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时代的不断进步,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实现了大众化和普及化发展,高职院校在不断增多,高职毕业生也随之增加,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问题也越来越凸显.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压力大问题,以及为了帮助学生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很多高职院校都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做出了创新和改革,特别是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就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与改革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在育人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职业教育发展方面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产教融合已经成为了高职教育的主要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发展,高职院校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以及加强对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在校企合作下更加精准、有效的培养人才.基于此,本文就目前"双高"建设背景下,产教融合视域中高职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三螺旋理论是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基础理论,明确了高校、政府和企业在办学过程中的角色。基于此理论,文章构建了政府、高校、企业三方螺旋,产教、校地和科创三融合,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衔接,企业、行业、产业、职业、专业五业联动的“3345”协同创新模式。文章以河北地质大学跨境电商产业学院为例,按照“载体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理念,从组织机构、运行模式、育人模式、管理体系及创业教育等方面梳理了现代产业学院协同创新的思路,既是对三螺旋理论和协同创新范式的演变与深入,也是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3.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代“教育新体系”建构下,劳动教育越发受到重视,与德智体美其他“四育”同等重要。教育领域由此不断探索劳育“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的问题。基于对“劳动教育”概念的解析,分析其存在的现实问题,打破“融合”困境,塑造“五育融合”的综合性育人价值理念,采取以“劳育全人”育人方向,建立融合目标路径;以“劳动+”模式,建立融合内容路径;以“社会+教师+家庭”支持系统,建立融合保障的三大实践路径,打造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相似文献   

5.
“课证融通”是康复专业学生“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支柱.“课”指康复专业课程体系,“证”指老年照护岗位标准要求.首先,制定适合康复专业的“1+X”老年照护职业技能课程理论体系;其次,在课程内容中融合老年照护职业岗位技能知识.通过对接康复专业课程内容与老年照护相关职业技能标准,形成康复专业老年照护人才培养模式;将教学内容流程化、项目化,修订课程标准,改革教学内容,将养老机构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标准融入康复专业课程体系中,实现产教融合的深度合作模式,促进高职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相互融通[1].  相似文献   

6.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充分凸显了行业企业的需求满足,是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型组织形态。无论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还是实践逻辑考量,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态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当前,共同体建设需要克服产教融合的矛盾问题、转换产教融合的推进动能、彰显新质生产力的时代特征、遵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使命。因而,需要明确行业产教融合建设的总体路线,发挥企业和高水平大学的作用,通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搭建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和推动产教融合国际化发展整合创新资源,高质量推进共同体建设。  相似文献   

7.
结合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把动漫园中的企业人才引入动漫学院,共建动漫工作室,创办“院中园”;把动漫学院的课堂搬进动漫产业园中的企业,建设校外实践教育中心,创办“园中院”;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相互融合,密不可分,通过产学研项目合作开发进行产教融合,达到学生、学校、企业三赢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高校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法兼修”的高素质法治人才。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求将思政教育融入法学专业课程中,做到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国家法治建设的核心任务推动了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实践中仍存在思政教育与法学专业课程融合不易、法学专业课教师执行困难、协同育人机制尚未配套等现实问题,应采取多项具体措施提升法学课程思政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9.
现代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与协同育人的高效载体和促进高校专业发展的有效抓手。以佳木斯大学北药创制现代产业学院为例,学院坚持企业为主,基地为主,高校为辅,本着联合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推进与企业合作,带动技术转移,实现产学研平台建设和管理规范化,让学院与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于地方与区域经济及其理事单位发展,满足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10.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深化产教融合是完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联动机制,培养更多工匠型人才的重要举措。应用文写作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本专业应用文写作能力的重要课程。产教融合步入新阶段,面对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要求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本质特征建设精品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以此提高应用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实用型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11.
促进教育和产业联动发展,通过人才创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是培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所需技能人才的根本要求和有效途径.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办学程度,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共建实训基地、共享科研设施资源,形成产教联合体、利益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产教融合是我国实现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基于政策工具方法,将现有产教融合政策划分为供给型、需求型和环境型三种政策工具,将政府、院校、企业、社会组织界定为施策对象,将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作为施策目标。按照产教融合内涵中的“四位一体”和“四链联动”的要求,应用内容分析法,分别构建了二维分析框架和三维交叉分析框架,对2010—2021年期间的77份相关国家政策文件中的内容进行梳理,多角度分析政策工具、施策对象、施策目标之间的适配性。通过对1 417条政策条款进行编码和量化分析,发现产教融合政策具有政策制定主体的系统性、政策工具使用的多元性、施策主体的协同性、施策目标的衔接性、政策不同维度的耦合性五个方面特征。根据政策特征中所存在的问题,从完善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加强政策工具的均衡使用、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中介作用、加强“人才链”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推进“三全育人”协同治理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当前,在“三全育人”协同治理的文化生态场域,面临着大学文化本质的遮蔽,教学、科研、管理文化的分野,学科文化藩篱的阻隔和制度文化价值的遮蔽等问题。文化治理作为一种新的治理范式,契合“三全育人”协同治理效能提升的客观要求。重构“三全育人”的文化治理,在于回归大学文化本质、增进大学核心价值文化认同,重塑关系信任、推进“三全育人共同体”建设,促进价值认同与关系信任的融构、实现协同治理的文化自觉,纵深推进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  相似文献   

14.
新文科建设对高校课程思政提出了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多元协同和技术创新的新要求,推动高校课程思政由单一的“课程思政”向多维的“学科思政”转变。新文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具有“大学科”视野、“大课程”观念、“大思政”格局和“大数据”技术,彰显以学科互涉实现思想价值引领、以知识融合打通思政资源壁垒、以空间重构活化思政育人形态、以数字智慧赋能思政生态系统的价值意涵。在此过程中,以思政元素与学科知识融合的结构形态为起点、以学科交叉融合下课程思政的秩序向度为中介、以人文精神涵养的课程思政高质量育人为旨归,形成逻辑理路。面向未来,高校课程思政要于守正中创新,确立“本体—认识—实践”的观念体系;在定界中跨界,构建“知识—课程—学科”的内容体系;以技术求人文,打造“全程—全链—全域”的实践体系。  相似文献   

15.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和必然选择;转型发展体现了学校内涵建设价值取向、生存发展需要价值取向、学科专业建设价值取向以及机制制度建设价值取向的变迁。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中打造地方特色,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属性要求;其转型发展的实现,要面向“地方”与“应用”,科学确定和准确把握办学定位;产教有机融合,构建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的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互补共赢的“双主体”办学模式;搭建合作平台,形成校地校企良性互动发展载体;强化考核评估,促进转型发展服务地方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6.
“立德树人”是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思政课程在培养听党话、跟党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思政教育和艺术教育协同育人是落实思政课教学改革,发挥思政课程“立德树人”作用的重要实践。东北林业大学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为根本,以德合自然为教育理念,生态文明实践活动为载体,树木树人为育人目标,设计了德美相济“多元化组合、建制化运行、真情+实感”的教育实践运行体系,并以“多学科交叉、多资源融合、多要素共享、多方位服务”的协同育人路径,层层推进,完善思政教育与艺术教育协同育人的教育设计与实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提出与推进,"UGS"协同育人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与实践的热点之一.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检索的"UGS"协同育人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对"UGS"协同育人的研究机构、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系统探讨,并进一步深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UGS"协同育人研究的焦点与不足.结果显示:我国"UGS"协同育人模式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空间很大;研究机构和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师范院校和职业院校中;研究成果不多,且层次不高;研究主题繁多且分散.未来"UGS"协同育人呈现以下趋势:三者协同应基于"原生优势"开展"有机协同";应采用"任务导向"和"合作小组式"模式;应遵循"双生"学习效果标准作为主要的评价方式.  相似文献   

18.
易招娣  衡孝庆 《浙江社会科学》2023,(5):74-81+73+158-159
在场域理论视域中,产教融合主要包括政治场域、经济场域和文化场域等三种场域,它们由不同的主体所主导,对应着三种不同的实践场域,形成三种不同的权力结构,遵循三种不同的制度规则而产生的角色定位与意向表达的差异。本文通过探究产教融合场域内多元主体互动运行逻辑,明晰了场域内多元主体的权力边界,即既要避免各主体权力的“缺位”,也要防止各主体权力的“越位”;深化产教融合就是要进一步使产教融合场域中的行动者在保有自身特有的场域性前提下,积极构建与对应场域相契合的组织结构体系。作为产教融合共同体的政府、企业和学校等三方权力主体,尤其需要中间性组织作为媒介以寻求产教融合三方主体的共同价值、目标和诉求,以此来统一价值取向、统一行动意向、统一目标诉求,达成行动的一致性,最终实现共同利益,进而从政府、企业、学校和中间性组织等四方主体视角完善运行策略以达成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实现提升产教融合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9.
赵笃玲  宗文婷 《兰州学刊》2009,(10):140-142
以韩国语这一小语种专业为例,探讨了改变高校现有的教、管分开的教学模式,改变任课教师只负责课堂教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只负责日常管理的现状,论证了在本科生当中推行“导师制”的可行性,且结合专业实际,引入了“双导师”的模式,旨在落实“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20.
培养面向东盟的高素质数字经济人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也是“新文科”改革的题中之义。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人才是具有数字技术、东盟视野、经济素养、管理能力的人才,即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应用经济学专业与大数据、数字化管理、人工智能、区块链、互联网等交叉融合,具有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东盟视角和战略规划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现阶段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政产学研多主体协同育人、国际化合作育人、国际化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可构建“顶层设计+两融驱动+五化并举”的面向东盟数字经济人才培养体系,即从顶层设计上推进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打造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高地,形成政产学研多主体融通、“数字+思政”融汇的“两融驱动”的育人机制,构建专业交叉化、课程重构化、东盟国际化、平台一体化、队伍高端化的“五化并举”育人模式,形成一套符合地方财经高校发展定位、服务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培养面向东盟的数字经济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