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自媒体逐渐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了解知识的重要途径.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数字媒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发掘其中的内在价值,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文章从自媒体时代背景入手,简述徽州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和特点,探索非遗传承的方法和路径,希望能推动徽州非遗的传承和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4.
王英杰 《理论界》2013,(4):67-68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也越来越受重视。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保存和继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生产性保护通过市场的流通环节,将传承人、非遗项目与民众紧密的联系起来,促进了非遗项目在当代社会价值回归,推动了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50-256
我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多的国家,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悠久的中华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考验,基于此背景,在田野考察视域下开展非遗保护研究的意义显著。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昌孟戏"的实地田野考察发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陷入项目实施不到位、传承后继无人、保护与开发失衡、民众参与度不高等困境,急需从落实"非遗"项目、推广数字化保护、制定传承人培养计划、构建全民参与体系、开发"非遗"资源等方面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6.
非遗传承人包括"传授者"和"承袭者"两类行为体,传承是传与承的合体。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核心是人的"活态化"。本文从非遗传承人的角度,对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东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既要保护传与承的主体,又要为两者互动循环提供足够的空间,最终目标是形成本土非物质文化个人和群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非遗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7.
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区域非遗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存在形式,无论其产生,亦或是其发展,皆充满了对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叙述与延续.本文以黑龙江流域大庆市杜尔伯特自治区蒙古族音乐类非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音乐类非遗"再研究"的研究法,以可参考的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叙述为起始点,结合游走于杜尔伯特蒙古族民间的代表性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探讨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的变迁与保留,进而对杜尔伯特蒙古族音乐类非遗的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戴魁  张翼 《社会科学论坛》2008,(16):205-208
河北省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拥有众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增强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也是推进文化大省建设,构建"和谐河北",实现河北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内丘纸马艺术的发掘与保护过程中成功的一些做法以及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得与失,以期对我省其他"非遗"项目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定族群世代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资源,其"活态性"特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融入新的文化理念、精神内涵。非遗资源的产权确认与产权交易,离不开非遗资源的创新创造,离不开创意成果的市场转换。当下,有必要依循非遗资源"公权"与"私权"并存的法律属性,结合非遗资源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尊重非遗、保证非遗传承"原真性"的基础上,以公法和私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立法内容,关注核心技艺与核心意蕴的产权确认、产权授权和交易监管,确定产权交易的基本原则,以保护与发展并存的理念,展现非遗的文化价值与资源效益,守护私权权益。  相似文献   

10.
乡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根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要深入挖掘、传承、保护农耕文明中的文化瑰宝。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生产生活实践等的历史记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牢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坚定乡村文化自信,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乡村文化生命力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实践中要保护其原真性,确保文化归属特质的延续,避免因原真性流失引发文化问题。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过度商业化降低文化价值,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损害文化意义,旅游开发进程中原真性保护路径包括激发乡村居民主体性,深化主观原真性认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持有者合理赋权,避免过度商业化,推动其文化实践的复归。借助非遗旅游实践助推乡村文化振兴要讲好乡村非遗旅游开发中的乡土故事,用好乡村非遗旅游体验中的文化空间,谱好乡村非遗旅游产品美的乐章,做好乡村非遗旅游营销中的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及其保护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接受性、目的性和非孤立性的特征,这些特性保证、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和生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民族文化面对外来文化侵蚀的自省与价值再发现,是对文化传统的回归与守护,是一种文化话语权的竞争。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切实保护,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积极顺应时代发展变化,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指向背后的功利性也需要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当前,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总体上面临文化生存语境的变迁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文化意蕴的消退、经济价值开发与文化价值传承的矛盾、现代工艺与民间传统技艺的碰撞等困境。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化运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有利于激发和延续自身活力与传承能力,保护其知识产权,促进其从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但要注意根据特点,量身定做,选择适合的品牌化运营渠道;立足保护,挖掘精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艺及文化价值;着眼发展,激发创意,实施文化创新驱动;融入现代社会,回归大众生活,培育消费市场;强化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加强政策性扶持。  相似文献   

13.
普丽春 《学术探索》2013,(8):108-112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兄弟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形成了大量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本民族存在的基础,既是其先民遗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也是少数民族生存、认同、发展的重要标识,在其历史发展和教育传承过程中形成了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选材到制作,从作品加工到成品的日常保存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顺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指向,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包括创作者、传承者、销售者、使用者、信息反馈、相关行业分支、创新者)两方面分析其环境的特殊性,有利于促进我国传统制造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根性”,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持续的认同感,增强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对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大众审美文化的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应走通俗审美之路。这样有利于开拓理论研究的新境界,充分实现非遗美学的人文价值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内容和特征的认识,从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土族传统村落三方面入手,分析了土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从非遗项目申报及管理、非遗传承人人力资源开发、传统村落保护、搭建服务平台、各部门协同合力和农村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韩宇宏 《中州学刊》2012,(2):107-112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单一化、趋同化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独立的多元民族文化的维护;从现实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日益失去必需的土壤。即使像武术、中医药、瓷器烧制、烹饪等仍具有适用性和市场前景的制作技艺也面临本质性的濒危。"非遗"保护传承的根本难点在于它与人们所追求的社会发展方向截然相悖,与时代的人性以及人类的发展观、文明观、生存观截然相悖。  相似文献   

18.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特殊旅游资源,具有巨大开发价值。那坡县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但在传承中面临失传危机,亟待保护。文章分析那坡县在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时面临的困境,以寻求广西边境非遗文化旅游发展出路。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城镇化冲击、自然传承制度落伍、受众范围缩小、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非遗工作正迎来国家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复兴、文化消费市场爆发式扩大的战略性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通过健全反哺机制、建立产业化传承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灵活运用"文化例外"原则等措施,有效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积淀深厚,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原生态地保留了内蒙古各民族的历史记忆,鲜活地记载了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还绵延不断地传承了各民族宝贵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精华,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