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职责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契合点的基础上,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结合原则,进一步构建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结合的模式,并就该模式在具体运用时的保障条件做了相关探讨。试图通过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相结合模式及其运用等方面展开的探讨,以期能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可能的视角,从而进一步探索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分析高校辅导员职责与学校社会工作存在契合点的基础上,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结合原则,进一步构建学校社会工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结合的模式,并就该模式在具体运用时的保障条件做了相关探讨。试图通过高校辅导员工作与学校社会工作相结合模式及其运用等方面展开的探讨,以期能对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一些可能的视角,从而进一步探索辅导员的专业化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6.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需要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和方法的创新。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学生工作的核心力量,需要改变“以事为本”的传统管理模式,采用“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模式。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宗旨,尊重、平等和服务的理念,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的方法,专业化、科学化的学科队伍,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学生工作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介入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大学生群体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传统的学生工作系统不能及时对此做出回应,很难满足大学生的个别化的需要。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20余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在高校学生工作中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8.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分支之一。高校学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要求主要包括高度的专业认同、扎实的专业知识、优秀的道德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出色的协调能力等。 相似文献
9.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变迁速度的加快,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暴露出不合时宜的缺陷,这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校导入学校社会工作,可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从整体上构建高校育人平台,极大程度地保证大学生获得优质服务和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人们对成人高校的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师资队伍乃至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提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筑终身教育体系的宏大背景下,这种要求尤为强烈,但原有的管理模式及理念越来越难以应对该要求。如何回应并满足这种要求,成为成人高校管理者所必须直视的重要问题。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证明,它可以回应人们的要求并提升成人高校的办学质量。本文以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成人高校的管理为重点,由此展开并逐一探讨介入的可行性及如何介入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尝试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中。基本思路为:首先,简要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其次,以泸州医学院为例,实证检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最后,得出有关研究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尝试将模糊综合评价法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中.基本思路为:首先,简要介绍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原理;其次,以泸州医学院为例,实证检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学校社会工作评估中的可行性和适用性;最后,得出有关研究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震灾区学校的恢复重建是眼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学校社工的专业优势能够为灾区学校提供有品质的服务,促进灾后学校重建与发展。灾后学校社工志愿服务项目实施具有开创性和探索性,确保项目的服务品质,对于促进中国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文章以参与直接服务的经验,以被援助学校的工作实务为个案,探索有效介入灾后希望学校开展学校社工志愿服务和确保服务品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子女进入了城市的打工子弟学校,关注打工子弟学校发展存在的困境及解决措施是有必要的。本文论述了打工子弟学校的缘起及其存在的内外困境,然后结合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笔者参与的实务工作说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对于打工子弟学校的作用,从而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模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高校新生工作基本沿袭过往的以思想教育和管理为主的模式,已很难解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和问题。本文以华南农业大学的助理班主任工作为例,以平等、尊重、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指导工作,构建治疗性、适应性、发展性、协调性四种工作模式,从理念和方法上创新高校新生工作。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害发生后,灾区学校教师除了继续扮演好教书育人和学生管理等常规角色之外,还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成为学生的心理调节者和心理医生,抚慰学生受伤的心灵和灾害带来的冲击、缓解因地震及一系列次生事件带来的情感的、心理的压力。灾区学校教师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任务,那么教师自身因地震灾害而带来的心理冲击和精神压力首先应该得到缓解和释放,然后才能在日常教学和学生管理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地震灾后学校教师存在着大量的心理社会方面的需求,存在着巨大的精神压力问题。笔者试图探讨通过学校社会工作服务来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从而达到提升教师精神健康的目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