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百年历程中各个历史时期,“四史”教育均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内容,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探索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构建路径,对于提升思政课质量,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聚焦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科学方法,将其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实现法治教育观念的转变、高校思政课程合力作用的发挥以及思政课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内在统一。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在逻辑在于对其的宣传教育与思政课教学目的相通、教学内容贯通、教学策略互补。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须做到:情理相通,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核心要义具象化;文史结合,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内容丰富化;人媒交互,使习近平法治思想教学形式多样化。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将破解习近平法治思想宣传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教学两离的二元结构,并为新时代其他新的理论成果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地方文化资源丰富、别具特色,将地方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能广泛拓展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本文以邯郸地方文化资源为例,结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践教学等方面融入地方文化,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4.
虚拟现实技术为新时代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政课互动性、突破思政课局限性、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都为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应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学主体媒介素养;拓展教学场域,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资源;鼓励教学创新,健全虚拟现实技术保障机制,让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典文献在树德育人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经典文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理论素养,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经典文献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注重宏观把握,实现系统融入;要突出实际情况,实现精准融入;要创新话语体系,实现生动融入;要突破时空界限,实现深度融入。  相似文献   

6.
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当下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新常态,这种教学模式让传统思政课教学利用现代科技优势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了创新转型,实质上解决了思政课“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的问题,对山西农业大学思政课开展的混合式教学实践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三师融合”重构思政课教学内容、“三个环节”教学互动深化思政课教学设计、“三个维度”教学评价推进思政课过程性考核三个方面的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7.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永恒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格。伟大建党精神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利于发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政治情怀以及卓越品格等育人功效。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抓住关键因素,找准与课程的融合点,创新教学模式,增强伟大建党精神教育的感召力。  相似文献   

8.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一个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其具体科学内涵可以从认知、行为、情感、意志四个层面进行阐释。这与高校思政课课程属性中的意识形态性、知识教育性、思想理论性、道德规范性具有相似相通之处。在准确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找准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二者之间内在耦合性的基础上,以增强教师教学意识和教学能力为根本前提,以提升学生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为重要抓手,以筑牢教学内容为关键环节,以创新教学方法为有效链接,将伟大建党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高校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战场,基于“大班授课、小班研讨”教学模式,将“经典研读”活动有效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守正与创新的重要路径。“经典研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必要条件。在教学实践中,建构好系统清晰、逻辑立体的教学体系,设计好使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思考的高效课堂运行模式,发挥好过程性评价体系的“指挥棒”作用,是讲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关键。“大班授课、小班研讨”兼顾了教学的横向覆盖率与纵向深度,“两大部分”互为支撑、协同发力,“四个环节”相互促进、有机统一,是实现“经典研读”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合理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既是由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也是由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功能决定的。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党的领导”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设计,降低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的质量;教学方式缺少递进性与多样性,制约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和衔接性,影响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获得感。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应构建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形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构造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各学段“党的领导”教育的展开逻辑。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但目前在教学中面临着一些难题。“思政课”教师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所以,创新教学方法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2.
杨筱洁 《学术探索》2023,(8):149-156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现阶段的中心工作,必须主动及时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必须把二者内在联系和结合路径分析透彻,才能为之后教学计划和教育实践打下扎实基础;需从教学计划和教育实践两个方面重点强化,根据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内容构成和目标任务,合理融入相关内容并设计安排;需要提升理论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丰富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构成,完善从设计到实践的完整路径。  相似文献   

13.
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动力不足以及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的现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只有将提高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辨识力,将知识教育与情感引导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现行教师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措施多管齐下,才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建设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之一.在梳理高校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发展脉络基础上,提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路径和方法.在顶层设计上,学校应从明晰课程思政建设主线、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建设、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开展教师培训等方面加强统筹;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上,要根据课程类型、学科专业特点,对标人才培养目标,提炼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元素,进行分类建设;在教学运行上,要从课程目标设定、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融入、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做好课程思政的设计与实施.  相似文献   

15.
"互联网+"环境下,大数据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教学模式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丰富以及教学评价指标的量化三个方面.但大数据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也给高校思政课创新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一是技术成本问题,二是教育理念问题,三是潜在风险问题.如何解决运用大数据创新高校思政课过程中存在的挑战,是提高大数据应用实效性的根本.本文分别从攻克技术壁垒降低应用成本、遵循教学根本回归工具理性、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应对潜在危机三个方面给出增强大数据同高校思政课结合实效性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多方协同努力,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得到很大提升,但也普遍存在一种错误倾向:片面地追求教学方法创新,忽视内容这个根本。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原则的深入研究。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科学地回答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论原则这一重大问题,即“历史·逻辑·现实”的有机统一。在这一方法论原则指导下,可发现并矫正思政课教学中的种种形式主义,实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很好地展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厚的历史感、巨大的逻辑感和强烈的现实感,有效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魏晓波 《南方论刊》2022,(10):25-26+60
本文从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逻辑意蕴出发,分析了党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在理论、实践和历史三个维度的逻辑契合。基于成果导向理论,探索构建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要求在做好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的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要从提高对实践教学重要意义的认识入手,构建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运行机制、运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有效载体、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稳定基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强化思政课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取得实践成就的规律性总结。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坚定历史自信和增强历史主动,进而成长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这一新论断在塑造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育人价值,完善教学设计,将整体性融入和差异化设计相结合,促进各门思政课的衔接合作,以达到协同育人的效果;创新教学形式,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相结合,使学生对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实现知情意层面的高度认同;拓宽教学视野,坚持国内与国际相结合,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人类情怀的青年人才。  相似文献   

20.
面向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具有培养合格艺术工作者和艺术教育人才等重要意义,但当下面向高校艺术类学生的思政课教学亦面临学生重视程度不够、教学缺乏吸引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困境。高校艺术类学生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握艺术类学生的特点,将"艺术"和"思政"真正融合起来。具体而言,改革路径可包括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将红色经典作品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当中、从经典艺术家身上挖掘德育资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