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素质”对应着根本的、稳定的、普遍的行为方式、作用方式。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养成某种根本的、稳定的、普遍的行为方式。“文化”、“文明”的核心意义是“有所讲究” ,主要是讲究行为规范、行为方式。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养成讲究相应的行为规范的能力与习惯。狭义的“人文”就是讲究做人、讲究人之为人的规范。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惯于并善于讲究相应的超越性思考。上述教育所涉及的价值判断、价值取向大体上都可以从“自身的完善程度” ,“相应角色的要求” ,以及“所可能产生的影响”三个角度来考虑。  相似文献   

2.
在媒介的演化进程中,技术始终是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决定媒介传播力、建构媒介信息方式与传播格局的关键力量.现代人在社会交往中对技术化传播工具的普遍依赖,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人类因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介人”.技术在推动媒介进化的同时,也为人们开拓着更多的交往方式与主体性实现途径.技术工具对交往主体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也渗透于人们整合社会关系、建构交往方式、营造生活空间、探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因此,在技术化的交往方式中,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与发展,必然面临着对技术理性、社会角色以及文化价值的全方位适应,并由此实现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认知传播是以“人”为核心的信息传播活动。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人类的大脑和感觉器官就是认知传播产生的物质基础,“人”就是最初的媒体形态。人类认知传播经历了前口语传播、口语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和互联网传播等发展与繁荣时期。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人类不断地延伸着感官媒介的触角,探索着无比丰富的客观世界和充满奥秘的人类主观世界,形塑着社会形态和个体心智。在这历史进程中,最原始的身体感官媒介自始至终是引导人类传播活动跨越时空的主动力,左右着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  相似文献   

4.
社会经济领域的复杂性,给经济领域中的价值判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该文从经济行为的“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划分的角度,探讨了合理的经济行为,它必须一方面要符合自然价值的规定,具有与其真实合理的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以及客观规律的吻合性,另一方面要符合人文价值的规定,具有与社会生产关系的一致性,在经济利益的性质、数量、获取方式和手段、结果上保持着这种一致性,同时还要使经济利益保持着同社会利益、国家利益、政治利益以及人类共同利益的一致性,从而涉猎了经济行为价值的多重性规定问题。  相似文献   

5.
人文关怀是新闻传播创新和人性化竞争的方式,是媒体树立社会形象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代表着新闻的传播趋势.基于新闻传播实践剖析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的失衡与偏向,强调传播人文关怀须有新的突破,提出在新闻传播中渗透人文关怀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人文力”是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各种意识形态或文化形式的功能形态。人文力的作用同样遵循着大小、方向、作用点的三要素原理。个体的活力、群体的凝聚力、社会的组织力、行为的驱动力 ,都可以看作是人文力的具体形态。  相似文献   

7.
进入数字时代以来,传播学学科体系面临着碎片化、复杂化及难以解释巨量传播现象的危机。如何站在全局与时代发展的高点上对传播学进行统摄性的学科重构、构造适宜未来传播的研究范式,是当前传播学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构造以“传播—心智—行为”协同要素为关注对象的行为传播学范式,是破解传播学学科发展困局的关键路径。在行为传播学范式的视野下,传播研究不可脱离行为,行为研究也不可脱离传播的中介,需要将行为作为分析人类及其实践环境的关键指标。具体而言,行为传播学范式以环境、人类、行为作为研究的三重基本维度,以创新概念视角、提升诠释视点、细化效果分层作为主要研究路径,旨在通过关注行为聚合当前的传播学主流研究范式,回答“传播如何构造社会”这一学科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8.
人们历史持有或现有的传播时空观是信息传播系统与运输系统共同介入人们交往活动后所产生的文化结果。该观念伴随着两大系统的变化而变化,并深刻影响人们的日常行动及社会关系。目前智能媒介深度发展,新的传播时空观可能生成,并对个人与社会产生新的影响。以德布雷“媒介圈”概念为理论框架,以技术文化互动关系为视角重新审视传播系统介入人类交往活动的历史与现实进程,并根据目前智能平台逐渐下沉为社会基本操作系统的发展趋向。判断具有万物皆媒、人机相生、空间媒介化特征的“拟态圈”出现并控制未来传播活动,而人们将以数据为中心开展社会互动。该互动模式可能给人们带来高度个性化、人性化、自由化的“时空自由”观。  相似文献   

9.
政府传播机理初探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政府传播是政府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政府传播既是一种传播行为 ,也是一种管理行为 ,传播行为是管理行为的延伸 ,是管理行为落到实处的必要步骤。这种传播的特点在于 :传播主体的权威性 ;传播主体对核心信息源的独占性 ;媒体与权威信息源“取与予”的关系格局 ;受众对其所传大部分信息的无选择接受性。政府传播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 ,非常时期尤其如此。我国“非典”时期的报道 ,美国两次海湾战争期间的报道 ,都是以政府为主体的传播。由于政府传播突破了 (大众传播 )效果的有限性 ,可以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形成普遍的注意 ,并形成相对统一的舆论、相对统一的意志、相对统一的行为 ,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传播者适时、适当发言就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练字》一文被纳入创作论的范畴,但从图像学的视角审视其意义,它呈现着整个社会的政治和技术等因素。汉字与形象虽不重合,但汉字却是形象转化为图像的最理想的物质媒介。通过汉字可以重现一个社会中的特定形象,所以它的音、形、义等因素的产生、变异和消失,既指涉着与该汉字相关的形象在社会中的禁忌程度,也反映着社会的政治规训对汉字变迁的影响。同时,在齐梁时期业已盛行的造纸术产生了汉字连缀的审美要求,规训着人们的审美凝视方式,而落后的书简保存技术和手抄传播技术使汉字在传播中产生了讹误现象。汉字的变迁不仅引导着人们的实践方式,而且规训着人们的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11.
为分析新闻传播学科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与传媒行业的发展态势,推动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的转型突破与提质升级,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界理论研究与业界发展动态相联系,梳理总结了2020年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脉络与学术成果。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追求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向着系统性、创新性、时代性不断迈进;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新闻媒体对内履行基本职责,对外引导舆论宣传,为打赢抗疫战争作出积极贡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传感器等技术被应用于媒介领域,建构了数字化场景,推动智能化传播,媒介技术正在重塑人类社会; 媒体融合作为国家文化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关键词,推动中国媒体融合迈入了“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深层相融,传统媒体面临的转型任务是与新的技术、政策、产业、文化变迁背景密切结合的改革实践;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公众对视频的消费需求和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移动视频呈现井喷式增长态势,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持续占据着互联网新媒体发展图景中的热点与高位; 新闻传播领域的伦理问题必须明确“人”才是伦理的责任主体,要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对社会健康有序运行负责; 新闻传播教育应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在融媒体时代有特色、有亮点地培养国家战略型人才,通过众多学界学者、业界专家总结思想内涵、探求发展路径,助力新时代新闻传播事业的时代变革与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技传播政策是科技政策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一个相对完善的科技传播政策体系至少要包括科技公共传播政策、科技传播产业化发展政策、科技传播技术发展政策等基本组成部分。科技传播政策的目标应定位于利用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强化科技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科技传播能力。  相似文献   

13.
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研究转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媒体时代以来,社会传播现实的变化带动了传播学界的观念变化,促使传统的“媒介-受众”关系研究不断向“新媒介-用户”关系研究转变。新媒体技术诞生的初期,乐观的技术决定论经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当新媒体技术扩散和采纳的比例逐渐提高,学者们又总是适时地转向社会塑造论,探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何以在社会历史情境中产生社会影响,进而推动社会塑造的进程。在中国社会语境下,新媒体事件的传播实践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一个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传播现象,吸引了大批华人传播学者的关注,然而这些研究大多属于个案研究,或以西方理论解释中国情境,未能阐明基于中国新媒体环境的新传播机制究竟如何作用。为此,应将诠释研究范式带来的传播研究的“文化转向”更好地融入新媒体研究中,借用文化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深描”新媒体事件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中所建构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使用多媒体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通过对沈阳农业大学19个教学单位的232名开设多媒体课程教师的325门课程质量跟踪,发现多媒体技术应用处于初级阶段。多媒体教学容易出现多媒体课件质量不高、教学互动性差、硬件质量低等问题,因此,通过提高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知高度,扭转多媒体技术是单纯教学演示工具的认识误区;科学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平台,建立协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加强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水平;强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监督管理,建立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标准体系来促进现代教育技术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直接调查、坚持群众路线为特征的调查研究方法,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根本方法。西方调查统计方法是认识中国社会的有用技术,要加强学习借鉴;互联网调查与大数据是认识中国社会的强大工具,要科学进行应用。新时代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从实践从群众出发的直接调查研究方法,同时借鉴西方调查统计技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交流工具,不断创新调查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调查研究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6.
声音是自然界存在的一种属性,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声音制作技术是对声音的录制、传播过程,它的发展与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是息息相关的,经历了从原始社会、近代乃至当代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技术现象学是有关技术与人类关系的学说,运用伊德的技术现象学理论,可以把声音制作技术发展的历史分为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与后现代阶段。声音制作技术前进、发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律就是通过对声音的制作与传播,使意识得到了延绵,其本质是"声音现象学",制作一种"存在"。声音制作技术还具有改变人的存在方式的深层次哲学意义,哲学的基本命题"存在"也许将成为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科技期刊编辑模式现代化实践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的编辑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信息传媒的要求。旧的编辑模式暴露出如信息交流速度慢、办刊人力成本高、稿件处理速度慢等弊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是编辑办刊的必然趋势。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提高编辑部的工作效率,现代化的观念意识对编辑包括编务人员应用现代化的技术具有引导作用,对加强业务素质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认识论、建构主义的角度来看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它既有“个体建构”的过程 ,也存在“社会建构”的过程 ,这两方面的因素在教育的全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的作用 ,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补充。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既要关注社会发展需要 ,又要关注个体发展需要 ;既要关注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建构过程 ,又要关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与对话”  相似文献   

19.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是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第三大传播学派。该学派各理论家聚焦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态度却差异甚大。第一代理论家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主要揭示媒介技术本身的特点规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悬置主体的科学主义态度给学界呈现被传播学界忽视或遮蔽的问题。第二代理论家以波斯曼为代表,对媒介技术发展深感恐惧和无助,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面对媒介技术对现代文明与秩序的颠覆与破坏深感忧虑和悲观。第三代代表理论家莱文森则对媒介技术发展给人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而欢欣雀跃,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乐观主义态度。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针对媒介技术的态度转向,既是特定理论家的媒介技术态度观构建的个体呈现,同时也彰显了该学派对媒介技术认知的历史与逻辑,展开了该学派的丰富性和立体面相。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信息技术、计量技术、电子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等诸多技术开始被运用于行政领域,电子政务、网络民主是当前技术行政的典型形式。新兴技术正在为我国公共行政的进步做出贡献。与此同时,技术理性的过分增长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自由与意义的丧失。随着技术行政的发展,科学发展观应作为专家治理、行政运行、技术操作的基本标尺,贯穿于我国公共行政的全过程,走和谐发展的技术行政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