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论述教学审美化历程几个阶段的主旋律:它表现为认知与情意的“混合→分离→整合”大势。在古希腊、先秦,教学已具审美化雏形;在中世纪,伪理知压倒真情意,情知分离;文艺复兴以来,神性与人性、知识与情意、理性主义与存在主义、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等的冲突,导致了当代教学论中科学与艺术,理性与非理性的渐趋整合,昭示教学走向审美化是史所必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审美化教学之诗意空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试教育给学生造成了“审美灼伤”等弊端 ,而大学语文教学的审美化实践 ,则是美育的重要工具之一 ,对经历过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 ,大学语文的审美化教学无疑是一场审美救治 ,一场美育修复和美育慰藉 ,对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隐性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其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和普遍,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互动层面的隐性课程审美教育功能就是建立审美化的校园人际关系,其中审美化的师生关系是核心。有效地促进与实现校园人际关系的审美化,必须遵循审美交流原则、彼此理解原则、彼此信任原则。  相似文献   

4.
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提法,有以下问题需要澄清:一是要区分开审美化或审美泛化与消费符号的无限扩张之间的区别;二是要将西方的语境和西方的消费文化理论对中国的影响研究与语境化研究区分开;三是要明确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否意味着文化研究的兴起和文艺学的越界。在将"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命题泛化之前,首先对其进行语义分析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从业状态审美化是从业状态的理想模式,是从业状态发展的终极目标。从业状态审美化的基本内涵至少包括关系谐和、自由创造、自我实现、心情愉悦,它的本质特征是和谐。从业状态审美化的提出有充足的理论依据:美的本质和规律理论,人业匹配、人业互择理论,马斯洛动机理论和职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业状态审美化的提出还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个人、组织和社会对于从业状态审美化的自发的追求。从业状态审美化是一种系统状态,依赖于系统内外诸要素的发展和它们之间关系的平衡。  相似文献   

6.
“日常生活审美化”进入我国学术界,最初是作为一种文化研究方法,目的是新的历史时期,开拓文艺学与美学的研究范围。它是“审美文化”研究的一种理论延续。伴着哲学研究的理论转向,美学向现实生活转向与开放也成为一种必然。在此理论背景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提出,是对美学转向的理论概括与总结。它不仅仅是浅层面的物质审美化,更是一种精神性的审美化,是一种美学发展的趋势。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提法,不仅指涉美学与艺术走向日常生活,而且重在强调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日常生活的超越。这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在当下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席勒的审美政治学和审美人类学都可以称为“和谐美学”。通过审美教育造就和谐人性,进而实现政治文明与社会和谐是席勒美学的逻辑理路和终极理想。席勒美学告诉我们,只有全面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管理成本;只有通过人内在的心理和谐,才能实现人外在的社会关系和谐。研究席勒的和谐美学,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审美化生存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8.
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反驳庄子反知的观点,通过对人们经常误解的两则寓言的现代阐释,认为《庄子》反映的是技术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技术观不同,庄子反对扭曲人性的工具化技术,并不反对符合“道”之技。结论为:庄子将技术与人的生存直接相关,还原了技术的本质,赋予“技”以审美意义。庄子审美化的技术思想对于现代人摆脱技术片面的功效追求,以及理解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消费社会中正在发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向的两种理论表征,身体美学与日常生活美学在极大程度上存在着互为启发、相互印证的会通关系。大众对自我身体从内到外的修饰和改造,使得身体审美因此而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最为浅显直观的具象化表现。身体的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经验的有效弥合,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大众生活品质的审美内涵。作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目标导向和终极旨归,伦理生活审美化的实现,可有效促成个体与社会的双重实现和双重完善。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美学的本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应该是美学的本根。从哲学和美学的发展来看,回到日常生活世界是大势所趋;新实践美学从来就认为,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审美关系是人类的社会实践达到一定自由程度的产物,审美关系首先是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之中生成的,也应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它具体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协调统一,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大体上有三个向度:精英化、大众化、市井化。中国当前仍然处在日常生活全面审美化的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美学实用化教育的范畴与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懂得美,培养审美鉴赏力和情操。它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要有美的实践——通过艺术的课堂,进行一种身心教育。高校美学教育必须由学术走向实用,而美学的实用化教育领域很多:德育、素质教育、管理学教育、课堂教学,甚至人的智商、情商开发以及做事方法都与美学教育相关联。高校美学的实用化教育可以通过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艺术教育和美学知识普及等途径来实现。通过以上途径可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美学教育体系,提高美学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推动我国高校美学实用化教育的发展;并能拓宽美学的研究领域,有效地推动当代应用美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理工科院校非艺术类专业大学生的美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重大历史题材绘画的创作背景、现状及经典作品所包含的美育内涵,从艺术美、精神美、历史美、创新美的角度论述其美育意义。重大历史题材绘画是当代大学生重要的美育资源和思政教育资源,应得到更多的重视,并尝试探讨以之为资源在理工科院校进行美育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 ,语文教师要积极挖掘语文学科中的语言文字美、自然美、人文美等审美因素 ,顺应审美教育和语文教学的规律 ,把审美教育寓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 ,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现代科技把审美教育提高到一个崭新的层面,突出了科技美与真善美相结合等新特点。将以往的审美认知力和情感体验与培养和开发科学技术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科技美的审美教育,从而为审美教育提供和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5.
美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英语教学以英语语言的外在形式美与英语课文丰富的内容美为基础 ,为课堂美育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 ,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实施美育 ,逐步实现审美化教学所要求的美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美育究竟是不是一门专门化的独立课程,这个问题是涉及到美育如何实施的一个重要原则。从美育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它还不能说是一门固定的课。美育的要义是以美育人,但是,美却不是一种独立的物质现象,它是客观世界各种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与社会人生的关系中所显示出来的一种价值,并且时时刻刻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美育不可能仅仅是一门具体的课,也不可能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它主要还应该是通过一切教学活动,以一种处处渗透的方式来进行。可以这样说:哪里有美,那里就有美育活动。因此,美育的天地是无比广阔的,它是一项人人参与、时时落实、处处渗透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审美教育是一种以发现美、创造美、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审美素养,以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为目标的教育。根据调查显示,审美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状况不容乐观,表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仍在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服务于四、六级考试为目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远离审美活动,教学组织形式单一,课堂缺乏民主,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审美创造性。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审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应试教育带来的必然后果,传统观念的惯性影响和教师缺乏审美修养。  相似文献   

18.
美育是使人完美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育 ,不但涉及艺术上的哲学问题 ,而且涉及到现实生活中的关于美的方方面面。实际上 ,美育是使人完美的教育。美育的实施 ,既要注意艺术美的讲授 ,更要对现实美的社会美这一特征给以弘扬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实验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加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调动学生的审美思维,启发学生的审美联想等方面阐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为了培养"生活的艺术家",即通过对人实施终生不间断的审美教育,使其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美丑观),培养其较强的审美能力与创美能力,从而使其以审美的态度善待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最终实现人生的审美化、艺术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