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在中国"异军突起"。然而,高校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首先与思政课的课程性质有关。思政课的使命在于培育正确"三观",而基于对错判断的大数据智慧教学平台,很难真实记录学生的思想,更难去分类评价和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其次,智慧课堂要求精细化管理,以学生内生驱动性学习为基础,现有的中班及大班思政课教学,以及中西方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注定了当下的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存在不少障碍。尽管思政课智慧课堂教学存在种种困难,但其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通过讨论促进知识内化和价值生成的教学方式,仍然值得思政课教学改革借鉴。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多元背景下,互联网信息对大学生的理论认知形成爆炸式冲击,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面临新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新形势面前做出新改变,对原有教学理念、内容、方法予以反思、改革、转换,做好对理论的深度阐释工作,使理论为大学生们所掌握,从而坚定其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3.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为知识意义主动建构者的建构主义理论为薪酬管理课程思政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建构主义教学法可以满足薪酬管理课程思政“以学生为中心”“隐性教育”的客观需求以及薪酬管理“复杂性学习”“大案例学习”的课程要求。从海南大学薪酬管理教学团队使用建构主义教学法开展的薪酬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来看,基于建构主义的薪酬管理课程思政改革,应转变教师的角色意识,做好学生的学情分析,加快思政教材的建设工作,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度,并优化教学评价的方式等,从而更好地发挥建构主义教学法的课程思政作用,促进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的新时代企业管理人才。  相似文献   

4.
高校必须正视大学生对思政课学习动力不足以及教师教学热情不高的现实。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成为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的关键。只有将提高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辨识力,将知识教育与情感引导相结合、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重视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现行教师考核体系,提高教师素质、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和谐师生关系等措施多管齐下,才会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针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出“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要求,既是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揭示,也是针对当前学校思政课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而言。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性相对于其理论性而言,强调的是其在教学目的、课程内容等方面强烈的实践指向。高校思政课落实“理论性与实践相统一”的要求,必须加强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和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和阐释,做实做好思政课的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6.
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三重向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旗渠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蕴涵丰富的育人价值,是新时期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丰厚滋养。新的时代场域下,高校思政课育人在取得成效的同时,需进一步提升其价值引领力、思想阐释力以及实践教学实效力。基于此,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要以问题为导向,从价值、理论、实践三个向度出发,阐明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育人的价值指向、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旨,有效推动两者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虚拟现实技术为新时代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创造了有利条件,将虚拟现实技术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利于增强思政课互动性、突破思政课局限性、提高思政课实效性。当前,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思政课教学创新的现实要求、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探索,都为虚拟现实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奠定良好基础。为此,应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思政课教学主体媒介素养;拓展教学场域,整合虚拟现实技术教学资源;鼓励教学创新,健全虚拟现实技术保障机制,让虚拟现实技术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的根本所在。思政课老师要充分认识融入的价值意蕴,明确融入教学的政治性原则、整体性和实践性原则,针对教材和教学内容、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教学内容规划、实践教学拓展、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北大荒精神是由几代北大荒人在战天斗地的特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涵表述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在新时代,学习和弘扬北大荒精神既是传承红色文化基因的主要途径、弘扬中国革命精神的生动样本,也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教育教学意义。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始终坚持以北大荒精神育人,在实际育人过程中,构建起了以专题教学、现场教学、激情教学和体验式教学为核心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将北大荒精神融入思政教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已经来袭,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人类进入“AI+”时代,其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智能化技术支持。文章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立德树人”工作的新发展,结合当代大学生沉浸式、读图式、云端式等实际需要和思政教育工作的智能化、泛在性、个性化等特征要求,立足“AI+思政教育”的内涵建设和时代意义,以智慧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立德树人”教育新模式,提出在AI技术加持下通过完善“生态链”、构建“基础层”、研发“应用层”、加强“数字化”、用好“双刃剑”等应对策略,促进“AI+思政教育”形成全新的智能化发展体系,以满足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发展的时代需求。  相似文献   

11.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顶岗实习叠加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优势突显的同时也存在"瓶颈"问题。分析顶岗实习叠加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尚存的问题及原因,发挥顶岗实习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建立组织管理机制、教育与自我教育机制以及考评机制相结合的顶岗实习叠加思政课实践教学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思政课的改革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过,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由于过分追求教育方法的创新而忽略了思政课本来的目的与内容。思政课作为一门科学与学科就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对待之,应该重视与增强思政课的理论内涵。思政课老师要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素养,发挥理论自身的魅力来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师范专业认证能够有力推动教师教育的创新,为师范人才培养在课程建设、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带来新思路。在师范专业认证的背景下,以移动学习理论为指导,秉承“立德树人,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拓展课程育人的云空间,培养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能力、育人能力和发展能力,构建教育生态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既是由加强“党的领导”教育的本质要求决定的,也是由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功能决定的。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中“党的领导”教育内容缺乏一体化设计,降低了“党的领导”教育融入的质量;教学方式缺少递进性与多样性,制约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积极性;实践教学缺乏深入性和衔接性,影响了学生接受“党的领导”教育的获得感。深入推进“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应构建循序渐进的教育内容,形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式,构造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党的领导”教育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其基本要求,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确各学段“党的领导”教育的展开逻辑。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因其课程设置的特色,在人才素质教育(德、识、才、学、体)体系中,日益凸显其作用。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对高等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以及对人才素质相关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引发高校"学什么"和"怎么教"的颠覆性改变。针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政课课堂教学困境,特别是线上教学的现实挑战,文章以"思想道德与法治"为例,探索在有效教学理念指导下,基于对分课堂和学习通的教学模式,通过智慧教学工具和教学模式融入教学,重构教学流程、调整教学内容、创新考核评价方式,以提升教学有效性。通过有效教学评价标准验证该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并对该模式进行反思,以期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相似文献   

17.
加强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扎实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现实需要。新时期,通过用北大荒精神滋养思政课教师的时代感和历史感,用北大荒现代化大农业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用北大荒观摩基地增强思政课教师理论内涵的积淀,深度挖掘北大荒精神在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中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江文红 《南方论刊》2016,(4):102-104
高校思政课教学对学生影响深远但问题颇多;信息时代背景下探索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为目的的教学新模式成为思政课课题的研究重点。文章在综合分析当代社会背景和当代90后大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高实效的思政课教学新思路: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树立大思政的理念;线上,以网络学习为辅助形式—建立立体化学习平台,以社会实践为归宿—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教学作用;线下,以课堂提问为导向—建立"生为主师为辅"教学课堂,以思政内容为核心—培养不同专业视域下的思政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王芳 《南方论刊》2023,(9):93-96
上海A高校作为教育部知识产权课程改革试点,在该教学目标的大背景下,如何把知识产权课程中既结合思政教育,又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还需要有充足理论知识学习的特点,是课程设计的核心难点,即“知识产权法学课程思政”转变为“结合思政教育的法应用学教学”,在此目标下教学面临了几个主要问题:一是在教学中如何完成知识产权法中“产权保护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思想”的有机结合,这是课程首要难点;二是,如何将“知识产权案例”和“富有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内涵和具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建设目标的案例”[1]有机结合,这是第二个难点;三是,如何选择合适教学路径,将文献阅读和案例教学有机结合,并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实践能力,也是一大难点;上述三座课程思政改革大山,都是该课程设计与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基于“课程思政”的知识产权法教学探索,是基于通过教学实践,探究课程思政的融入点,从理论知识中挖掘思政要素,从实践案例中落实“课程思政”的内涵,实现全方位全员育人,培养专业知识与思政内涵融合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过硬的业务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要从"科学建制、搭建交流平台、强化内涵、鼓励机制、注重实践"等方面入手,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主力军作用,鼓励青年教师创新工作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稳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