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三农”问题的落脚点在于农民,农民的教育观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深受农村传统文化和小农意识影响的农民是“最实惠的”,教育观念上也凸显功利色彩,这是农民的教育观念的特点。民族地区教育相对比较落后,这是不争的事实。观念上的贫穷比经济上的贫穷更可怕。民族地区农村教育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和发展目标,必须以农民自身的价值观念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突破了农村社会的闭塞,为各种新观念和新思潮的涌现创造了前提。近来已有一些研究文章指出,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形形色色思潮中,功利主义的腾播一时称最。*它构成了当代中国农村社会心理的鲜明特征,流贯农民头脑的各种愿望、嗜好、信条、意向、理想等,都清楚地折现出这一点。作者在一九八七年撰写的《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命运》一文中已经试图论证,两千多年来,功利主义思想并不比“伦理原则”更受人轻视,它通过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和社会心理的途径,经久不变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并成为漫长历史的文化遗产之一。本文在某种意义上作为续说,主要想讨论三个问题:(一)功利心态给当代农民群体带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特点;(二)功利心态的盛行给农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危害性;(三)中西功利学说的同源殊流以及当代中国农民功利心态的发展归向。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原有的传统心理即小农心理、功利心理、天命心理等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心理的转变有其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展示了农民心理的矛盾现状,如积极追求经济利益和见利忘义、政治意识的增强和对政府的不信任感、强化个体性和从众心理依旧等等。现代化转型中对农民的心理矫正,必须从培育农民的经济意识、权利意识、主体意识、道德意识等方面入手,以培养新型农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艺术观察的关键, 是要“超越”在场的存在物而观察到不在场的存在物。“超越”的根本在于摆脱功利追求, 拉开审美“心理距离”。而完成这种“超越”则离不开想象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山寨文化狂潮席卷中国大地。山寨文化的流行既是创造者的认同、宣泄和功利心理的外现,又是满足受众娱乐、求奇求新、补偿和“与人类似”的心理诉求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心理冲突”是文学写作心理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写作心理全过程。没有心理冲突,文学写作就会失败;有了心理冲突,文学写作才进行得有声有色。文学写作的心理冲突,集中表现于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即功利心理的矛盾。作家有审美的自由,也有非审美的不自由。而心理冲突的根源乃是作家写作时的人格“本我”与“人格面具”的矛盾与痛苦。文学写作应当大胆祖露作家的心理冲突,进行“灵魂的审问”,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使情感向审美心理自由流动,并尽力贴近“内部语言”。  相似文献   

7.
从文学价值与功能的角度考察,中国传统诗学观念中包含了功利主义与非功利主义的两种观点。“功利”与“非功利”的划分只是相对而言,如果以“文学有用抑或无用”的方式提问,我们必须回答,文学是有用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文学都是有“功利”的。而“功利”与“非功...  相似文献   

8.
贫困是世界性难题,各国都致力于反贫困的研究。选择山西娄烦、五台、临县、河曲、方山等五个特贫困县农村的2000户家庭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和走访面谈的调查方式,并从社会心理因素分析特贫困农村地区的社会心理特征以及成因,旨在从中找出扶贫转困的施治良方。调查分析发现,特贫困地区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易安”心理,农民安于现状,淡漠商品经济,不思进取;在教育上存在有“跳农门”、弃学经商、“读书无用”等向钱看的功利思想。而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的文化贫困是造成特贫困地区各种消极落后心态的根源。因此,“文化扶贫”是改变落后现状的前提和手段,通过如下途径来实现:促进特贫困地区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来实现社会意识的发展;在与发达地区的联结互动中实现文化双向交流;通过对农民再社会化,改变其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两个一致”是巴金的真实现的总纲,以“比较象活人”为尺度的性格真实是真实现的核心;巴金的功利观由崇高功利和现实功利两部分组成,把人变得更好是他的功利观的核心;巴金审美观的基本特色是悲剧美,悲剧美是他的忧郁性情感的对象化。  相似文献   

10.
沫若情结与新文学浪漫主义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新文学80余年浪漫主义的阶段性特征为背景,运用艺术文化学、符号学理论对郭沫若的文化心理进行深度探讨,认为“沫若情结”与新文学功利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功利浪漫主义的存在是20世纪中国浪漫主义文学萎顿、消解的主要原因。本文开启了一条别具特色又引人深思的文学思潮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海量”与“大量”这组同义词进行了考察,指出二者可以互相替换的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自宋代朱熹以来,许多人把"百夫之特"的"特"解释为"杰出的".本文从本诗、他诗和方言等三个方面提供证据,证明"特"应训为"匹",并分析错误训释的来源和流变.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自称异史氏,是在著述目的、思想情感、艺术手法诸方面与《史记》高度认同的一个标识。《聊斋志异》对于《史记》从体裁、题材、创作思想、价值观、艺术观到表现手法甚至作品编排形式的追寻是全方位的,都是以社会教化为己任追求立一家之言,都为后世留下了一道多采的人物画廊,都在文章取材与体式上具有鲜明的独创性特点,都具有通过编排形式传达创作主旨的良苦用心。而最为本质的特征是都通过艺术形象表达了内心深广的忧愤。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与审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性概念本身是一个悖论式的概念,它包含了内在的张力和矛盾,它可简单地分为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本文旨在对审美现代性进行粗略的概叙,以基督教时间历史观为基础,清点其在现代性结构中的作用及其可能带来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从小说《周渔的喊叫》到电影《周渔的火车》,我们应从精英文学和大众文化的不同受众,以及文字和图象媒介产生的不同艺术形式来阐释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社会语言学将理想的语言模式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作为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以R.Brown和A.Gilman的著名理论为出发点,以话剧对白及调查问卷为依据,对现代汉语中第二人称单数的使用规律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汉字城市的语源揭示了“城”的本质属性:(定居者所属的)大地(土)的自我实现(成).“城”的这一属性源自维柯的林间隙地原型,因而“城”的原型反映了人类进化、进步的历史及其文脉所在.其中“城”的声符字“成”(从丁从戊的结构)所含的丁火象征着城市圣火,标志着城市的灵魂;而“成”所含的大戊是城市整合力的象征.“成”之两大因素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原型思路.  相似文献   

18.
互文性理论是西方后结构主义文本理论中的一种。该理论认为所有的意指系统都是对先前的意指系统的转换 ,文学作品总是与其他作品乃至整个语言文化体系相互关联、交织 ,对任何文学文本的释义总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其互文关系的基础之上。本文拟从一例中诗英译来具体分析译者在识别与传译原文中的互文关系时的一些得失 ,以进一步论证将互文性理论引入翻译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着重对“隘、狭、窄”三个词,从西周到元明清的历史文献中出现的频率和原因进行考察,并结合它们在现代汉语方言区中的分布,讨论了这三个词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含混”与“不确定性”同为20世纪西方文论中的重要批评术语,都指意义的难以确定性,二者都和语境有关,在方法上都采用关注语言细节的“细读法”。然而,由于它们分别隶属于新批评和后结构主义,二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别。首先,产生含混的语境是饱和的、可穷尽的,而产生不确定性的语境则是非饱和的、不可穷尽的;其次,从含混到不确定性是批评重心从文本向读者的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