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人画家在作品中着意追求萧条淡泊的境界。淡泊对文人画家来说既是人生境界又是审美境界 ;萧条淡泊作为审美境界主要表现为“冷”“孤”“清”“静”“忧”等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
本文所说的意象指抽象主观的“意”与具体客观的“象”的统一,是诗人主观审美思想与情感和审美客体的交融,是诗的基本构成单位.孟郊是中唐诗歌革新的代表作家,其诗所表现的奇崛古朴风格与盛唐大异其趣,而构成其总体风格特点最突出的就是其意象创造.沈德潜云:“孟东野诗,亦从风骚中出,特意象孤峻,元气不无所削耳.”孟郊自己也说:“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物象由我裁.”都说明了孟郊诗歌意象创造的个性特点.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人的生存是诗性的生存,而意象又是诗歌的生命特征。道家精神作为中国文化重要的构成,势必由一种生存美学发展为艺术美学,而积淀于中国诗歌的意象上。本文将从“道法自然”与诗歌意象审美选择的自然化倾向,“大道无形”与意象的模糊性,以及“道生万物”与意象的衍生性三个方面,作以初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4.
在张载的哲学逻辑中,“太虚”是散而未聚的“气”,万物是“气”在“聚散”过程中所表现的暂时形态。“聚散”是广义的“生成”,“动”与“静”、“化”与“变”、“神”与“神化”等都是 “聚散”的范畴。“气之聚散”诠释了审美关系的生成,人通过“变化气质”成为审美主体,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感而生则聚而有象”,审美客体便当下生成。张载“气之聚散”思想为美学思考的生成视野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美学的生命智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传统美学于生死反思中,显现出美的智慧之光,并突出体现了重“生”的生命美学特征。植根于原始生殖崇拜的中国文化与哲学,十分重视人的现世生存,汉字“美”的初形也体现出以生命为美的观念。在儒家美学中,从孔子对时间性的诗性领悟到《周易》的生命美学,成为后世许多重要美学思想的源头。庄子美学体现出对于生死的审美超越。魏晋时代在死亡的反思中激发浓烈的艺术精神,促进了人的美与自然美的发现。禅宗美学则体现了禅者勘破生死的精神美与审美解脱。  相似文献   

6.
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审美则是对与生俱有的“人性因素”的开发。自然之美给人的心灵的慰藉,艺术的美,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所体现的“和谐”的意义,更是超越了艺术本身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人类自由的生存方式,是对存在意义的体验与理解.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和超越.审美超越何以可能,则是理性的哲学追问.后实践美学以生存一存在论为哲学基础,以审美体验、理解和解释为方法论,系统地探讨了审美超越何以可能的问题,体现了理论的思辨性、体系性和创造性特征.它以“接着讲”学术态度,克服了中国文论面对西方话语的“失语症”状态;它冲击了实践美学的权威地位,推动了与新实践美学和存在论实践美学的多元论争;它接续了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形上学的研究进路,使当代美学中断已久的哲学思维重现于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8.
李立 《南都学坛》2007,27(4):10-13
汉人对桑女采桑活动的描绘,在诗歌和绘画的层面上已经呈现出一种超越于一般生活的唯美意义的艺术追求与艺术创作。“桑笼”虽小,但其小巧而精美的造型与刻画,从一个侧面表现和反映了两汉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这种审美情趣的生成,显示出汉人在继承前代审美传统基础上的变化与求新。其生活基础是汉代家族生活和庄园经济,而其艺术基础,则是与之相适应的汉代“庄园艺术”。是汉代“庄园艺术”之乖巧、灵动与精美的艺术特点与艺术追求,给予了这种审美情趣以新鲜的活力和生存的根基。  相似文献   

9.
教师的“生存”影响着教师教育工作的状态和质量。教师的社会性生存是对自然性生存的超越,而文化性生存则是对社会性生存的超越。在教师文化性生存的层面上,教育创新才可能真正生发,因为教育创新所需要的主体性、审美、自由恰恰是文化性生存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感可以从两个角度审视,一个是“和谐”的视角;一个是“整生”的视角。“和谐”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探讨主要集中于美感的心理层面;“整生”视角下的生态美感是一种审美生理快适感和审美心理愉悦感相统一的快悦通感。生态美感的“和谐”与“整生”两个视角是互补交融的。  相似文献   

11.
同在1926年发表的彭家煌的和冯至的不仅仅都以德国人为主人公,还都存在"想像"与"现实"两个圈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愉快的悲哀"的潜叙事,同时它们亦是人的文学发展的见证,指示出经由<狂人日记>和<沉沦>之后的又一次拓展.作为20世纪20年代情感基点的孤寞体验在彭家煌和冯至那里有着更为具体的内涵,爱与深深的孤独成为与冯至的之间最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慎独论是刘蕺山学术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也是他一生自始至终坚持不懈的工夫理论。他在改造和重新解释历史上的慎独观的基础上,把独体提到本体论的高度,使慎独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理论体系的学说系统。本文从慎独与敬诚、慎独与心性、慎独与诚意、慎独与静存动察、慎独与格物五个方面分析了其慎独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橘子红了>和<妻妾成群>皆以女性为主要描摹对象,关注女性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价值,同时,二者又异彩纷呈.从书写主体、文本呈示和艺术实现层面比较两个文本,可以管窥叙述的不同可能,亦可把握二者女性关怀的不同书写.  相似文献   

14.
汉族风俗在上下五千年的会承变异的过程中,形成了由野而文、俭奢互变、汉胡相杂、礼俗互动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从孤独这一范畴进入对(讠于)这个都市漂泊之魂及其文本世界的探索和开掘,了解他的孤独与创作,失落的悲情之旅对他的心理情绪,叙述状态,人物设置,意念指向起了哪些重要作用以及这些作用的发生和他本人的心路归宿.  相似文献   

16.
1931年七八月间,长江、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水灾,南京国民政府为了解决灾民口粮及实施工赈和农赈,向美国贷购小麦45万短吨。这批美麦运华以后成为救灾的主要资金来源和物资支持,在急赈、工赈和农赈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批美麦价格高、利息重、运费贵,加重了国民政府的债务负担,而且大量进口美麦,又导致中国粮价下跌,对中国农村经济的恢复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风"的意象在蒋三立诗集《在风中朗诵》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自然之风,凝聚自然的力量;"人力"之风,既沉淀历史的回响,也消散时俗的喧嚣;更为重要的是诗人的"心灵"之风,他要借助"风力"传扬自己的"孤独"精神,并要借助"风力"锤炼自己的"定力",使自己能够坚守那一份"孤独"的精神。诗人正是在"风中"坚守着那一份孤独,享受着那一份孤独,更希望通过"风力"的传扬,让那一份"孤独"的精神化为永恒。  相似文献   

19.
采用系统论与唯物观相结合的评价对象的理论和评价标准,对院系调整和学习苏联这两个重大事件进行分析,可知院系调整基本适应了当时的经济建设需求,培养了大批人才;提高了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加强了内地高校建设,有力地支援了西部经济建设。而学习苏联模式从体制上保证了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但在人才培养口径的宽窄与专业划分粗细上,应该辩证地看问题,不能简单地将专业划分比较细与人才培养口径较窄等同起来,即要从专业划分的学科发展功能和人才培养功能两个方面作全面考察。  相似文献   

20.
“书牍”考     
在中国,“书牍”,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从来都不是以“现代文学观念”的单一面相存在的,而是以游走于礼乐艺术传统、政治文化体制、现代文学观念之间的复合品性面世的。在不同历史时段里,尽管推进书牍创作、深化书牍理论、丰富文化生活等方面的着眼点及效用不尽一致;但都形成了一股相对集中的发展态势,体现了一些共时性的特征。在以上两方面的影响下,围绕书牍的个体评论、专书研究、结集出版诸活动,必然是整个社会文化结构的有机构成,也是各时段书牍发展态势的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