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 ,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推行了一系列战时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包括统制战略物资、实行凭证供应、提倡物物交换和发展社会生产 ,等等。这些措施 ,对粉碎日伪的经济掠夺和经济封锁 ,维持后方正常的经济秩序 ,支持抗战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 ,它对后方民营工商业的发展和人民的日常生活 ,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抗战爆发后,广大海外华侨毁家纾难,纷纷通过捐款、侨汇、购债、捐献抗战物资、投资和开展抵制日货、不合作运动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从经济上支援祖国抗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章乃器在抗日战争时期,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当时财政金融困难的主张,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战时经济思想:主张合理、平衡地运用金融膨胀;针对中国战时财政特质,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主张节制游资,平抑物价。  相似文献   

4.
试论两宋时期陕西的战时农业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两宋时期,陕西农业经济的发展被打上了很深的战争烙印。虽然连年的战争对军粮的大量需求刺激了陕西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大批西北驻军的粮食给养,但也导致了大量劳动力人口的锐减、农田的荒芜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破坏等。  相似文献   

5.
抗战期间流行的"战时新闻学"与战时新闻政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方面,战时新闻学为战时新闻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思想基础和学理依据;另一方面,战时新闻政策反过来又为战时新闻学提供了"法理"支持和政治导向。随着战争的进程,国内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对自由民主的诉求开始复苏,由战争初期的"服从统制"到积极进行反统制的斗争。这种阶段性流变的特点必然反映到新闻与文化传播活动中来。这一变化趋势,与整个大后方思想文化运动的发展趋势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6.
后方民营工业在抗战中前期因政府政策、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出现短期繁荣;到抗战后期却在通货膨胀、国营工业竞争和不科学物价管制政策联合作用下走向衰落。战时民营工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空前联合,自力更生能力加强,发展的突飞猛进性和不能持久性;也存在规模小、资金少、设备落后和发展不平衡的不足。今天西部民营工业应大力合理引进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强联合与合作。  相似文献   

7.
笔者从经济建设基础、投资来源和产业结构三方面,比较美国西部战时动员和中国三线建设,指出两者基础不同、投资主体相同、产业重点不同,并认为一国相对落后地区经济开发的主要动力应来自政府,外推力持续与否决定建设成果能否持续。  相似文献   

8.
抗战时期关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正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的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表明战时中关“特殊关系”已在事实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南京国民政府的战时政治体制表现为 :政权有限开放 ,出现民主化趋势 ;同时又强化了以国民党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这对抗战无疑是有利的 ,但也存在严重弱点 ,即偏重于独裁制 ,而缺乏民主制。但就抗战时期的特殊环境而言 ,对民主制似不应过于苛求。  相似文献   

10.
解算后方交会的方法很多,但一般方法的公式推导过程比较复杂,计算工作量也很大,使得工程放样要素的确定可靠性降低。采用近似值的方法来解算三解形,进而算得未知点的坐标,确定工程放样要素,提高了工作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1.
考察了战时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的各种负担情况,并简要分析了产生这些负担的原因及其后果。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战费的迅速膨胀和国民党的官场腐败,湖北后方国统区民众的负担十分沉重。各种赋税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额外的军需负担和兵役劳役也异常沉重。后方国统区民众的生活极其艰苦。  相似文献   

12.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为粉碎日寇“以战养战”阴谋 ,破坏沦陷区日伪经济 ,辅助国民党正规军作战 ,国民政府决定成立战区经济游击队 ,对敌施行经济封锁与反封锁。主要活动于 1 94 0年 3月~ 1 94 1年 1 1月期间的经济游击队 ,牵制并消耗了敌人的有生力量和物资基础 ,对中国的持久抗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国民党军政制度的腐败 ,经济游击队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最终被迫逐渐遣散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衡阳经济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均居全省之首,在全国名列前茅,其向国家纳税仅次于重庆与成都,居全国第三.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以矿产投资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日本侵华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日本国内战时经济统制体制的确立,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策略和投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之中。由于其在中国地位的特殊性,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不仅不同于近代外国在华投资,而且也具有与战前日本在华投资不同的特点:这一时期日本在华直接投资是对中国占领区输出资本同对部分已沦为其殖民地的地区的投资结合在一起,投资、开发与掠夺相互交叉。对中国富源的掠夺是日本帝国主义赖以维持的基础;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对中国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是有目共睹的,但在客观上也给战后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在傀儡政权方面主要体现了战时日本在华直接投资的殖民地性质,但同时也加剧了日方与傀儡政权之间的明争暗斗。  相似文献   

15.
1939年11月,日军占领南宁,切断了中越之间的国际交通线,致使中国滞留南宁的大约9000吨抗战物资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国民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制定了详细的疏运方案,由西南运输处负责执行,将积存物资一部分运回越南,另一部分运至桂西.1940年2月桂越新路通车后,西南运输处海防分处同登支处又将先前运回越南的物资通过该路运回中国境内,基本上达到了保护物资的目的.但是,由于战事进展迅速,瞬息万变,以及抢运工作本身的问题,还是造成了不少的物资损失.虽然因史料关系,该问题尚不十分详尽,但对弥补战时交通史研究的这一盲点仍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战前"统制经济"学说的讨论及其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统制经济”是上世纪30年代初期在中国学术界广为流行的一种学说,它的指导思想是主张国家应对生产和市场进行有限度的干预,使社会生产得以有序地进行,从而减轻经济危机的打击。此时的国民政府正积极加强统治,扩张国家资本的势力,而统制经济学说恰与当局的想法不谋而合,因此统制经济不仅作为国策很快便得到政府的认同,而且党国首脑还积极予以倡导,并试图在各个领域内全面加以实践。尽管学界的理论与政府的决策内容并非一致,目的更是大相径庭,但战前有关统制经济的讨论以及实践却为抗战爆发后政府及时将平时经济体制改变为战时经济体制,并全面实施统制经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抗战期间,四川地区成为全国抗战的中心与大后方。四川尤其是重庆地区虽然遭到日军的重点轰炸,蒙受了深重的灾难,仍呈现出历史上较为活跃兴旺的景象。八年抗战中,四川军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抵御外侮,共度时艰,有力地支援了前方的抗战,并由此而形成了“爱国”、“战斗”、“奉献”、“乐观”、“合作”的四川精神。  相似文献   

18.
抗战爆发前国民党政府在完成全国军事统一以后,企图依靠统制经济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发展国家资本,加强对全国的经济控制,但效果并不明显,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出现和币制改革的进行,国民党实现了对金融的控制,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国民党的统治并为抗战国民党国家资本的扩张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不只是军事上的,更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开战.为抵制日本文化渗透,唤醒国人捍卫中华,国民党采取战时基本文化政策与措施,组织开展了抗日救国宣传.中国共产党则坚持团结和进步的原则,充分发挥知识分子在文化阵地的作用,倡导全民族抗战,将全民族“动员起来,武装起来,组织起来”,投入到反击日本文化侵略的战斗中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