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学衡派是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 ,他们强调世界文化的共通性 ,反对五四新文化一方对传统的全盘否定。在文学方面 ,他们希望对旧的文学形式进行改良而不是彻底的改革。吴宓是学衡派的灵魂人物 ,他的文艺理论代表了学衡派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作为<学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吴宓从文化保守主义的角度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批评,其主要观点有三个方面首先,他认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有过于追求实用和功利主义的倾向.其次,对他们把新文化运动强行纳入政治轨道不满.第三,吴宓对如何引进西方文化以及引进西方文化中哪些有价值成分等问题,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而作为吴宓等人思想之理论基础者,正是以白壁德为代表的新人文主义.  相似文献   

3.
吴宓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学衡派延续到新月派,1922~1933年中国文坛存在着一股古典主义文学思潮。作为学衡派中坚人物的吴宓,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为其文化立场,提出文学是人生的表现的本质定性,坚持文学作品的伦理价值与道德判断,以及确立创作的摹仿说、幻境说和格律说,强调文学创作与批评中规律、标准、理性等原则,构建了一套独立的古典主义文学理论体系,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合力之一。  相似文献   

4.
吴宓融合中国古典哲学的人文主义内涵和西方新人文主义之精髓.形成自己人文主义的人生观念,而他的女性观念也是人文主义的.他将女性的理想作为其关于“人”的理想的一部分来看待,因此对于女性的理想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的理想.他批评中国传统文化中缺乏对女性的真正的尊敬,亦即传统社会较为注重从女性作为“女人”的特殊的性别角色和社会作用方面、而不是从其作为“人”的普遍的标准方面考察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吴宓作为“学衡派”的代表人物,其文学主张过去一直受到批判,其实他对于新文学并非完全反对,只是在变革途径和思路上与新文学代表人物有分歧。事实上,他对新文学创作中的许多优秀作品倒是十分肯定的,例如对于茅盾的《子夜》.最早给予高度评价的正是吴宓。本文即通过介绍吴宓与徐志摩的交往及吴宓对新诗的评价,说明对于吴宓及其文学现有必要给予全面评价,不可以仿盖全,简单予以否定。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的作者由于亲身经历了元末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 ,因而对历史、对理想有着深深的失望。这一切 ,构成了该书浓烈的历史悲剧感与理想悲剧感。  相似文献   

7.
吴宓在“文革”中仍然坚持阅读,阅读量大且范围涉及面广,并且侧重于阅读文学类书籍.吴宓的阅读方法大致分为三种:一是读书因彼见此,二是读书由虚索实,三是读书不因人而废.三种阅读方法以“求真”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体现了吴宓阅读文化坚守及人格坚守的精神旨归.  相似文献   

8.
从哈姆莱特的悲剧看古典人文主义的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洲艺复兴运动竭力宣扬了古典人主义的魅力。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颂扬艺复兴在反抗宗教神权方面的功绩时,却忽略了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即其面对世俗强权时所表现出的宿命论思想。本试图通过分析哈姆莱特在实施其复仇计划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犹豫不定和无可奈何的心态来揭示并论证古典人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宿命论因素,从而更准确地认识古典人主义的实质。  相似文献   

9.
艺术家追求个性解放无可厚非,但过于追求现实社会中根本就不可能存在的自由和权力必然会以失败而终。王尔德所追求的近似于自由主义的个性解放在现实社会中肯定是要碰壁的;而对现实社会过于理想化,不能以积极客观的态度去对待社会和生活,最终导致其人生以悲剧收场。  相似文献   

10.
十多年来,吴宓研究有日渐升温之势.<吴宓日记>的整理出版,为正确评价吴宓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系提供了可能.吴宓痛恨五四新思潮提倡者的言论,常常是恶语相加,是一种典型的非理性式的批判.他反对新文化运动的"不正确"做法,但并不反对新文化,也不反对引进西学,而是主张新文化建设要探本求源、融会古今中西.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吴宓视作顽固、守旧的反动文人,他的学养足以使他具有了与新派人物对话的可能,可惜的是对话没有成为现实,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与文化史上,吴宓与梁实秋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最显赫的两位传人。从吴宓到梁实秋,我们看到的是新人文主义理想如何自然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学理想的过程。在他们的思想主张中,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中西融合的理想,这是白璧德新人文主义扎根于中国现代文化、寻找到来自于中国文化内部支持的基本方式。但是,我们同样也有必要正视像吴宓、梁实秋这样的知识分子所遭遇的现实尴尬,这种尴尬既是理论上的,也是实践上的。  相似文献   

12.
范红霞 《南都学坛》2005,25(5):29-33
吴宓和柳诒徵都是我国著名学者,他们都是《学衡》杂志及“学衡派”的重要成员,对《学衡》他们都付出了自己不同的努力和牺牲。吴宓与柳诒徵1921-1933年间围绕《学衡》而产生的恩怨情结及二人产生此种情结的种种因缘,学界少有论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坚执,对新文化运动的激烈反传统的不满,使他们在反对新文化的潮流中求同存异,缘此而成学谊。  相似文献   

13.
吴宓和郁达夫都是20世纪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都曾狂热地追求美丽的爱情。比较吴宓与郁迭夫的爱情遭际,可以看到封建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禁锢与扼杀造成了一代知识分子文化性格的缺陷。如何走出世俗伦理的禁锢迈向自我解放的道路,构建自由的个性和追求幸福的爱情,在今天仍具有现实意义与思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端午节的文化精神主要包括遵从自然律令与应对灾异的生活智慧,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等主要精神。这些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与智慧,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中值得珍视。端午节的文化保护有多种措施,如挖掘多种物质文化载体的文化意义,恢复传统民俗中的趣味性行为,以及旅游开发。更为重要的是,把端午节设定为法定节日,可使端午节俗充分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之中,使之成为当代生活的一种重要节日形式,从而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其节日精神。  相似文献   

15.
吴宓及学衡派在历史上是有其积极影响和可取之处的 ,或者说 ,吴宓及其学衡派的文化追求尽管多有不合时宜之处 ,但又以其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维护、对人文精神的关切 ,并以一种与新文化运动总体上异质的思维方式与思想系统参与了中国现代性思想文化话语的形构。  相似文献   

16.
吴宓于原西南师范学院(现西南大学)中国语文系为1959—1960级学生讲授外国文学课时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讲义》幸存,并即将面世。该讲义论述了世界文学的发展过程,对经典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尝试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探讨西方文学史现象,学术的时代特色十分突出,为外国文学研究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7.
铁凝的作品《玫瑰门》和张宇的作品《疼痛与抚摸》都是研究女性悲剧命运的优秀作品,《白鹿原》中的人物形象也一直受到高度评价。文章试图通过三部作品的女主人翁司绮纹、水秀和田小娥的形象全面揭示女性命运中的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18.
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陆逊,人们多视之为孙吴之"英将",而很少探究其一生荣辱之深层政治内涵。陆逊出仕孙吴政权,不仅标志着其家族与孙氏政权关系的改善,而且推动了孙吴政权的江东化。作为江东儒学大族主要之政治代表,陆逊主张施行儒家德政,要求孙权进行政治改革,反对其法术专制,致使双方的政治分歧不断加深,斗争日益激烈,陆逊最终为孙权逼死。陆逊冤死,是孙权政治上走向衰败的一个重要信号。  相似文献   

19.
吴宓是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教育家和比较文学研究者。他在长期的外语教育实践中所奉行的外语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重视翻译术以及教书育人等观点,至今仍值得我们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