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中山直接民权思想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的直接民权思想,表面上看比西方代议民主更进步、更民主,但终因脱离中国实际而行不通。勉强实行,只会造成更大的混乱无序和新式独裁。因为孙中山的直接民权否定个人自由,主张万能政府,将难以避免地引向国民党的新式独裁。  相似文献   

2.
李元鹏 《贵州社会科学》2007,213(9):157-160
20世纪初年,地方自治被当成救亡图存的方案推上了社会舆论的前沿.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都将地方自治视为救国之途径.前者以主权在民作为地方自治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点,以县自治作为行使民权的手段,并将地方自治规划为训政时期的主要内容;后者以"预备立宪"为宗旨,要走"个人自治--地方自治--国家自治"的道路,行"绅治"或"官绅共治",借以实现君主立宪制度.孙中山与贵州自治学社对于地方自治之诉求,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回应;而两者对于"地方自治"的不同表达,则反映了对"自治"理念理解之深浅与阐释角度之差别.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武乾 《江汉论坛》2002,2(1):74-77
梁漱溟认为,因中西文化的差异,中国应当实行与西方不同的地方自治;中国式的地方自治应以乡村为基本单元,构建集政治、经济与文化功能于一体的乡村自治共同体;实行经济的合作化和文化的道德化,在政体上完全排斥西方分权式的法治主义;地方自治应由知识分子团体以教育的方法,而不应由政府以行政手段推动。这一中国化的地方自治思想是对自清末以来西化地方自治思想的反省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新桂系村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国初年 ,新桂系提出了具有广西特色的三民主义理论————三自政策 ,在广西实行村治。孙中山认为县为自治单位 ,新桂系则认为村为自治单位。新桂系实行村治与全国其他地方包括山西阎锡山的村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特的特点 ,并且与乡村建设派有密切的联系。新桂系在广西实行村治 ,创造了“三位一体”制度 ,使广西建立严密的农村基层组织 ,从而使广西获得“模范省”的称号。研究民国时期新桂的村治 ,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村治的历史及其特点 ,对目前村治的研究无疑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6.
韩国虽然是单一制国家,但建国之初就排除了所有权力都集中到中央的中央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而是采用了西方惯用的地方分权体制,即地方自治制度。从地方行使自治权这个视角而言,韩国的中央并非凌驾于地方自治体,两者处于对等关系,而非是行政上的命令服从关系。但从国家统治的视角而言,地方自治体仍属于国家的组成部分,必须接受中央的监督,要遵守国家统一的行政处理基准。韩国之所以确立这种地方分权模式,是基于实现草根民主主义理念与提高国家统治效率的考量。从制度设计而言,韩国宪法与地方自治法赋予地方自治体多个自治权,包括地域自治权、人事自治权、组织自治权、财政自治权、规划自治权、立法自治权等,而且,为了让地方自治体能够有效地自主处理自治事务,设置了地方议会、地方行政长官等机构。另外,在地方自治制度运行过程中特别注重居民的因素,积极导入了包括居民监察、居民诉讼在内的国家层面上难以实现的直接民主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7.
论孙中山民权思想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展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与孙中山民权思想在追求的目标、人群划分的理论及君子与先知先觉者的社会义务三大方面的具体对比,认为孙中山的民权思想在价值法则上继承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资源,是民本思想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自然展开,从而厘清了孙中山民权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简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思想杨蕾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主张“取法西人文明而用之,专为振兴中华”,力图在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利用外资,发展实业,进行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一)孙中山反对闭关自守,力主开放。他认为,“开放...  相似文献   

9.
王丽  孟军 《学术论坛》2005,2(10):137-140
地方自治思想是孙中山以“三民主义”理念为核心的宪政设计中的重要一环。在梳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文章指出了其思想的两大来源:西方的政治制度经验和中国历代政治统治的经验;并从“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个层面指出其合理性和局限性;最后简述了它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吴趼人“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以孟子的民权思想为核心,同时又兼容了洋务派与改良派的思想及西方的民主科技思想。“恢复旧道德”并不标志吴趼人的消极厌世与思想倒退,而是他探求济世之术、设计建国方略的积极用世思想的体现。“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虽有局限性,在当时也行不通,但它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应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与地方自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自治,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参与政权提出来的,后来成为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地方管理制度。 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阐述他们的民主思想时,不少人谈及地方自治问题。卢梭认为,实现全民政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领土不能太大,一是人口不能太多。在他看来,实现全民政治必须让人民能直接表示公意,人口太多,领土太大,作到这点是很难的。这种理论,已隐约地显示了近代地方自治的特点。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著名的思想家杰弗逊,对地方自治尤为重视。他认为,地方自治和普及教育是实行“民治”的两大基础。实行地方自治一方面可以吸引人们关心政治和公共事务,另一方面可以使人民卓有成效地实行对政府的监督,以防止政府“蜕化”,“防止它的一切权力集中到一个人,少数人,出身名门的人或多数人手中”,亦即防止出现独裁和暴政。  相似文献   

12.
<正>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理论。“以党治国”思想,就是这套理论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孙中山的治理国家理论,对于中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形成有其重大影响。对我们今天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改革政治体制,仍然有借鉴作用。本文试就孙中山的“以党治国”思想,谈些粗漏之见。 一 “以党治国”,按孙中山自己说,就是以党“握权”,“将党放在国之上”。他说:“现在尚有一事,可为我们模范,即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显然,孙中山把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程度,作为衡量“以党治国”实行程度的标准。在以党握权的命题之下,孙中山的“以党治国”  相似文献   

13.
<正> 学习西方,赶超西方,把中国建成欧美或日本式的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是近代先进中国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早在甲午战争迫在眉睫的时候,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指望这位清朝“中兴名臣”、洋务领袖把他的改良祖国的主张化为实践,使中国在二十年内“能驾欧洲而上之”.第—次世界大战后又提出为实现祖国富强宏伟目标而精心设计的建设蓝图,这就是著名的《实业计划》.本文企望通过对孙中山《上李鸿章书》和《实业计划》的分析,从一个侧面认识孙中山对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努力与贡献.  相似文献   

14.
徐伟红 《云梦学刊》2011,32(4):51-55
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地方自治的思想先驱,他始终高度重视地方自治,提出了"以县为民权之单"、"践民权之真义"、遵"地方自治之次序"等地方自治思想,并且还制定了许多相应的制度、规范,不但对近代湖南地方自治运动及《湖南省宪法》的颁布有重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对当今湖南省在"四化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所倡导的法治湖南建设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在《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一书中写道:“此后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而海港之建设,则“为国际发展实业计划之策源地”。足见他对海港建设是非常重视的。一孙中山重视海港建设是同他对外开放的思想主张联系在一起的。孙中山痛感闭关不足以立国,认识到惟有开放才能“并驾欧美”,故在他的论说中反复强调必须变闭关主义而为开放主义。在1894年《上李鸿章书》中,他即明确指出,“泰西各国”之所以富强,在于“体恤商情”,实行开放、保商政策。他说:“我中国自与西人互市以来,利  相似文献   

16.
1939年8月,国民政府颁布《县各级组织纲要》,通令各省普遍实行“新县制”以推进地方自治。国民政府借地方“自治”名义,逐渐加强中央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力度。随着国家权力向下延伸与扩张,国家基层行政官员县长的职责也相应加重。同时在抗战背景下,由于军事需要,县长承担着不同以往的重任。县长不仅必须努力推进大量本职工作,还必须完成众多兼职工作。县长事繁任重影响着其行政作为的发挥,也影响着民众对县长及国民政府之观感。  相似文献   

17.
中国国民党在其历史上曾三次主张或实行过“耕者有其田”:一次在孙中山晚年时期;一次是蒋经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赣南时期;一次是台湾五十年代土改时期。现对这三次“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及实施情况作一述评。 1.孙中山早年有过“耕者有其田”的思想。据梁启超回忆,1899年孙中山在日本同他谈论土地问题时就指出:“……今之耕者,率贡其所获之半于租主而未有已,农之所以困也。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以田,直纳若干之租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朘削之,则农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先生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真实地反映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他最先提出国内各少数民族“自决自治”的主张,孙中山先生“民族主义”理论的精髓是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权力以后,应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的国家制度”,并认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在改变其阶级内容后,可以成为“无产阶级将来进行统治的现成的政治形式”。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一般表现为普选制、代议制、政党政治等具体形式,这些形式在社会主义民主共和政体中,将具体表现为:创立新宪法,法权高于党权和政权,建立法律至高无上的法治国家;建立代议机构,中央与地方合理划分职权,实行中央集权制与高度的地方自治相结合,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国家政权机构;实行直接民主制,国家官员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并广泛吸收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按照人民民主的原则把政府组织成为真正的“廉价政府”。这些思想和价值理念,今天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无疑仍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康有为作为近代维新派的重要人物和追寻民主的先驱,其民权思想具有重要意义。康有为的民权思想的确立基础是平等思想和立宪制度,其实现条件是中央设议院和地方自治,其最终归宿是建立公民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