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目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缺乏基于高职人才培养特点的专门性研究,缺乏理论审视和模式参照等瓶颈问题,创新性提出以“拟态环境”原理与“5W”模式为指导,探索如何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挖掘思政资源,融入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研究融入的战略框架、实施路径与保障体系。在确保课程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提升思政教育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为高职院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高校协同推进“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将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儒家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光辉璀璨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儒家思想文化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更好地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应当从变革教学理念、注重实践体验和搭建网络平台三个方面入手,让更多的学子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迪,汲取奋进力量,续写人生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3.
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未来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应构筑"课程思政"的立交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幼儿教师口语表达"课程是研究幼儿教师口语运用规律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幼儿教师口语技能培养的主要手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言以载道",积极探索课程思政融入"幼儿教师口语表达"课程的元素,深入挖掘该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育徳元素,通过情境教学将思想政治自然融入该课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相似文献   

4.
肖玲 《南方论刊》2023,(6):104-106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在社会上的关注点颇高,教师是教育的灵魂,教育质量和水平决定着幼儿的发展和成长。高校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重要场所,理所当然要培养出符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人才。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专业理论是融入实践的前提,是成为一名合格学前教育教师的基石。文章旨在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课课程的建设和教学要求,对混合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学前教育专业课混合教学提出有效的对策,提升学前教育专业的办学质量,满足社会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采茶戏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在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广为流传,高州采茶戏便是广东采茶戏的重要代表,是集岭南文化之大成的一种戏曲表演形式。将高州采茶戏融入中职学前课程,不仅可以丰富拓宽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还能弘扬中国传统茶道精神,促进地方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时代,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面临的重大课题。通过分析当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阐明新媒体时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从而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融入党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党的建设在本质上是紧密相关的,具有互容性,是相互联系的实践进程,二者互为资源支撑,互相促进、保持持续性的共生,互为因果、互相提供真理性的确证。中国共产党必须成为忠实继承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率,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并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自觉意识与行动。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入党的建设,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规律,健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机制,建设党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形成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入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西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的篇章。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党在西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梳理和解读。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和弘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党在西藏工作的重要内容“;玉麦精神”凝结家国情怀,是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一个西藏例证“;建设美丽西藏”体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西藏华章。  相似文献   

9.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地转化并融入大学校园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认知与反思割裂导致遗忘历史、个人体验缺位导致迎合潮流、实践场域封闭导致脱离现实等一系列问题。具身认知理论通过具身模拟、具身体验、身体图式三个要素,能够实现增进文化认同、传承文化技能、弘扬文化精神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关注活动设计、引领素养发展,变革课程形态、体验沉浸教学,拓展学习时空、增强文化自信”的解决路径,以探索大学校园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进路,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10.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必须进行德育工作创新 ,要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课程的教材改革 ,构建新的体系 ,融入新的内容 ;要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当代鲜明的主题结合起来 ,赋予“两课”以新的内涵。要加快教育方法与机制创新 ,把德育工作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本质属性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滥觞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返本”,要深入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就要在传统文化中对其追根溯源并用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同时,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又得益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新”,既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又要做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因此,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只有在坚持传统文化“返本”与“开新”的辩证统一中才能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合理设置及其内容构建会直接影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学生自身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可涵盖专业经典英语文献选读、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语言工具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对传统通识课程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分析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提出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策略;以期为完善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更好地实现课程教育目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对学前教育重视程度的日益提高,优秀专业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程的合理设置及其内容构建会直接影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根据专业特点、学生自身情况以及社会需求等因素,高师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可涵盖专业经典英语文献选读、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以及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语言工具的运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五年以来,辽宁儿童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更注重文化内涵的表现,主要表现在儿童文学中新的层级意识的产生及抵制,以及对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以此构成了多元文化格局下的儿童心灵方舟。  相似文献   

16.
闽南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形态,具有地缘的文化亲切感和亲和力,将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促进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论文从深挖内涵、注重创新和完善体制三个方面论述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能够创新思政课堂教育,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素材;能够净化高校校园环境,为高校大学生提供精神支柱;还能弘扬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分析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融入现状,从三个层面提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入路径,即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融合与渗透;创新传统文化传播载体,突出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感染力;强化思政课堂实践教育,重点强调思政教育中的价值构建及道德培养。  相似文献   

18.
伦理意识与秩序、能力的养成是儿童社会化的关键,伦理是儿童文学与生俱来的价值质素,儿童文学伦理问题有其自身独特的领域特征与专业内涵。二十余年来西方儿童文学研究呈现出强劲的伦理批评趋势,其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生态伦理、叙事伦理与谎言问题、关怀伦理、幻想文学的伦理问题、情感与伦理的关系研究、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与儿童文学伦理研究六个方面。中国儿童文学立足个体性与社会性、儿童性与人民性、民族性与人类性等伦理关怀,在儿童文学审美价值实现与文化育人本质之间确立了社会主义儿童文学的基本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二十余年来中国儿童文学伦理批评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生态伦理、西方成长小说的伦理研究、“文学伦理学”批评视域下的儿童文学研究和儿童哲学教育实践中的儿童文学伦理探究五个方面,其中以“和合”为内核的东方伦理正在对世界儿童文学研究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具有现代化的品格,是思想现代化与语言现代化的“道器”融合。脱胎于新文学语言变革的整体体系,儿童文学接榫了白话文运动所开创的语言新传统。在国语教育的现代制度下,语言新变与儿童教育双向发力,整体性地推动了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发生。中国儿童文学语言现代化根植于儿童性和文学性的本体,重构了汉语新形象,并融入母语现代化主潮中。  相似文献   

20.
“第二个结合”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法宝,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推动“第二个结合”是一个历史与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第二个结合”的逻辑前提。“第二个结合”的根本任务是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确立坚实的文化基础,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激活中华文明的充盈活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成就。“第二个结合”是一次新的思想解放,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