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对6763个现行汉字作系统性考察,择取了802个形近率(合偏旁)。从多个角度对形近字作出分析。从历时与共时两方面分析其形成原因及其在汉字使用上的致误原因;归纳形近字的特点及其类型。加强对形近字的字形研究,具有实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非汉字文化圈学生缺乏汉字的笔画与部件意识,对汉字字形的认知尤其是对形近字的辨析是汉字学习的难点。根据他们对汉字的认知特点,应严格笔画、笔顺教学,通过溯本究源,分辨易混独体字形,在此基础上,应注重偏旁教学的理据性,并在教学中强化部件意识,帮助初学者形成从汉字字形和结构上正确审视汉字的思维模式,提高对易混合体字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用语义信息论的观点,考察了汉字的笔画形态、笔顺规则、偏旁意义、组合方式、偏旁部首组合理据、视觉形象等信息特点,并从汉字的笔画、书写规则、构造方式、偏旁与独体字构造的理据以及六书等方面,讨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汉字教学方法问题,提出了汉字教学中引入信息论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结构类型之一.亦声字概念肇端于<说文>,但<说文>未能对小篆体系的亦声字进行穷尽性的标注说明.以<说文>所录"重文"为考察对象,认定"重文"中的亦声字54个,归纳<说文>亦声字的构成方式:静态分析可得两种,即加注偏旁和改换偏旁;动态分析可概括为一种,即加注形旁;具体包括:独体字加注形符、会意字加注形符、形声字加注形符.  相似文献   

5.
汉字偏旁形音义的历史演变周利璋偏旁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古人把合体字的左边称为“偏”,右边称为“旁”,今人则统指合体字的左右、上下、内外为偏旁。偏旁从功能上分,有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种。由于汉字的历史悠久,字体经过了从甲骨文到草、楷、行的演变,所以...  相似文献   

6.
睡虎地秦简文字形体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虎地秦简字体介于篆隶之间,是研究汉字“隶变”的十分重要的资料。本文从笔画形态的变化、笔画的简省变化和偏旁的变异、移泣、同化、分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秦简文字形体的过渡性特点,对秦简文字构形的一般规律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字理是汉字造字的理据或造字的原意。构成汉字的笔画和偏旁不是随意的,而有其内在的道理和根据,传统的“六书”就是揭示字理的学说。揭示字理,是对汉字有深度的信息加工,往往有助于识记其音形义,提高识字效率,因而它是识字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运用字理,与溯源往往不可分割,这是因为由于社会牛活和汉字形体的变化,相当多的汉字字理已经淡化。  相似文献   

8.
湖南人民出版社今年出版的王术加所著的《偏旁部首简说》(以下省称《简说》),是一本雅俗共赏、值得一读的书。《简说》从现代汉字里面分析出八百多个偏旁加以解说,并举例说明各偏旁在合体字中的作用。以偏旁带常用汉字,收到了以简驭繁、事半功倍的效果。解说时往往从古体、繁体说到今体、简体,从本义说到今义,有助于读者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例如在解说不作部首的偏旁“(?)(易)”时,首先讲清“易”的本形本义,接着说明“(?)”是草书楷化而来的偏旁,  相似文献   

9.
汉字的部首编纂法源远流长,由最初的文字学表义部首法逐渐演化为辞书学的检字部首法,再改进为偏旁笔画法,而偏旁笔画法又因汉字构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同一汉字在不同字书辞书中或被列在不同的部首和笔画之下,呈现出曲折的变化。关于汉字部首编纂法的历史发展,至今缺乏系统的研究,甚至有某些无根之论为人们所习焉不察。研究这个问题的难度不在于理论的深奥与方法上的技巧,而在于对原始文献的几乎穷尽的搜寻与科学的分析。其探讨的价值是,正确展示适应汉字特点的民族化辞书编纂法,有助于各国汉字学界从一个侧面了解我国字典编纂史,提高运用之效。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模型建构的角度来看,记录一个词的不同汉字可分为本字和借字两类。字际关系可能产生于本字范畴内、借字范畴内以及两个范畴相交叉的汉字。同构形系统内的字际关系主要有异体字、同音借用字、分化字三种类型,而同一组字可以归入不同的字际关系类型中。  相似文献   

11.
汉字的构型分析与对外汉字教学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字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结构,和世界上许多线性排列的文字有习得模式上的差异,留学生在短时间内在头脑中构建此结构难度极大,本文先对汉字结构进行分析,以末级部件为基础生成合体汉字的方式类推教学。针对"独体字+符号"和"符号+符号"的汉字构架提出了广泛系联和音节转化的方法,以帮助学生学习汉字。  相似文献   

12.
异体字与汉字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异体字对于汉字的规范使用、信息的准确传递从来就有负面的影响,但作为巨量堆积的异体字,不仅是汉字演进发展的见证,并在汉字文化学研究上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异体字、俗字的多变性、多选择性和充满活力的特征,又在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中,起过变革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重释“比”、“齿”——与《语林趣话》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语林趣话>对"比"的解释有三处失误一是认为其古文字形"像两个并列的人挨得很近",二是引证材料中认为比目鱼"也叫偏口鱼",三是讲述"比"字的引申义"等同"时的引诗翻译不准确.<语林趣话>对"齿"的解释有一处失误和一处不足失误在于认为"齿"字"本义是门牙,泛指牙齿",不足在于没有对"牙"、"齿"二字的异义进行分析.文章结合古籍和实际语言材料,对上述的失误和不足分别进行了辨析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刘又辛在文字训诂研究中,对汉字发展、汉字假借、同源词、异体字等方面提出了新见解,为汉语言文字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楚字与小篆(秦字规范体)都是由商周古字发展来的古汉字地域变体,其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入研究二间的关系不仅有益于深刻了解楚、秦字的特点,而且对以《说》体例编古字形体类工具书有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提要性地例举了楚字与秦字的九种关系,指出以《说》体例编古字编的矛盾症结,并提出一些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告诫人们不可据今文之形以求古人之意,许慎以字形的变化为根据,把汉字史分为古文和今文两个阶段。现代文字学为了揭示汉字发展规律,也以字形变化断代汉字历史。近来有人以造字系统的历时运动为断代根据,汉字文断代才有了实质性进步。为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本文以三方面的变化情况作为根据,提出一种新的断代理论。  相似文献   

17.
《武威汉代医简》的用字情况大体上反映了东汉时期汉字发展和使用的基本情况。文章以许慎的“六书”说为依据,兼用孙雍长先生关于汉字构形10种思维模式的理论,对该医简全部用字的构形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六书”说的实质是以字形分析为核心的汉字形音义关系学说,至今仍是分析汉字形音义关系的重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拼音文字与汉字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欧美学生在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从字义过渡到语境中的词义、句义,汉字书写、词汇容量大等汉语读写问题,导致了欧美学生汉语学习的瓶颈。要解决这些问题,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汉字教学应将汉字形音义的认知与汉字应用结合起来,即阐释识字与阅读、写字与写作、汉字引申义与汉字文化等在汉字教学中的内在联系,并以此确立汉字教学观念,将汉字知识教学延伸到汉字应用的层面上来,以提高欧美学生汉字应用和汉语读写能力,最终实现用汉字读写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