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自平王东迁,王室衰微,大国争霸,士阶层悄然兴起。各国诸候在争霸或自保中都急需招揽人才,士阶层也正在积极寻求参政机会,双方结合是必然趋势,如何结合是时代重大课题。孔子站在士阶层立场上设计的君主选官方式、士阶层谋官途径和为官原则,正是顺应了这种趋势,在中国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后世也产生了极为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目前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主要存在参政缺乏积极性、参与层次不高、参政制度化渠道不畅、相关法律制度滞后等问题。从公共选择理论视角来看,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源于新社会阶层人士和立法机构代表的个人理性选择。可以通过增强新社会阶层参政责任感,提高该阶层参政的预期收益或降低参政的个人成本,增进其他社会阶层对该阶层的了解,建立健全该阶层代表人士的培养任用机制等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文化创造和传承的主体是士阶层,它形成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本文联系历史背景,集中探讨了士阶层的3个主要来源,揭示了它的身分特征在于其固有的文化.技能内涵.  相似文献   

4.
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其特征是研究这个新阶层参政的第一步。无论采用何种分析方法,必须坚持时代性原则和本土化原则。新形势下,考察私营企业主参政环境,我们不难发现政治系统论存在四个假设和三个理论缺陷。在此基础上,首先,以四条假设为框架,对私营企业主参政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基于三个理论缺陷,在本土化和时代性要求下,对我国私营企业主政治参与的特殊性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实现对简单特征分析的超越和对传统政治系统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发展是我国妇女事业的短板和难点,我们可以从妇女参政的现状管窥该地区妇女事业发展的水平及其特征。由于自然、历史等方面的原因,该地区农村妇女参政水平明显偏低,成为妇女研究中不能不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Y镇妇女参政特征及其原因的实地调研,揭示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妇女参政存在的特殊矛盾,并为其破解提供思路,提出通过加强经济建设、提升妇女素质,改善文化环境、完善体利机制等措施,来不断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及农村人口的现代性,最终推进妇女参政事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就群体而言,元初士人阶层的隐逸意识的膨大同其地位的失落几乎是同步的。 士阶层中隐逸意识的浓淡荣枯,都能反馈或折射出时代的气息、社会各方位各层面的风貌,一切以士阶层的心轴拔转。自孔、孟规定了“仕”隐”进”退”几乎成了士人凝固性的思维格局和程式化的蠕动规律。 夷狄首次主宰中原的元代社会,无疑具有独特的个性风范,士阶层的隐逸意识的产生和强化无疑有着异于其它历史阶段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自然也有异于前后各朝的个性特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世情和国情下,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如何加强自身的参政能力建设,逐步提高自身的参政水平,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当前,各民主党派在理论建设、参政职能发挥上面临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准确理解和把握民主党派参政能力建设的新特点,从巩固和完善参政党的参政主体地位、加强参政党的政党性职能建设等方面,来加强我国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阐述了“士阶层”在历史变迁中传承下来的精神内涵——“士人风骨”以及“士阶层”与江南园林之间的渊源.通过分析“士阶层”的精神内涵对于江南园林植物造景方式的具体影响,研究与士人有关的江南园林在植物造景方面的独到处理手法.与现代的居住区环境造景手法相对应,并且分析了历史建筑环境修复案例,阐明了“士人风骨”在当代环境设计中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妇女参政情况,依据大量资料分析其原因、特征和意义。分析认为: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广大妇女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地实践着自己的参政权利,呈现出参政主体多元性、参政方式多样性等特点;边区妇女参政对于促进妇女自身的解放和发展、增进广大妇女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感、加快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步伐、保证边区的和谐和稳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今天的妇女参政、妇女干部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相对于西方女权主义者近二百年为女性政治权力的斗争历程,建国以来中国女性的权力参与由于受到政府的积极推动及相关法律与制度的保障而获得跨越式的发展.反观建国以来五十余年妇女权力参与的历史轨迹,可以发现参政女性的数量与群体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妇女的参政行为更倾向于"分配性"与"服从性"的模式,而制度保障与文化积淀及女性群体自身的参政诉求之间的内在张力与冲突是其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1.
作为20世纪法国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罗兰.巴特在上世纪80年代初通过译介始为中国知识界知晓。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至今已历20余年。中国知识界最为熟悉的是他在广义理解的文论方面提出的某些真知灼见。面对巴特文论在中文语境下的引用率居高不下这一现象,实有必要关注巴特著作汉译过程中某些具有“误导”作用的译介环节和中国学者研究与运用巴特文论过程中某些特殊的接受现象,以正视其文论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具有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客寓北京的生活使沈从文有一种被拒斥于知识界中心之外的边缘体验,为了弥补自己文化资本相对贫困这一缺陷,沈从文竭力聚合起一系列文化身份标志来构筑与加强自己与主流知识界的区隔,而在这一过程中,故乡神话以及与自身家世有关的贵族话语经过改造之后成为一种重要的乡土文化资源被有意地加以挖掘与使用。  相似文献   

13.
"语言"和"文字"是语言文字学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两个概念。中国知识界普遍拿"文字"说"语言"。张桃先生的文章《汉语走向世界的时代》误把"汉字文化圈"当成"汉语文化圈",在此基础上论证"汉语日渐成为世界性语言"毫无科学性可言。吕叔湘先生所说的"宏观的语文知识"急需进入中等教育,中国知识界急需在这方面集体补课。  相似文献   

14.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5.
学界在谈到梁启超的文学思想时,往往只关注其叱咤风云的"三界革命",而忽略了他后期与文学相关的学术活动。考察这些学术活动,会发现他文学观念前后期的巨大反差,呈现出鲜明的从功利到审美的发展路向。梁启超文学思想的流变,既是中国近代改良主义文学思潮变迁的缩影,也是过渡时代中国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典型反映。  相似文献   

16.
曾国藩是最早的洋务派,但其洋务思想前后并不一致。他初入官场时恪守“夷夏大防”;60年代一改初衷,积极主张“师夷长技”,表现出一定的爱国热忱;然而70年代在处理天津教案过程中,又被舆论斥为“汉奸”、“卖国贼”。曾国藩洋务思想的前后变化体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面对变局时的思想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苏轼一生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所追求的"酒中趣"即意趣、情趣与理趣,不但使人格与酒格完美结合,创造出绝妙的境界,丰富了中国酒文化的内涵,同时也成为后世许多知识分子身处逆境时的重要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8.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公共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性格向现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昭示了道德人格建设的方向。作为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特立独行的悍将,高举"立人"和"张灵明"两面大旗,用科学理性的工具向貌似仁慈和善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事着破坏性的建设工作,体现了一个真正的爱国者的博大胸怀和高瞻远瞩的思想家风范。  相似文献   

19.
影响中国的两个言说虚无主义的国家是德国和俄国。两个国家中各有一个生卒年完全一致、志向和精力非常相似的思想家:马克思、屠格涅夫。屠格涅夫在《父与子》中思考的虚无主义具有以科学质疑一切,拒绝颓废、努力工作,拒斥浪漫主义的苦行僧形象等特征。与马克思思考虚无主义问题的明确性相比,屠格涅夫更显踌躇、疑虑、把握不足和不确定。马克思立足于未来新人(无产阶级)角度看待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屠格涅夫则立足于贵族角度看待资产阶级平民知识分子的虚无主义。两人的共同性还表现在,他们都没有在民族-文明论意义上谈论虚无主义。从马克思来看屠格涅夫,不但饶有趣味,而且令人浮想联翩;他们思考的问题值得重视中国前途和现代文明前景出路的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20.
1956年前后,中共党内高层对知识分子问题的认识和政策经历了一个复杂曲折的过程。党内以周恩来为代表的高层对知识分子的认识和政策不能为毛泽东所完全认同。毛泽东基于他的知识分子的“皮毛论”观点,注重从世界观上根本改造知识分子,倾向于培养无产阶级自己的知识分子。周恩来注重从知识分子的功能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来看待和改造知识分子。“皮毛论”观点具有历史局限性,且易为现实所利用和扭曲。现代社会应大力提倡知识分子具有更多的公共性,同时尊重他们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