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构成今之蒙古人民共和国(已改称蒙古国——译者)人口大部分的喀尔喀族,在占领外蒙古地域前,其地域被称作兀良哈万户(土绵)游牧之地。其远缘的一个部族,明代知其为朵颜卫,进入清代为内蒙古喀喇沁二旗和土默特左旗,其领主均以成吉思汗部将兀良哈之者勒蔑为祖。鄂尔多斯之萨囊彻辰洪台吉于康熙元年(1662年)撰写的著名编年史《蒙古源流》中,  相似文献   

2.
在蒙古帝国历史的后期。曾出现过一个兀良哈万户。后来于16世纪消失了。兀良哈蒙古人居住在外蒙古,远离他们的亲属部落——居住在内蒙古的朵颜卫,其后裔在清朝曾经统治了喀喇沁旗和土默特左翼旗,他们的祖先兀良哈的者勒蔑是一位成吉思汗时代的将军。  相似文献   

3.
《饮膳正要》是蒙元宫廷饮食谱 ,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透视元代蒙古、回回、畏兀儿等民族的饮食习惯 ,及其对中原汉地的影响和相互交流的文化走向 ,并着重对必思答、莳萝、哈昔泥、马思答吉等不明名物作了考释  相似文献   

4.
朵颜卫的初设地在朵因温都儿 (今索岳尔济山 ) ,即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市宝格达山。从地理位置上看 ,还应包括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中旗的各一部分及通辽市的霍林郭勒市 ,西南延伸到赤峰市东北部。朵颜卫兀良哈人的先祖是察兀儿孩 ,其属民初系斡亦剌惕人。  相似文献   

5.
喀喇沁旗蒙古族人的来源一部分是兀良哈部的蒙古人,另一部分是东迁过来的喀喇沁部的蒙古人。兀良哈部和喀喇沁部在形成、迁移的过程中融合到一起,形成喀喇沁旗。  相似文献   

6.
元代是畏兀儿文化发展的兴盛期,由于多种因素的交互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域。本文通过对分布于新疆、中亚等地畏兀儿人的界定,以及对各区域不同文化类型的分析,认为蒙元时代的畏兀儿文化大致可分为三大区域,即以喀什为中心的伊斯兰教文化区、以吐鲁番为中心的佛教文化区和异彩纷呈的内迁文化区。  相似文献   

7.
明代哈密的居民由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支构成。按明马文升《兴复哈密国王记》的记述:“哈密国……回回、畏兀儿、哈剌灰三种番夷,同居一城”。《明史·哈密卫》中也说:“其地种落杂居,一曰回回,一曰畏兀儿,一曰哈剌灰”。畏兀儿是指公元840年由漠北西迁至西域的回鹘,即现在的维吾尔族,哈剌灰是蒙古瓦剌人的后裔;而王室统治者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元代兀者的名称及其传承关系、兀者的分布与族属等问题,略抒浅见,并就教于史学界同仁。 一、关于元代兀者的名称及其传承关系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我国学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作出如下概括:“元代的吾者,金代称为兀的改,辽代称为兀惹或乌若部。”近来,东北史研究者丛佩远同志著文,把东  相似文献   

9.
肃南皇城地处祁连山中部北麓,该区域是河西走廊南通湟水流域的节点,早在十六国时期即已见诸史载,其自然地理环境适宜畜牧,是优良的牧场。皇城城址遗迹保存完整,分为南、北二城,一直以来两座城址都被认为始建于蒙元时期,但根据实地调查所见,南、北二城并非建于同一时期,推测南城为元代永昌王所建之避暑宫,明代仍有沿用。北城始建早于蒙元,可能为西夏时期所建。  相似文献   

10.
伯颜宗道是元代著名的哈剌鲁儒学大师.近期于河南濮阳发现的由西夏后裔唐兀崇喜于元末编成的《述善集》一书中,发现了不少与伯颜宗道有关的新资料,既有《伯颜宗道传》,又有伯颜宗道佚文2篇,对研究伯颜宗道事迹、元末农民起义及元代理学的发展轨迹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议元杂剧中的“斡脱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斡脱钱就是指元代的高利贷。元代高利贷现象极其严重,元杂剧中表现了元代斡脱钱范围广、利息高、经营者身份特殊以及借贷需要抵押品等特点,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元代斡脱钱的“厉害”:如到期无法归还,弄不好就会家破人亡。但元代剧作家对这一现象却没有从正面去描写,而是写得非常含蓄,这是由元代的特殊历史背景和元代文人的特殊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明朝时代,在今天吉林省东部日本海沿海一带,居住着一个东海女真部族,朝鲜《龙飞御天歌》、《李朝实录》等史籍,称他为骨看兀狄哈,或阔儿看兀狄哈。骨看兀狄哈是清代东海库雅喇的远祖。库雅喇又称库尔喀。①库尔喀与骨看是同一名称的不同音译。库雅喇是满族共同体的一支,清代称之为“库雅喇满洲”,②也就是今天吉林省,以珲春为中心附近各县的郎、邰、铁、穆、路等十五大姓的土著满族。明代骨看兀狄哈的分布,根据笔者多年的考察,可以断定,分布在以图们江口为中心的日本海南北走向的沿海,北到绥芬河口,南达朝鲜咸镜道镜城,其中部由图们江口可延伸到珲春河下游。过去史学界把东北地区东部边疆的女真人称之为“野人女真”,顾名思义,不外是  相似文献   

13.
元代高丽贡女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贡女制度是伴随蒙元帝国同高丽王国双方宗属关系逐渐确立而形成的高丽王国向蒙元帝国献纳本国女子的一种特殊国家行为关系 ,是兼有通婚和役使双重作用的政治、社会宗属制度。在蒙元帝国同高丽王国长达 1 30多年的交往中 ,贡女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初始、形成与鼎盛、转折与禁绝三个发展阶段 ,对蒙元帝国和高丽王国的国家关系以及民间交往 ,均产生了重大、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最近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明实录>瓦剌资料摘编》,这是我国蒙古史研究、新疆地方史研究中的一项新成果。瓦剌是我国明代蒙古族的一支,在此以前称斡亦剌,明后称厄鲁特或卫拉特。元代聚居在今叶尼赛河流域,明代活动在准噶尔盆地周围。兴盛时曾西征中亚、北隶乞儿吉思,占据整个新疆。至清代,瓦剌在准噶尔部治下。今天,它的后裔大部分生  相似文献   

15.
察罕一族在蒙元时代是一个较为显贵的唐兀人家族[1]。其可考人物共有六世,始祖曲也怯律之后,可以分为曲也怯祖和察罕两大支系。曲也怯祖一脉可以看做入仕蒙元的土著唐兀文士代表,察罕一脉可以看做蒙古化了的唐兀武将代表。婚姻关系是他们融入新环境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16.
西蒙古族的独特社会历史及其民族特性——西蒙古歌谣内容的考察研究郗慧民西蒙古是蒙古民族的一支。蒙古民族在明代以后按其居住地区可分为西蒙古和东蒙古两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两部分蒙古族人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着不少差异。西蒙古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  相似文献   

17.
从黑城出土文书看元"回回哈的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宋时期居住于中国沿海城镇中的以穆斯林为主的外国侨民聚居区称为“蕃坊” ,政府设“蕃坊司” ,任命坊长“自治其徒”。元代大批域外穆斯林进入中国 ,政府设“回回哈的司” ,由哈的大师管理回回人的刑名、户婚、钱粮、词讼等事务。但元代史书关于“回回哈的司”的记载很少。 1 983- 1 984年在元亦集乃路治所黑城遗址发现了一批元代文书 ,其中三份文书涉及“回回哈的司” ,可以证明该机构在元代几经行废 ,但在元后期各地已经恢复 ,哈的大师的职权照旧 ;哈的司多设于礼拜寺中 ,说明“回回哈的司”是唐宋“蕃坊”向明清“教坊”转化的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8.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代,蒙古统治者起于一隅而括地万里,其统辖区域广大,人口繁多,境内民众宗教信仰复杂多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宗教是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元朝政府在不同时期分别设置了一些专门机构对这几种宗教进行管辖,如宣政院、集贤院、回回哈的司、崇福司等。这四种宗教中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可以看做是外来一神宗教,在整个蒙元时期,二者一直在冲突与联合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省隆化县鸽子洞发现一批元代文物 ,其中有一墨书文献 (已残 ) ,上书汉字若干 ,内有“失剌斡耳朵”。现就失剌耳朵及相关问题简述如下。在元代文献中 ,“失剌”又写作“昔剌” ,都是蒙古语“黄色”一词的音译。“斡耳朵”是蒙古语“营帐”之意。“失剌斡耳朵”就是“黄色的营帐”。在蒙古汗国时期 ,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汗在和林建有一座避暑用的营帐 :“它的墙用格子木制成 ,而它的顶篷用的是织金料子 ,同时对它整个覆以白毡 ;这个地方叫昔剌斡耳朵。”(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 ,第 2 79页 )这座大帐“其中可容千人” ,“…  相似文献   

20.
蒙元时期的联姻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蒙元皇室与国外高丽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藩属关系;二是蒙元皇室与国内蒙古外族高昌、汪古、西藏萨迦款氏、云南大理段氏的联姻,以此结成并巩固内属关系;三是蒙元与西夏、金的联姻,以此显示自己的胜利与强盛;四是蒙元皇室与弘吉刺部、斡亦刺部及亦乞列思部等同属蒙古系统但无血缘关系的氏族部落的联姻。从如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蒙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和亲史和政治婚姻史上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在中国古代政治婚姻史上占有突出地位。第一,从联姻的次数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至少有136次,比两汉、隋唐时期的和亲次数高出几倍,约为清代的1.76倍;第二,从联姻的对象来看,蒙元时期的联姻与唐朝比较相近;从联姻的地域来看,与唐朝、辽朝的和亲比较相近;第三,从联姻的成效来看,蒙元的联姻对象都在协助蒙元东征西讨时立下了汗马功劳;第四,蒙元时期的联姻对清代联姻产生了重要影响,清朝的满蒙联姻在动机、特点等方面几乎与蒙元时期的联姻一脉相承;第五,将世代联姻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第六,亲上加亲的特点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