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思想上,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儒法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有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互补关系,这种互补结构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政治的思想观念和实际操作过程。(一) 儒、法两家所以能构成互补结构,是由于他们两家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一种既相反又相通的关系。这里,首先论述两家的思想分歧: (1)在社会观上,两家对社会关系本质的看法完全不同。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看成是一种相亲互爱的伦理关系。他们以“五伦”来概括整个社会中人与人的基本关系。即如孟子所说:“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他们认  相似文献   

2.
儒、释、道三家的教学观从尊师重教、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方面各有千秋,但也有一致的地方,深入探讨三者的联系与区别,于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人性善恶,是争议最大的问题之一,古人先后提出性善、性恶、性无善无恶、性有善有恶、性善恶混等不同主张。对人性的认识之所以产生如此大的分歧,主要原因是有人把后天的染性与先天的天性混为一谈,把染性等同于天性;而有人又把天性与染性截然分开,忽略了天性中的善恶潜质,从而找不到善恶产生的根源。只有把染性与天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结合起来探讨,才能够对人性的善恶得出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我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阶级内容和政治内容,但都是当时反复辟与复辟、前进与倒退、革新与守旧两条路线的斗争。自西汉元帝起,由于地主阶级开始向纸老虎转化,儒家思想经过改铸,虽被确立于独尊的地位,但儒法斗争并没有止息,坚持反儒斗争的思想家仍代不乏人。明代后期的李贽,就是一位坚持尊法反儒,富有反潮流精神的进步思想家。李贽反孔学、反理学的斗争是儒法斗争在封建社会晚期的继续。今天,我们认真分析李贽尊法反儒思想,总结他反孔学、反理学的历史经验,对我们把批林批孔斗争进行到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徐积《荀子辩》严厉驳斥荀子“性恶”之说,其辩说或深中苟子之要害,但大多以孟子之“性善”说为评价之标准,先入为主,显而易见。从逻辑角度看,徐积之辩或符合逻辑,或有悖逻辑。“性善”、“性恶”之说本质上为性善端说、性恶端说。“化性起伪”于人之初生初长阶段意义重大,“反身而诚”于人之渐长渐成阶段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司马谈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思想家和大学者.他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作过深入研究,其成果集中体现在《论六家要指》一文之中.司马谈从"务为治"即把六家学说定性为治理国家的政治学说发论,把道家的政治思想与阴阳、儒、名、墨、法等五家的政治思想作了区分和比较.他认为,道家吸收了其他五家的长处,又没有五家的短处,比较明确地把道家无为政治思想概括为简易政治思想,形成了道家独特的简易政治思想风格.司马谈虽然论的是道家,但主要讲的是老子.  相似文献   

7.
人性是一个含混的词语,它是人类行为的终极决定因素,千百年来对性善、性恶的争论从未停止,无论从文学还是文学理论等各方面都有过很好的论述,但是这些论述大多停留在性善或性恶的单方面,因为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在现实生活中,人绝非单纯的用"性善"或"性恶"来判断,人性的波诡云谲使得单纯的考察一个极端显得尴尬与不负责任.在一个性善、性恶中间是否还存在一个中闻地带,即灰色地带,又如何正视这个灰色地带,笔者截取这一地带中的特殊形式"恐惧",通过三篇文学作品加以阐释,倡导"快乐至上"生活原则和人生气象.  相似文献   

8.
论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独立的两种教育.从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上进行分析,二者是相互独立、相互区别的.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如果把心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那么二者就能够相互补充,共同提高,从而使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前段时期,我在《四川大学学报》一九八○年第四期中看过罗世烈同志的论文《封建专制主义不是孔孟之道》。该文认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渊源不是来自孔孟之道,而是来自由韩非集其大成的法家学说。这个观点我基本上是同意的,并承认罗文作了正本清源的工作,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但是罗文对儒法两家政治思想的评价,有讲得过于绝对的地方,给人的印象是:似乎儒家尽讲民主,唯有法家才讲专制;在中国奴隶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及其上层统治的帝王,实行的是民主体制,到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进入封建社会后,才出现专制政体。这种描述,我认为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因此我写出《实事求是评价先秦儒法两家思想》一文,提出质疑意见。后来,我又看到罗世烈同志对拙文的答复:《如何认识儒法两家的思想》,认为我对他的文章产生了误解,又重申了他的观点,并对拙文进行了驳难。为了弄清楚中国历史上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政治体制上的变化,以及如何正确评价先秦儒法两家的政治思想,这些问题我认为还可以继续深入讨论。因此我不揣浅陋,续草此文,再一次向世烈同志请教。  相似文献   

10.
一、富国必须开源先秦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和法家,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问题上,儒家强调富民,主张薄税敛,藏富于民。而法家则强调富国,主张百姓家不积粟,以充实国家财政。在富国(指国家财政富足)与富民的关系上,荀况摈弃了儒法二家的片面性,而吸取了两家思想中的合理成分。他主张富民,但不抛弃富国的目标。他始终把富国和富民联系在一起。儒家所鄙弃的富国强兵思想,在荀况的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荀况强调富国,但又认为必须把富民放在首位。他摈弃了法家鼓吹的民贫国富的主张,认为“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比孔丘的“百姓足,君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范围内盛行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中西方教育传统中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在梳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探析二者的异同之处,可以让我们在汲取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长处的同时,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本主义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2.
在人性问题上,孟子提出性善论,荀子提出性恶论,他们各自依其对人性的理解,演绎出两种截然迥异的教育理论-“内发说”与“外铄说”。在人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上,行为主义主张,人只是环境和刺激的被动承受者,人的行为只是环境的特殊产物,具有很强的被规定性。认知主义认为,人是在与环境的“同化”与“顺应”的过程中,构建起自身的认知结构,促使人认知发展的。人本主义依其对人的独特理解,更加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相似文献   

13.
管理思想的演变经历了科学管理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现代管理学说和后现代管理学说4个阶段,在哲学上相应的表现为客体至上的效率哲学、主体至上的行为哲学、主客体统一的系统哲学和主体回归的创新哲学。与此对应的,教育领域的管理思想也经历了科学管理学说、人际关系学说、系统科学学说和和谐发展学说4个阶段。管理思想(包括教育管理思想)的演变过程和哲学的发展过程是相得益彰的,本质上都在研究“人”的问题。高校行政管理正义的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深入。同我国高校管理思想科学发展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三个“错位”,即政府和大学的角色错位、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错位和“法治”与“人治”的管理错位,严重影响了“效率”、“民主”的有效实现和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性善论”是孟子思想的基础,孟子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继承者,然而孔子却未对“善”作过专门论述。老子称“上善若水”,孟子“道性善”,二人有关“善”的思想是否存在某种渊源?在人人都对“善”充满美好向往的先秦时代,荀子为什么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人之性恶”?董仲舒在审视孟苟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性三品说”,“性三品说”能否成立?厘清他们之间的思想关系,这些问题就会得到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人道与上帝,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矛盾,也是其教育思想的本源。这一对矛盾主要建立在五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之上,即文艺复兴先行者的思想、宗教改革者的思想、科学的发展、培根的哲学思想和夸美纽斯的个人生活实践经验。这一对矛盾也贯穿于其人性论观点、知识论观点、教育本质论观点、教育目的论观点和教育方法论观点中。要完整地理解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必须结合其生活的具体时代特点才能不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桐城派对湖湘派领袖王闿运文学思想的影响是隐势的。不管是在学理、地域、教育以及王闿运的交游上,都可以发现桐城派和王闿运之间的渊源关系。王闿运的很多重要思想都可以说是对桐城派的袭用和吸收。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与江泽民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都是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观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运用和发展,都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人才观,本质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从两种思想具有的时代差异性、目标指向、利益取向几个方面进行差异性比较的同时,还研究了两种思想之间的密切联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才观的与时俱进本质,对研究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有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美术的发展中 ,人文主义始终是作品中所要表现的主题之一。然而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 ,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也是不一样的。纵观西方美术史 ,可以看出这样一条变迁轨迹 :性—人性—个性。西方原始美术的人文思想 ,集中在性、生殖和情欲等方面 ;古希腊美术成熟期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 ,人文思想集中表现在对人性的歌颂和赞扬 ;西方现代美术中人文思想的表现 ,主要集中在个性的发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1957-1960年间的《长生殿》研究仍主要集中于思想主题。在此期间,沉寂三年的爱情主题说重出江湖并再次成为焦点。其支持者从人性论、典型论角度对这一主题说的申辩所引发的讨论,使《长生殿》思想主题的研究超越文本研究的范畴,而触及文艺批评的基本理论问题,本来有可能促进《长生殿》讨论的深入发展。但政治风向与思想氛围的变化,改变了论争的基调,学术讨论再次演变成了思想批判。  相似文献   

20.
我国先秦时期产生了一系列内涵丰富深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影响广阔久远的原创性教育思想,人们在赞叹先秦哲人深邃隽永的哲学省思的同时,禁不住要追问其创生机制。对此,笔者从学术主体和学术环境两个维度进行深入探析,以期对当今的教育理论创新思考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