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弘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6(5):54-57
根据战国秦汉时期商人经营商品的性质、类别及经营业务的规模,可以把私商划分为5类,即贩运商人、盐铁商人、囤积商人、农林畜牧商人和中小商人.除囤积商人外,其他类型的商人,特别是人数众多的中小商人,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战国末至西汉武帝的二百余年 ,中国西南出现第一次大规模开发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时期的开发进程中 ,自然形成前后两个历史阶段和北南两区域的划分。北部巴蜀开发领先于南部“西南夷”地 ,而南部开发亦仰赖北部先期开发的成就。前后两阶段 ,一以贯之 ,为同一整体 相似文献
3.
张弘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96(4):47-49
战国秦汉时期 ,商业的发展与繁荣 ,使人们可以充分认识到商业的客观作用 ,有利于重商观念的形成。与此同时 ,“重农抑末”政策的推行 ,工商业者的兼并行为 ,以及由“重义轻利”观念所引发的鄙视工商业等因素 ,则促进了轻商观念的发展。这样 ,在重商与轻商观念的嬗变发展过程中 ,除个别时期 ,如西汉中期 ,重商观念稍占优势以外 ,其它时期则一直处于劣势。 相似文献
4.
张弘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8(1):82-84
战国秦汉时期商业资本的发展,大致可分为战国至西汉中期、西汉中后期、东汉时期三个阶段。战国秦汉时期市场的繁荣为商业资本的积聚提供了前提,而商人在商业经营活动中的贱买贵卖、欺诈掠夺等经营方式,积累了巨额的商业资本。 相似文献
5.
龚伟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6):17-22
战国秦汉时期筰人的活动范围非常大,秦汉时期在雅砻江流域聚居有:大筰、筰秦、定筰。近年来盐源老龙头墓地的发掘,揭开了研究在战国秦汉时期筰人活动的序幕。古筰人也是文献中记载的牦牛,他们从先秦时期古筰人的甘青河湟地区西从阿尼玛卿山与唐古拉山之间的三江上游,进入雅砻江、大渡河和金沙江以及澜沧江流域。或东向自阿尼玛卿山东侧,入岷江上游:经迭部-松潘-茂汶-理县,或经迭部-松潘西向经红原、黑水汇聚马尔康入大渡河上游,沿大渡河南下。他们在广阔的川西高原河谷地带不断地南迁,最终在雅砻江中下游形成筰人中心区域。 相似文献
6.
7.
贾艳红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55(2):62-66
战国秦汉时期,巫觋的社会地位呈日益下降之趋势。这主要是因为巫觋集团对王权的依附性,使中国的巫没有象西方的祭祀集团那样走向独立,发展到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的程度,而是随着王权与神权的衰落一并衰落了;巫对文化知识垄断权和祭祀垄断权的丧失,使其逐渐远离神权中心和政治中心,开始向民间滑落;巫觋自身素质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一职业的神圣性,也进一步降低了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黄富成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106-109
战国秦汉时期,为改良土壤、开发农田而以淤灌形式修建的农田水利工程,在一些地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农业生产获得较大发展。但引浑淤灌的泛滥也堙灭了众多的湖泊、沼泽等湿地,引发了一系列的诸如水旱平衡失调及土壤退化等生态灾害,这是我们今天应引以为戒的。 相似文献
9.
温乐平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34-37
秦汉时期,牛的类型主要是黄牛、水牛、旄牛三种,其中以黄牛为主.牛的产地逐渐分布于全国各地,为各地养牛业的发展创造条件.从地域上看,养牛业的范围逐渐扩大,不断向原不产牛的荆、扬、青三州等区域拓展,而原宜产牛的豫、兖、雍、幽、冀、并六州区域在秦汉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这对牛耕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至战国时期思想家已经形成对农业功能的全面发掘,充分论证了其在经济、维护社会稳定、教化、文化孕育及技术传承等方面的功能。以此为基础,各国变法在治国方略、制度规定和民风淳化等方面变革农政,明确了农业的国家战略地位,并尝试将农业多功能制度化。秦汉时期举国重农体制和农业管理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则标志着农业多功能凝入国家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1.
罗丽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2):79-82
战国秦汉是我国“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社会生产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本以史料为依据,分析了战国秦汉时期我国纺织业的发展状况,研究了当时纺织技术的特点、产丝区的主要分布以及纺织品生产形式的多样性等。 相似文献
12.
吉家友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2):38-40,44
上计制度在我国实施很早,秦汉时期已形成较完备的制度.汉代并颁布有专门的法规<上计律>,直到明清期还在实行.关于战国秦汉时期上计制度性质的问题,到目前史学界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问题不少,有人认为上计制度是一种会计制度,有人认为上计制度是一种审计制度,还有财政管理说,等等.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出土资料证明, 上计是述职报告,上计制度是考核制度.上计文书具有注重修饰和内容全面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小农经济是战国秦汉商品经济繁盛的主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林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4)
战国秦汉,农业是居于压倒优势地位的产业类型,它以自己的产品和需求,决定了工商业的总体规模和发展水平.战国秦汉时期,在各种农业经济类型中,小农自给程度最低、市场依赖性最强,小农占据主导地位,导致市场发展水平比较高.农业为交换得到盐铁等必需品所进行的生产具有商品生产的性质.国家财政需求对农民直接进入市场的规模有较大影响,但对整个市场的规模和发展并无多大作用.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适应当时的经济结构又为之服务,是其必然组成部分,并非腐蚀剂,它与所谓"先进的生产力"、"资本主义萌芽"乃至资本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以"方城隘口"为核心的"方城道"是古代重要的交通系统,自古就是南北交通和文化交流的孔道;在中国内部东西对峙的形势下,还部分地决定当时中国的政局。秦崛起后,即经营"方城隘口",以图遏制楚国,并侧击韩、魏;秦末至西汉,其为关中防守体系的一部分;东汉时期,政治中心东移,又成为联系首都和西南地区的枢纽。但随着中国全局政治形势的变化,方城隘口和方城道的地位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5.
胡克森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593-598
秦国在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中胜出,完成了其大刀阔斧的基本统一框架,开辟了千古一帝的君主专制政权;而楚却能够在灭国10多年之后,痛定思痛,奋发有为,实现凤凰涅柴式的角色转换,完成了精雕细刻的最后统一程序,建立起长达400余年的刘汉王朝。秦、楚两国之所以在统一中居于不同的历史地位,乃在于二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