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儒家伦理是道德理想主义与伦理中心主义的结合体。前者是儒家伦理具有永恒价值的部分,后者是儒家伦理面临现代挑战的导因。在现代情景中,有条件地发扬道德理想主义使得儒家伦理具有了某种现代价值,而告别伦理中心主义的时代吁求又要求重构儒家的社会政治伦理规则。儒家的现代命运因此需要分析地而不是笼统地看待。  相似文献   

2.
儒家的和文化是东方的基本文化。汉唐时代儒家的经典已传到高句丽、新罗,大学里九经成为教科书的中心,一直到李氏朝鲜朝,儒家经典都是教科书的中心,其意义是非凡的。实践证明,只有儒家的和文化,才能帮助人类取得真正的和平。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卜筮书,但孔子在其中理解到“刚健中正”的思想内容,于是以此精神改造儒家,使之从相礼的小人儒发展成刚毅木讷的君子儒。孔门提倡杀身以成仁,这仁诚的理论与《易经》生生不息的思想相结合,为后来仁学的发挥打下基础。儒家的道德哲学是实践哲学,当代的新儒家如果脱离儒家道德哲学的实践性,会失去儒家的根本精神,他们的学说也只能作为哲学教师课堂上的教材,很难称之为“新儒家”。  相似文献   

4.
仁义是儒家荣辱观的核心、灵魂,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以仁义为本的儒家荣辱观既是以修身为本的伦理道德思想的起点,也是儒家以德治国伦理政治思想的基点。儒家荣辱观以追求成仁取义为价值取向,是以群体为本位,强调国家民族利益的至上性。儒家以仁义为本的荣辱观还体现在其以义取利的经济伦理思想中。弘扬儒家仁义为本的荣辱思想精华,引导人们注重政治、经济、各种社会生活的道德意识,以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有现实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法律儒家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经历了产生、发展、完成后,中国法律就此发展缓慢,这主要与唐宋后儒家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关。本文就儒家理学思想对中国法律发展的影响进行阐述,指出正是理学思想阻碍了法律的发展,使得中国法律在儒家化后就开始了停滞。  相似文献   

6.
《大学》、《中庸》的道德主体自觉论体系黄开国儒家学派以重视人伦而著称。从孔子开始创立儒家学派以来,我们就看到儒家对道德主体的重视,及其对道德主体自觉性的强调。其后,此一基本思想又为孟子、荀子所发展,而且日益丰富。我们将此称为儒家的道德主体自觉论。儒家...  相似文献   

7.
汉初陆贾为了向以刘邦为首的草莽英雄式的统治者们推行儒家仁政主张,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从儒家立场出发,对儒家的“仁义”“道德”等治国思想进行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8.
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对目前有关儒家伦理与海外华人经济发展关系探讨的主要观点进行了评述,进而深入分析了儒家伦理在海外华人经济活动中发挥作用的具体条件,论述了儒家伦理能促进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成为现代化的动力,其自身必须实现义利观的核心转换。海外华人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古老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儒家理想人格的建立基础及实践途径三个方面论述了儒家的做人理论及实践,指出儒家的这种做人哲学是现代人应汲取和弘扬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儒家经典《论语》及其元典儒学、董仲舒儒学和宋明儒学在发展流变中的理论结构与思想体系的剖析,阐明儒家伦理实际上具有一个多元的理论结构。辨明儒家伦理的精华与糟粕,可以为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确立某一方面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儒家大教育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儒家大教育观特征庞学光,娄立志儒家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主体,研究和把握它的基本特征是批判继承这一宝贵遗产的必要前提。关于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如有的学者认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包括:政治、经...  相似文献   

12.
吴虞对儒家的批判邓星盈对儒家的批判是吴虞思想的重要内容。吴虞的批判封建专制,宣扬西学,称颂诸子文学,及其他思想,都与他对儒学的批判有着某种理论上的联系,研究吴虞的思想,应以其对儒家的批判作为突破口。吴虞对儒家的批判是一个总题目,包括对孔子、孟子、董仲...  相似文献   

13.
儒家的治政原则:以仁为本以礼治国李传书在《儒道佛寓言鉴赏辞典·儒家篇》中认为:以仁为本,以礼治国是儒家的治政原则。儒家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本含义就是“仁者爱人”、“爱众”。在这个总纲领导指导下,儒家十分重视人民的力量与作用,认为君轻民...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学思想已经讨论得很多,而且都一致认为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就是儒家的文学观念。“诗言志”和“文以载道”就是儒家文学观念的主要说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儒家文学观念有两面,即强调文学的道德性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追求艺术性,这样才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许多思想性与艺术性兼优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略论中国传统法律的儒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提倡的“礼治”、“德治”、“人治”包含着丰富的法律思想。西汉中期,随着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正统法律思想得以形成。此后,在官方的认同和儒学大师们的推动之下,儒家法律思想全面贯注到了古代立法与司法领域。这个过程便是中国法律儒家化的过程,它可分为三个阶段:《春秋》决狱是其开端,以经注律是其深入,以经立法是其完成。《唐律疏议》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法律儒家化过程的终结。  相似文献   

16.
相对于西方社会推崇个体权利优先的价值观,儒家社会却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推崇个体责任优先的价值观;由此,儒家社会往往也被视为缺乏个人自由,儒家规范被视为是对个人自由的严重制约。但实际上,儒家的社会规范建立在“尽其在我”的责任观之上,它不是对个人权利的剥夺和对个人自由的损害,相反,它有助于自律性自由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克服权利至上的个人自由主义之间的冲突和困境。因此,要真正发展实质性自由,还需要从儒家社会的责任文化及其相应的社会规范体系中汲取丰富营养,这也是有为政府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修辞思想探析唐朝阔(零陵师范专科学校)(一)体实达旨,这是儒家一个极为重要的修辞观。孔、孟、荀三位是儒家代表人物,他们的重要语言论断反映了儒家的共同修辞观。孔子认为言辞达意是修辞第一要义,达意之外的言辞,无论是繁,还是简,是华丽,还是朴实,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天人关系与天命观结合的视角考察儒家天命观结构的建立,并且以《尚书》为导源,可见儒家天命观的演变。《尚书》中《商书》《周书》家天下的政治,商周汤武革命促使天命观念的形成,成为儒家天命观的发端。孔子通过对周人天命观的继承与发展,承认周以来天的权能将之视为最终依据;突破周人天命观念的结构,建立以个体遭遇为内涵的时命观;以人人禀赋为内容的性命观;以天人互通为归宿的知命观。先秦儒家天命观的结构摆脱周人天命限于统治者阶层,发展为人人赋有的禀性,即天命由君权神授转向人性天赋;冲破周人天命神意的束缚,将焦点投注于人,即由天命的宗教性转向人的道德塑造。由此,儒家建构起其思想的核心基础,成为儒家缘起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儒家民本思想的积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的民本思想是儒学的一个重要政治思想内容。自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来,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的传统。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应有的积极意义。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被后人传颂的清官、好官,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范。探讨儒家民本思想的思想内容和历史意义,无疑对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是有现实的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儒家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原则。即使在当代,其中一些方法和原则的阐述对于教师的教学仍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当吸收儒家教学思想中有关因材施教、启发教学、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教学方法和原则,古为今用,继承发展,使儒家教育思想重放光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