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领域、社会形式及性质、劳动者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劳动者队伍的构成等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呈现出不同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许多特点。认清这些特点 ,才能正确坚持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社会主义社会劳动的突出特点有三 :一是劳动的扩大——劳动的内涵和外延扩大 ,商品生产的领域大大拓展 ,创造价值的劳动者队伍大大扩充 ;二是劳动的自主——劳动者成为自己劳动的主人 ,按照自己的意志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并占有和支配自己劳动创造的价值。应按照“劳动力产权论”使劳动自主权力完全落实到位 ;三是劳动的联合——既是对自然经济中个体劳动历史性大进步 ,又是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资本统治劳动那种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劳动者以自愿平等为原则组织起来 ,以财产“个人所有 ,共同占有”的形式联结为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的劳动集体、经济实体 ,并逐步向劳动者自主的“自由人联合体”前进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与非劳动人口是相对应的,承认非劳动人口的客观存在不会否认社会主义国家中建设者的积极作用.资本收入与劳动收入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要正确理解"资本收入不是劳动收入",必须分清价值的创造与价值的分配是根本不同的问题.最后笔者对于劳动者的收入性质,参与要素分配的主体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该文中存在的一些自相矛盾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劳动制度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打破"铁饭碗",解决人员能进不能出的问题,以实现社会劳动力的合理配置.实行劳动合同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因此,这项改革势在必行.但是直至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推行劳动合同制很不理解.他们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者所有;劳动者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实行劳动合同制,实际上是把劳动者置于与生产资料相对立的地位,否认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者成为隶属于国家或企业的雇佣劳动者;这些与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都是根本不相容的.实行劳动合同制,是否就意味着改变了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是否就否定了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劳动者是否因此就有沦为雇佣劳动者的危险呢?实行劳动合同制的客观依据到底是什么?弄清楚这些问题,对于劳动合同制的推行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在商品货币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所得不应等同于目前普遍通行的劳动报酬,因为报酬表示两个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联合劳动本身就表明劳动者不需通过出卖劳动力就可以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所以不存在谁给谁报酬的问题。如果使用劳动报酬这个范畴,就会把本来是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基础上,共同遵守对劳动者都有利的同一原则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关系,说成是劳动者同社会似乎是两个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商品经济的按劳分配的直接前提是按值分配,其形式是工资,工资的实质是劳动所得。而在按值分配已定的情况下,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过程不仅取决于劳动者货币收入是否体现个人的社会必要劳动,而且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就象价值规律的实现一样只存在于平均数的意义之中。按劳分配的“劳”,其内涵应是劳动者已经实现的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如果撇开各企业物质生产条件差异,只考察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劳资关系思想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劳资关系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围绕劳动发生的经济关系;狭义的劳资关系指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围绕劳动发生的经济关系。从广义看,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资方,应是创造生产资料的劳动者,自然资源的资方应是全体国民。资本主义劳资关系是狭义劳资关系的典型形态,本质是资产阶级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社会主义狭义的劳资关系是人类劳资关系的新形态,本质是以"联合的劳动者"支配"联合的资本"。承认市场经济改革的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势必认可社会主义狭义劳资关系的必然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知识劳动是知识经济条件下的主要劳动形式。与传统劳动受资本支配和控制不同,知识劳动显现出了对资本的相对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知识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支配地位、知识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上的优势,以及知识劳动者相对于资本的稀缺性等方面。在高科技企业中出现的与传统企业资本雇佣劳动形式不同的劳动雇佣资本的新现象,是知识劳动对资本相对优势的集中体现。知识劳动对资本的相对优势,使知识劳动者有了更多的全面发展的机会,影响着企业的组织形态与经营战略,强化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国家干预,并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为其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过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一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以一系列条件为前提的:(1)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2)生产资料的数量必须足以保证劳动者能够各尽所能;(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4)劳动者除个人消费资料外,无任何生产资料。马克思指出,“按劳分配”是指在全社会范围内对社会总产品作必要扣除后,以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唯一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其中,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只包括劳动者自身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支出,而排除任何客观因素,如土地、资本、机器;作为分配尺度的劳动,不是劳…  相似文献   

8.
钱津 《中州学刊》2001,(5):10-15
人类劳动的常态性表现在社会必要劳动中包含有剥削劳动和军事劳动.剥削劳动主体是不参与价值创造的,只是通过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而占有一部分价值创造成果,其占有的价值是被剥削劳动创造的.但对此必须承认生产资料作为劳动客体是参与价值创造的,剥削劳动主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作用不同于生产资料作为劳动客体的价值创造作用.军事劳动则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军工生产以及非战斗军事人员的劳动均属于军事劳动,这种军事劳动价值不同于非军事劳动价值,它是由社会给予整体承认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的提高决定社会的进步,不能将复杂劳动只看作是简单劳动的倍数,社会的发展需要复杂劳动,而不是更多量的简单劳动.我国的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只能依靠发展教育而推动的复杂劳动的复杂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试论等劳交换市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优化配置,必然表现为市场形式。我认为这种市场的本质是等劳交换,宜称为等劳交换市场。这里谈几点看法。等劳交换市场存在的必然性我在1986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略论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和形式》一文中提出:社会主义经济关系中的劳动力不是商品,劳动力买卖不是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原因。这并不意味着否认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需要市场形式,相反,我  相似文献   

10.
共享发展理念是一种正确回答劳动机会如何平等、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地位和作用如何保证、劳动关系如何协调和谐、劳动成果如何公平分享、劳动价值和社会财富如何有效支配、劳动者劳动权益如何保障、活劳动与资本如何有序结合等基本问题的社会主义劳动价值态度。只有当摆脱了资本逻辑的桎梏和劳动异化的奴役,劳动者真正成为了自己劳动的主人,可以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以及各种形式的劳动对象物的时候,这时的人民才从资本奴役的必然王国进入到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了,人们才可以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力和劳动成果了",保护劳动所得"才有可能真正成为现实。只有在全体劳动者面前构筑起共同拥有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料的社会基础,劳动者才能在劳动价值创造中真正平等地实现价值创造主体与自己人格主体的完美结合,美好生活的多样性合理需要才能在自己勤奋劳动的多元性价值创造中得到满足和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