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女性主义对老年问题素来缺乏关注,老年女性不仅被女性主义运动视为异己,也无法借由女性主义理论思考生命困境,使女性主义几乎演变为一种年龄歧视主义。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解读女性主义在理论及实践中长期忽视老年问题的原因:代际矛盾带来的沟通不畅、老年女性在文化表征系统内污名化形象的强大惯性和受到错误消费文化影响的老年女性群体的集体失语。通过对女性主义的厌老情绪的解读,来重新建立女性主义与老年问题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在《荆棘鸟》中,女作家科林·麦卡洛在叙述“克利里”家三代女主人公爱情经历的同时,又塑造了不同层面的男性角色。本文浅析了《荆棘鸟》中男性角色的价值观以及对婚姻状况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笔者以伍尔夫的两部小说《达洛卫夫人》和《到灯塔去》为主要研究对象,深刻剖析两部小说中两位女主人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以正确解读伍尔夫透过两部小说所折射出的女性主义思想,解构父权制,并指出人类内心希望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所在。  相似文献   

4.
《荆棘鸟》中女性情感悲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晓梅 《理论界》2006,(11):175-176
本文简析了《荆棘鸟》中一家三代女性代表人物的情感历程,揭示了她们悲剧命运产生的根源与结局:女性建立在理想与梦幻基础上对幸福与爱情的渴望,与男性对权力、地位、金钱、名誉的追求之间的冲突,其结局必然是理想破灭,女性经历巨大的情感创痛。与命运抗争使《荆棘鸟》中的女性显得与众不同,她们的情感体验虽然多以失败告终,仍不失一种悲壮的美。  相似文献   

5.
肖凌 《北方论丛》2016,(2):67-70
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杜拉斯“情人”系列小说自传三部曲《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情人》和《中国北方的情人》的深度解读,对主人公法国小姑娘与其情人们在对待父权制社会、受虐的自然、和谐的两性关系时不同情态的书写,以及20世纪初期封建父权家长制社会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跨越种族的爱情及备受考验的亲情与友情的摧残的关注与思考,迸射出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光芒。  相似文献   

6.
张莹  冯菲菲 《理论界》2010,(7):144-145
被媒体喻为"超级女人"的赫拉·琳德是德国当代女性作家,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先后出版了九部小说,本文试对《超级女人》、《租来的男人》等小说进行解读,揭示其小说所蕴涵的女性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及《荆棘鸟》中的拉尔夫为代表分析了他们身上"神性"与"人性"意识的冲突,揭示了人性被宗教异化后的悲剧,从而引发了"神性"和"人性"冲突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德经》英译本中不乏女性主义译者。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方兴未艾的今天,从新视角重读他们的译作,研究译者的初衷以及译作的效果,将与翻译研究的其他视角相辅相成。通过选取两个典型的具有女性主义色彩的《道德经》英译本,意在探究自由派女性主义和激进派女性主义在各自译本中对原作意图阐释的差异,特别是对性别含义的不同见解。  相似文献   

9.
小说《奥斯卡与露辛达》以19世纪英国在澳洲的帝国远征为背景,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怪诞、纯洁的爱情故事。其中女主人公露辛达与社会主流环境格格不入,备受排斥的她始终有一种漂泊、无根的孤独感。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从三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解读:露辛达对父权统治的反叛;露辛达与以满足男性欲望为目的的殖民统治的对立;露辛达对维护男权统治的基督教的质疑。旨在揭露殖民时代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抑与迫害,歌颂露辛达敢于反抗父权统治、追求独立与自由的女性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是一部后现代主义的小说代表。本文从隐喻的角度出发,用隐喻这个传统的概念,来解读这部作品,分别从白雪公主这个人物在巴塞尔姆笔下和在格林童话里两个形象的隐喻,保罗与青蛙之间的隐喻以及红色的毛巾与红浴帘的隐喻这三个角度出发,分析和总结了该部作品中的女性主义道德伦理观。在后现代女性呈现出的自由与平等观,左右着女性对道德伦理的评定,分析《白雪公主》中的女性主义道德伦理观,使得巴塞尔姆的这部作品就呈现出了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也让该作品成为现代文学中的瑰宝。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是在女性主义地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以女性主义和空间为批评视角,并借鉴地理学和空间哲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女性书写和男性创作进行解读,反思女性在空间中的处境与经历,批判和颠覆父权制思想,重新建构女性的身份和生存空间。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在中国刚刚起步,其实践成果比较单一和薄弱。但是女性主义地理学批评既是对传统文学批评理论的继承和超越,也是对女性主义批评理论的扩充和发展,它为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空间转向与空间再思提供一种实践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正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在88岁高龄创作出版了长篇小说《裂缝》。小说以圣经语言般神秘的口述,勾勒出一个女性首先产生于世,而男性作为女性的变异出现的创世纪神话。该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广泛关注且备受争议。我国学者多从生态主义和女性主义视角对其进行评论,鲜有人从后现代女性主体性的构建角度解读该作品。本文基于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代表人物伊利格瑞的理论,力求解读莱辛在小说中对后现代社会中女性主体性的  相似文献   

13.
关于英国文坛常青树多丽丝.莱辛的长篇小说《金色笔记》国内外已有众多评论,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苏菲主义、元小说等。然而,评论家和学者们尚未看到小说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这一后现代主义主要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分析该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不确定性、情节的不确定性以及主题的不确定性,为读者解读《金色笔记》提供了一个新的视域,反映了莱辛在小说创作方面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14.
爱丽丝·门罗的《幸福过了头》是同名短篇小说集的压轴之作。主人公索菲娅渴望实现自我,向往幸福生活,却因世俗固有偏见而举步维艰。目前已有学者运用叙事学理论分析了作品丰富的内涵,但对文本叙事与女性主义的动态关系关注不够。结合苏珊·兰瑟的女性主义叙事学理论,从作者型声音与人物声音入手,解读文本如何深刻展现女性向往自由独立却又深陷困境,最终建立起独特的女性叙事权威,获得女性主体性。  相似文献   

15.
钟琳 《南方论刊》2011,(9):88-90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笔下动人的爱情故事,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同的媒介对文本作出了不同的阐发。本文试从女性主义和文化分析的角度对朱丽叶的形象和两人的爱情进行解读,重审长期以来塑造的爱情神话和女性形象,反思女性被压抑的人性。  相似文献   

16.
葛涵瑞 《理论界》2024,(1):92-98
艾朗诺的李清照研究以《才女之累:李清照及其接受史》为集中代表,该书极大地弥补了汉学界较为薄弱的宋代文学研究。艾朗诺立足女性主义视角,以独到而精细的文本分析,试图破除传统的自传式解读,为李清照这一经典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基础,但有时也会陷入过度阐释和循环论证。其研究理路的适用范围,值得进一步的重视与思考。在研究空间方面,关于后世能文女性对李清照的接受,仍有可供探寻之处。  相似文献   

17.
张宝国 《学术探索》2012,(10):157-159
在薇拉·凯瑟小说《我的安东妮亚》第四卷结尾处,主人公吉姆.波顿出人意料地离弃了他的恋人安东妮亚,20年后又返回西部大草原看望她。吉姆的这一"离"一"回/归",多年来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纷纷从各种视角,如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或生态文学解读吉姆的"回归"。但是,综观国内外学者对该作品的研究,笔者发现他们只是从单一视角去研究分析该作品的"回归主题",因此,本文将从精神分析、文化研究、女性主义和生态批评等视角对该主题进行多重分析。  相似文献   

18.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和女性主义文学的先驱者之一。她的作品对父权社会制度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大胆的批判,提出一系列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和"双性同体"思想,并深刻剖析了女性受压制的根源。本文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切入,借助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对其最具特色的小说《奥兰多》中主人公性别的改变、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进行分析,解读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多丽丝·莱辛的《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讲述了玛拉和丹恩一路冒险去寻找北方伊甸园的故事。在此,以生态女性主义理论作为支撑,采用"环境"和"女性"双重视角,重新审视《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人与自然、两性之间以及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指明玛拉和丹恩的冒险之旅就是人与自然、男性与女性二元对立的瓦解之旅,凸显莱辛对重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两性之间和谐共存局面的期盼,同时希望这一解读能对现代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追求社会平等的目标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其致力于改变社会不平等状况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体现了女性主义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模式的全新解读。以女性主义为视角,从公正原则、关怀伦理、公共政策、私人领域等方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进行审视,可以开辟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某些实践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