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伴随着厦漳泉同城化的深入和泉州、厦门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地位的确立,三地对内一体化和对外开放的整体战略格局日臻成型。厦漳泉同城化能够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促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推进,同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实施又为厦漳泉同城化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外在压力和制度借鉴。因此,同城化与海丝战略协调推进必能带动整个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繁荣与提升,并为其他地区规划战略布局提供示范。建议把厦漳泉同城化建设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汉族人民移居台湾始于宋元时期。移民的原因首先是宋元时漳泉人口增长较快 ,不得不迁居台澎。其次 ,宋末元初战乱也迫使一部分南宋遗民遁逃台澎。第三 ,宋元航海业的发达提供交通条件。汉族移民到台湾后主要从事种植业和渔业 ,同时也进行海上贸易等商业活动。  相似文献   

3.
净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净人是晋——唐时期佛寺中常见的寺属人户。他们受寺院驱遣役使,承担业务,在寺院生活和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准确地把握净人的身份、地位、来龙、去脉,究明其在寺院中役作的内容,应是晋——唐佛教史和寺院经济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北魏是一个佛教迅速传播的时代,与之发展相适应的是大量佛教寺院的修建。《洛阳伽蓝记》记载了作者杨街之所亲见亲访北魏洛阳佛教寺院的情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佛教寺院是由宦官主持参与修建的,宦官们充分发挥了其在建筑方面的特长,建造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装饰华美,这些寺院的修建无论是出于何种目的,都是研究北魏佛教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5.
李芳民 《文史哲》2005,(5):97-103
以寺院、精舍、招提、兰若等为题材的诗歌在唐诗中占有相当的比重,构成了唐人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现象。唐人诗歌中这类题材数量的众多,是唐代佛教兴盛与佛教寺院文化发达影响的结果。佛教寺院独特的山水景观与人造景观,为诗人提供了创作之诗思与素材;诗人独游与群游寺院时,作为一种表现与交流的需要以及在寺院的寺壁题诗,刺激了诗人创作的兴趣;而以官僚文人以及寺僧为首,在寺院组织的诗会联唱活动,也对诗人的创作以及联唱体式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河南师大学报》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同丰写的《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对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有利吗?》一文,对林仁川,陈中杰《试论明代漳泉海商资本发展缓慢的原因》文中所说,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从当时整个世界形势看,对我国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还是十分有利的”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不但没促进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繁荣,而且还压抑、摧残了明代私人海上贸易的发展。理由是:  相似文献   

7.
文章探讨了唐与黠戛斯绢马贸易的发展历程。贞观年间,黠戛斯通过以貂皮换丝绸加入了草原丝绸之路贸易网络,处于丝绸之路贸易链的末端。随着黠戛斯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亲自入唐,黠戛斯纳入与唐绢马贸易体系中,获得"本分马价绢"。安史之乱后回鹘垄断了与唐的绢马贸易,黠戛斯为其阻隔,只能转而与大食、吐蕃贸易。黠戛斯与回鹘长时期进行战争,也有争夺与唐绢马贸易权的动因。会昌年间,黠戛斯遣使来唐,代替回鹘成为与唐进行绢马贸易的主体。黠戛斯与唐绢马贸易呈现出的曲折性、阶段性特点,与漠北政治军事形势变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是区域旅游空间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文章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基尼系数和β指数、γ指数分析方法,结合GIS技术,对厦漳泉地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厦漳泉地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呈凝聚分布;集聚程度高,但分布不均匀;旅游景区连接度较差。并提出在同城化背景下如何对厦漳泉地区旅游景区空间结构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厦漳泉同城化为背景,选取2012年厦、漳、泉三市39个行业的数据,通过产业相关系数、区位基尼系数、产品输出率、区位熵及区位熵比值等指标,测度三市的产业结构相关度、区域产业专业化分工程度和区域集聚度;然后,综合各指标,给出产业间、产业内、产业链分工的标准,由此确定厦漳泉地区39个行业的分工与合作模式;进而,结合产业演化规律和地理区位结构,提出依据产业间分工在厦漳泉都市区沿海产业连绵带布局产业集群,利用产业内分工促进差异化产品水平竞争和产业升级,以及发挥厦、泉、漳各自在研发服务、生产制造、资源要素环节的优势,打造产业价值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经济竞争发展逐渐出现负面影响,区域融合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尤其是辖区间外溢性公共产品的有效提供关系到区域经济融合发展能否顺利进行。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基于税收竞争条件下的视角,基于融合发展角度的文献很少。文章尝试以厦漳泉同城化发展外溢性公共产品有效提供为研究对象,从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理论、财政分权理论与我国财政分权现状、厦漳泉同城化公共产品提供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探寻公共产品有效提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广泛传播和寺院的普遍建立,寺院经济逐步产生并发展迅速,由此给寺院和僧侣生活带来各种腐蚀性的影响。寺院内等级分明,剥削严酷,僧侣生活腐化,僧侣成份复杂等等,从而使这一时期的佛教寺院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厦漳泉是我国东南沿海具有个性的城市群,交通运输条件优越,旅游资源丰富,旅游走向合作在所必然。然而,厦漳泉在旅游合作中出现了众多的矛盾。同城化视角下三市的旅游合作:一要突出规划引领,助推旅游合作;二要旅游资源共享,打造品牌战略;三要旅游营销合作,构建信息平台;四要理顺利益协调机构,建立互惠机制;五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论唐人七律艺术的发展风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唐人七言律体创作的实际情况,试划分为七个发展阶段,即初创期(初唐)、成熟期(盛唐)、高峰期(中唐前期)、变化期(中唐中期)、繁荣期(中唐后期)、再度繁盛期(晚唐前期)、通俗化期(晚唐后期);评述各时期的诗坛趋尚,群体特征,主流风格和名家之创造贡献,探寻诸流派前后承启关系及影响,勾勒这一新兴而“最难工”诗体的演化过程和其异彩纷呈、蔚为大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杨蕤 《西域研究》2003,(3):33-38
唐、五代以后 ,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西北民族格局和中亚政治形势的变化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 ,陆上丝绸之路渐趋衰落 ,学界对这一时段的丝路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西夏崛起 ,占据丝绸之路的主动脉 ,使得人们对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的认识更为模糊 ,甚至有过盛唐之后丝路贸易断绝的观点。本文在分析北宋时期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基础上 ,就北宋时期诸蕃与中原的朝贡贸易、中继贸易等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北宋时期丝路贸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所说唐诗学的蔚为奇观,乃唐以后历代诗论家阐发理论之累积结果,在唐时较多的是零散诗论,较为有系统的多由宋人启导。较早前陈伯海主编的《历代唐诗论评选》堪称代表,然而有感唐代唐诗论这部分不足之处。毕竟唐人诗论家的理论学说,有开启、孕育发展之功,不得不深究详论。因此,本文以唐人论唐诗为研究对象,从中寻究唐人诗论家日积月累所阐发的理论学说,并梳理其脉络源流,传承演变──风文声,此乃唐代唐诗学核心思想的构成部分,正是本文唐人论唐诗论述的旨趣所在。  相似文献   

16.
六朝时期贩运贸易兴盛发达,地主官僚、军队寺院以及民间大小商贾通过水路运输,在江南城市间贩运各类农副产品、地方特产、手工业品以及各种奢侈品,利用地区差价获取丰厚利润。其中农副产品成为城市贩运贸易的重要内容,常有大宗贩运。此外南北互市和海外贸易也为江南城市贩运贸易提供了丰富的物资。  相似文献   

17.
周奇 《江西社会科学》2021,41(5):127-137
佛教寺院是僧尼居住修行之所,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土的广泛传播,更加推动了寺院的兴置,佛教寺院也开始纳入国家管制.在唐代佛教达到鼎盛,在寺院的管理制度上,国家设立官方寺院,就是给额的寺院,对寺院按京城和州县分别进行等级区分,寺院给额与国家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并对寺院的数额进行总量控制,对私立寺院进行限制并禁毁淫祠.这些措施对控制寺院规模和总数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终唐一朝,基本保持比较平稳.在控制寺院人数方面出现较大的波动和反复,在于管制体制自身问题,也和唐代后期整个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相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米芾与康有为的"卑唐"观念入手,通过分析两人"卑唐"的历史环境、原因、目的和意义,探究其差异和影响。两人皆由"学唐"走向"卑唐",前者无意于建立"卑唐"理论,而后者则是带有目的性的建构。米芾通过用笔、结构、章法等方面对唐人进行了批评,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尚意"书风的发展;而康有为目的性的"卑唐",为打唐碑对书坛的笼罩做出了新的创举,壮大了碑学的势力。  相似文献   

19.
《古镜记》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镜记》是现存唐人传奇中最早的一篇。它“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洵唐人小说之开山也。”(汪辟疆《唐人小说》)从六朝志怪过渡到唐人传奇,《古镜记》起着桥梁作用,它象征着唐传奇创作的渐趋成熟。历来研究者主要把眼光放在作者问题和写作年代的探讨上,本文对此两方面研究状况进行简要评述。一、作者问题《古镜记》出自何人之手?研究界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种观点:王凝说、王勔说、王度说以及王度是小说中虚构的人物说。其中王度说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0.
活跃在中日交通史上的使者--明清时代的唐通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200多年的锁国时代、在只对中国和荷兰国打开门户的日本唯一的开港地长崎,大规模的、持久不断的汉书的输入,是将中国语言、文化传入日本的一条主要的途径.唐(中国)(荷)兰商船频频来访长崎港,带来了长崎乃至日本贸易的繁荣.活跃在中日文化和贸易交流中的是一群被称为"唐通事"的中国人.唐通事产生于 1631年,正值中日贸易的高峰时期,他们的祖先大都是远渡赴日定居的中国人.唐通事的任命资格非常严格,当时作为一种官职地位很高,在日本社会享有很高的声誉.唐通事担任的工作是多方位的,在江户时代,主要从事对外贸易的翻译和实务工作.唐通事为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