子探索的图存道路。它的主旨是通过发展教育来谋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并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唯一有效的救国途径。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从立志教育救国到倡行自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的职业教育,他整整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奋斗了几十年。他的道路,既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勇于探索、锲而不舍、不断前进的奋斗精神,又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历程的时代特点。尽管黄炎培在这条道路上的求  相似文献   

2.
1917年在上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是我国成立最早的旨在研究和推广职业教育的文化团体,它开辟了我国职业教育的新领域,并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和教育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职教社历史,对我们探讨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有重大意义。职教社是由知识分子组成的教育团体,从他们所走过的道路,可以看出中国近现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救国问题、革命与改良问题上探索和追求的足迹。  相似文献   

3.
中华职业教育社延续发展探因曲广华1917年5月6日,中华职业教育社(以下简称职教社)在上海成立。它最初是以“职教救国”为宗旨的教育团体,其目标,一方面是通过倡行职业教育,为发展民族经济培养技术人才,提高社会生产力,即发展实业;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教育,...  相似文献   

4.
在本世纪一、二十年代,面对封建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榨,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掠夺和蹂躏,中国劳动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批爱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受日本明治维新的启示,喊出了“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口号。然而,在三座大山的沉重压迫下,人民的革命斗争,一次又一次地失败,知识分子“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的梦想也都成了泡影。事实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50年代中期,在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和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高速发展生产力的关键,在于依靠科学,发展教育。为此,党和国家适  相似文献   

5.
面对"九·一八"事变所导致的空前严峻的国难.每个知识分子都作出了不同的救国选择,走出了不同的救国之路.文章以邹韬奋、胡适、翁文灏、梁漱溟的救国选择为代表来分析自由知识分子的救国之路.  相似文献   

6.
在国家和民族处于生死存亡或发展的历史关头 ,知识分子总是勇敢地承担起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历史使命或举起“教育救国”的旗帜。在面向新世纪、面向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之际 ,我国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重在创新 ,而创新离不开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要能够承担其历史使命必须在业务上加强科学精神修养 ,思想上加强爱国主义修养 ,自觉坚持党的领导。整个社会应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风气 ,在体制上、物质上和精神上为知识分子实现其历史使命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科学体制化的起点,表现为科学社团的产生、科学出版物的创办、科学教育的专门化和职业化及科技知识分子社会角色的形成。由于“五四”时期的思想家对“科学”作了中国式的理解,科学成为“正确”或“真理”的代名词,致使科学的生产力功能基本上没有得到释放,究其原因是科学在当时救不了国,“科学救国”让位于“革命救国”。只有争得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科学在一国之内才具备昌明繁荣的社会条件。从“五四”时期的“科学救国”到今天的“科学兴国”,虽一字之差,但内涵殊异。“救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兴国”则属于生产力的范畴。只要科技落后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科学启蒙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启蒙是一个百年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近代史上,知识分子无论在反抗侵略、改革内政还是在寻找救国真理 方面都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影响,孙中山对知识分子中的旧式 士大夫历来就不抱希望,而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则寄予厚望,把他们看成是革 命的原动力,在各个时期都希望他们承担救国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段小雨 《兰州学刊》2009,(7):151-15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理顺中等职教与普通高中的关系、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扶持民办职业教育、正确处理职教规模发展与质量提高的关系,促进职教事业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为救国新民之目的,开始重视民间文学的价值,推崇民间性质的文体,主动学习民间文学的技法。这不仅成为“五四”时期提倡平民文学的先声,也成为我国文学现代性生成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借助翻译,“牺牲”的现代意义自日本传入中国。“牺牲”及其负载的文化内涵经过晚清知识分子的激活与再造,成为诠释和想象未来国家与社会的“元语言”。无限增殖的“牺牲”,预示着国家认同的出现,为救国提供了思想动力和评判依据,并影响到晚清小说对为国牺牲的言说。“牺牲”的外衣下纷繁的救国叙事,不仅意味着民族国家的价值体系尚不完善,而且表明“为君王”规约的“牺牲”崩塌后,文学自身被开启了无限可能。立足跨国、跨文化的视野,追溯“牺牲”观念的源头,并深入分析其生成初期对晚清文学产生的影响,能为反思文学史的知识生产提供窗口,对国民文化建设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世纪,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然而,职业教育在取得较大发展的同时,一些制约性矛盾和问题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理论基础、政策保障、现代职教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长期形成的制约因素尚未消除,亟须突破困境、攻坚解决。归结起来,职教政策的理论困扰、目标缺失、执行偏差等是影响职教发展的重要起因。这些问题不解决,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就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13.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祖雷 《齐鲁学刊》2000,(5):65-69
李大钊的早期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华民 族及历代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传统是其孜孜以求救国之路的内在动力;其早期政治思想中特 有的“民彝”思想深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化流行、生 生不息思想,是其接受进化论、乃至接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内在条件或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孙云 《兰州学刊》2009,(10):223-226
鸦片战争之后,传统中国的“华夏中心主义”完全被突破,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开始形成,并被近代知识分子逐渐认知和接受.他们在重新为国家寻找新的认同符号的同时,深刻的认识到单凭“文化不能救国”,在中外历史与现实的比照中,逐步将文化上的忠诚转移到对民族和国家的忠诚上来,并进而构建了新的国家学说.而这一国家观念一方面是挽救民族危亡、唤醒民众的舆论工具,另一方面也是近代知识分子企图重新进入到国家权力中心的一种努力和尝试。基于时代背景,它本身也存在着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职教社提出了“职业教育救国”的思想。它的内涵是动员社会力量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和社会生产力相结合,使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主精神,以促进反帝反封建的工作。这些思想都有明显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者大多认为20世纪初叶的文化先行者如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在青年时代锐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建设的“疑古”探索后,至晚年却“信古”进而“复古”起来。相反的观点则认为严复终生主张“全盘西化”①。两种观点中,前者没有解答“复古”的原因,后者则略显牵强。笔者在研读严复论著时发现:严复思想前后是一致的,表现为:一方面,以“救亡”图存思想为经线,其爱国初衷不渝,“救国”方略则相时而变,并随着对国情理解的深入而渐趋深化,从“政治救国”寻求富强的一揽子计划,到“科教救国”再到“道德救国”,变化的只是救国方略;另一方面,以自由…  相似文献   

18.
洋务派认为中国挨打的根源在于科技落后,救国的关键是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科学救国”便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在“科学救国”思想的驱动下,洋务派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对推动中国历史进程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郑国 《兰州学刊》2006,(8):49-51
“鬼神救国”论是近代各种救国言论之一,其荒谬性不言而喻。考察“鬼神救国”论对于更深入地剖析救亡局势下不同群体的心态与命运,更全面地叙述近代中国思想变迁的历程,具有一定的意义。以灵学为例,“鬼神救国”论者认为“鬼神之说不昌,国家之命遂促”,主张“藉神道之糟粕,挽末流之颓靡”,而反对者则针锋相对地认为“鬼神之势大张,国家之运告终”。“鬼神救国”论的泛滥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背景。  相似文献   

20.
杨杏佛是近代中国具有典型意义的“中间”知识精英。受时代精神与西方思想文化的激荡,其救国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主要包括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与革命救国。杨杏佛救国思想主要具有稳定性、体系性与实践性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