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牛街,大家都知道,这里有一座中外闻名的千年古寺——牛街礼拜寺,在穆斯林兄弟的心中,这是一座神圣的殿堂。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市最大的回民居住区,汇集了回、满、朝鲜、维吾尔、汉等23个民族。在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上,五万四千多名各族兄弟姐妹辛勤劳作,创造了美好的新生活,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进步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广州是伊斯兰教很早传入中国的城市,作为重要的外贸城市,这里不断吸引着穆斯林群体来此定居.明清以来,随着海外贸易的缩减和民族政策的变化,广州地区的回族传统文化出现一定程度的衰落,辛亥革命后,新觉醒的回族群体开始了对本民族文化复兴的积极推动工作.  相似文献   

3.
郭晓红 《回族研究》2004,(2):98-100
宁夏,是回族穆斯林聚居的省区,在宁夏境内,到处都有可以看到回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的历史踪迹。说到回族文物,它同普通意义上所说的文物,在概念上是有一定区别的。回族文物作为中国民族文物的一部分,至少应包括回族历史文物、回族革命文物、回族宗教文物和回族民俗文物四方面的内容。现将宁夏境内现存的回族文物概述如下。一、清真寺与拱北1、同心清真大寺目前,在宁夏境内保存年代最久、最重要的回族文物,是座落在同心县城内的清真大寺。这是一处以西夏晚期喇嘛教寺院改建的古代建筑,始改建于元代中期。明万历年间和清乾隆、光…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回族穆斯林都是一个对外开放性极高的群体,正是由于其积极开放的心态,才得以在中国立足、生根、繁衍生息.当代回族穆斯林依然表现出较高的开放性.但是中国穆斯林的同意融入,并不意味着完全意义上的"民族融合"、"文化界限消失"以及"宗教信仰同质化".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对外开放性,也不是绝对无节制的.回族穆斯林在开放的同时,确实存在着一个文化心理底线.中国回族穆斯林在现代化过程中,虽然仍将不可避免地继续产生出民族文化特征不断消失的现象,文明交融是一个趋势.但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冲撞回族穆斯林的文化心理底线、文化生存底线,也必将引发其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5.
回族的形成问题不仅是回族学研究首先遇到的问题,而且又是一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因为用一般的民族形成理论无法准确概括它。文中以穆斯林、穆斯林社区等回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起点、文化与社会基础为观察视角,论述了回族形成的特殊规律及其在民族定义中的意义。提出了回族形成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认同”、在回族形成过程中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等文化心理至关重要、回族既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又是一个宗教共同体等观点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后10年,回族穆斯林民间报刊大量出现成为一种十分醒目的文化现象,其中以兰州市回族穆斯林民间创办的<开拓>杂志持续办刊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民间社会影响最深,成为这一文化现象的一个突兀的"符号".本文通过对这一文化现象的透视,认为这一凸现在改革开放社会大背景上的文化现象是回族穆斯林之文化自觉与精神渴望的必然结果.同时,这一文化现象作为应合大社会变迁的滥觞于民间的文化自觉运动,又成为20世纪末回族穆斯林文化振兴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眼前,一座独具风格的阿拉伯式建筑,即便在鳞次栉比的楼宇之中仍显得那么耀眼。大楼中顶一个鲜艳的红十字,下边镶着几个1米高的大字“哈尔滨市穆斯林医院。”医院的同志告诉我们,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民族医院。其前身是1924年建立的“犹太医院”和“苏联侨民会第二医院”,后改为职工医院。1989年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改建为今天的穆斯林医院。在这里,严格按照穆斯林的习俗,创造民族医院环境,饮食全部清真,并配备清一色的穆斯林职工,竭诚为本市及国内外的穆斯林患者服务。听说院长李伯康是回族,而且还是位归侨。直到中午,我们才在院长室见到了他。一张白色的写字台和一组不太大的文件柜使院长室显得整洁大方。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的城市"回族婚介"作为"婚姻媒介"的民族化表现形式。包括兴起于80年代以来的城市回族婚介所,随着新兴网络媒体兴起而出现的回族穆斯林QQ婚介群和穆斯林婚介网站,以及发起于河南各个回族社区的大型回族穆斯林相亲会等。这种物化形式的婚姻媒介,既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也是回族族内婚面临时代挑战下穆斯林社会自觉的群体行为。  相似文献   

9.
中国回族文化的发展历程表明,作为回族文化建设的先导者,代代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和重大贡献.从经堂教育创始人、传人、汉文译著者群体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中活跃的回族穆斯林知识分子代表.都折射出回族文化传承和建设的鲜明时代感及丰富内涵.从中可见回族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发展,震撼了整个中华民族,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各族穆斯林。尤其是一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知识分子,开始投身于新思潮的宣传工作,由此开始了中国近现代各种回族报刊的崛起,从1908年《醒回篇》的创办其起,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回族刊物不下百余种。不仅从数量上看呈现出一片繁荣,而且在学术领域和社会影响方面,也有明显的拓展,成为折射中国回族文化发展成就和当时各穆斯林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清真学理译著》作为中国早期回族报刊的代表作,虽然只出版了一期创刊号,但对以后回族报刊的发…  相似文献   

11.
“古尔邦”的阿拉伯语全称本是“尔德·古尔邦”(尔德·阿祖哈),是牺牲(献身)节的意思。在新疆没有什么节日能比这个节日更为隆重、更能唤起人们的欢乐之情了。原因是这里的大部分少数民族都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柯孜、塔吉克、塔塔尔、乌孜别克以及东乡、撒拉等等。这是一个穆斯林诸民族、来源于伊斯兰教而已形成全民族性的共同节日民俗了。 按照传统习惯,节日当天,穆斯林黎明即起,沐浴更衣。看!维吾尔族的穆斯林已登高上房,在屋顶上以锁呐呼唤同胞共庆了——一曲锁呐的奏鸣和鼓声拉开了欢庆气氛的帷幕(见封二图①)。于是节日盛装的穆斯林男女,涌向了各自的清真寺去礼拜、诵经——维吾尔人的、塔吉克人的、当地回族人以及迁移居疆的各地回族人的清真寺敞开了大门,甚至就在近寺的空地,迎来了它的虔诚信徒,包括出自各种原因平时不能到寺的那类教民。这里是维吾尔人的、回族陕西人的、青海人的清真寺当天的外景。善男信女跪在大殿内外在礼拜,在诵经;穷人也等候在寺院门口,接受穆斯林兄弟的真诚施舍(见封二图②③④⑤)。 自然,在上寺之前家家户户早已打扫得一干二净,节日的高潮是伴随着上寺、上坟舍施之后的畅怀欢宴,节前已准备好了各出手艺和心裁的各类糕点、还有传统的油  相似文献   

12.
和侃 《回族研究》2003,(4):63-66
东干族是居住在中亚地区一个特殊的民族,主要指1877—1884年由新疆喀什及伊犁地区迁至沙俄统治下的中亚七河省地区的几批陕甘回民,其中多数为清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军的余部。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形成与文化习俗吸引了许多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的目光。最初是苏联的汉学家们以中国回族研究为基础逐步建立了东干学这门学科。1866年A.K.海因斯的报告《中国西部的穆斯林居民(或东干人)起义》首次在汉学研究领域涉及到了有关中国回族起源问题的研究。继此之后,有关中国回族问题的研究逐步引起了苏联汉学家们的兴趣,中国回族移民的迁入又逐步吸引…  相似文献   

13.
人们都知道我们回回吃的食品称“清真食品。”“清真”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就出现过。大约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公元420—589年),就有文人在诗词中使用这个词语。他们大都是在赞美某一个人的行为端正或描写优美环境时使用“清真”一词。后来,对按回族风俗习惯制做的食品也都加上“清真”一词,以表示与非回族人制做的食品之区别。故直到现在,我们仍可看到“清真餐厅”、“清真食品店”的招牌。凡是出售清真食品的场所,在门前和牌子上都有一行阿拉伯文,译成汉语就是“这里是穆斯林的食品。”在回族的风俗习惯中,历来把“油香”作为一种既尊贵又香甜的食品。“油香”是一种面食。制作时,把用温水搅和好的白面分别拍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放在油锅内炸熟。回  相似文献   

14.
甘肃永靖是西北最大的孔氏聚居地,孔氏穆斯林是永靖孔氏中的一员。孔氏穆斯林是孔氏家族的特殊现象,也是回族社会的特殊现象。在500多年的历史中,孔氏穆斯林鲜有文献记载,作为历史行动者,他们不但经历着历史,也用记忆诠释和建构着自我历史与认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回族穆斯林经济文化建设上的特点和西道堂经济文化模式等问题略述己见,总结回族穆斯林经济文化的特点为广泛适应性与灵活多样性,对西道堂经济文化模式的特点作了系统的概括,最后期望回族穆斯林在新世纪以主人翁态度满腔热情地投入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使民族经济文化的光荣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在云南境内外各条商道上不绝于途,不少人还定居缅甸和泰国.缅族称云南回族为"潘塞"(旧译"潘泰"),掸族称之为"潘西".在国内,西双版纳傣族称回族为"帕西".海外学者对缅语"潘塞"一词的语源争议不休,众说纷纭.本文论述提出(一)"潘塞"、"潘西"和"帕西"原为印度、缅甸一带民间对穆斯林的泛称,尔后用以称呼云南回族,三者系同一名词,仅读音有微小差异;(二)三者均由中世纪以来印度民间称呼波斯人的"帕尔西"(Patsi)一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7.
回回民居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东塔乡,有一座很有特色的回族民居。它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是现今宁夏平原上唯一保留完整并有文史意义的回族民居。民居的小木作装饰十分精美,琳琅满目的木雕玲珑剔透。线条流畅,雕刻工艺精湛且不上漆色,精巧而又朴素大方,独具风格。民居内的砖雕与木雕相比稍嫌逊色,但也颇为精致,穆斯林风格浓郁,是宁夏境内难得一见的精品。回回民居@王正明  相似文献   

18.
历来对回族族称的解释仅限于正统的历史考证的方式。本文认为 ,虽然回族族称有其历史的客观性的一面 ,但在现实发展中又逐渐显露出其非历史的主观性的一面 :即作为文化主体的回民在特定文化氛围之中对自我的阐释 ,这些阐释体现在回族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传说及回族学者的著述之中 ,并流行不衰。从历史的考证来看 ,回族族称的获得是一个历史的偶然 ;但在作为穆斯林的回民看来 ,这里体现着来自造物主的意志 ,即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种自我的文化表述 ,其中体现了他们对自我的认知、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对自我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思考 ,是回族文化 (说汉语的穆斯林的文化 )的起点和终点  相似文献   

19.
浅论清真寺在回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回族聚居地区都有清真寺,这是回族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清真寺不仅是回族穆斯林宗教活动的场所,同时也具有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清真寺因此成为回族社会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回族及其民族文化形成、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20.
陈华 《中国民族》2012,(6):144-147
为展示回族文化的源头,文化园的创立者复制了泰姬陵在内的多座经典伊斯兰建筑,最终建起中国最大的伊斯兰建筑群和最大的回族博物馆。这个位于永宁县纳家户清真大寺北侧的中华回乡文化园,是游客了解伊斯兰文化、回族文化的最佳窗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