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斋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3(1):17-23
黄初二年,曹植与甄后同罪,灌均所告发曹植之罪,正是有关曹植与甄后关系的弥天大罪。曹植确于延康元年四月去了鄄城,但不是就国,其时的身份仍然是临淄侯,其去鄄城乃是一个任性的行为。从《洛神赋》描写的情况来看,其中不仅有大量明显的甄氏的身影原型,更有两人之间交往的细节原型体现。曹植所要反复申辩的,是两者之间最后的归结点,乃是“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相似文献
2.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1)
《左传》的记事历来为各代文人所推崇,无论是历史家、还是散文家,都交口赞誉《左传》作者在叙事方面所取得的卓著成就。如唐刘知几曰:“蓋左氏为书,叙事之最。”(《史通·模拟》)清刘熙载谓:“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翦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文概》)明清时代,《左传》又是文章家指点人们写作的范本,冯李骅集评《左传》,概括其叙事之法有二十八种(《左绣·读左巵言》)。古代学者凭直觉,从史著或文章学的角度肯定了 相似文献
3.
4.
马银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尝试集》是我国现代新诗的第一个集子,是胡适早年在新文学运动中首次尝试性开拓新诗体的产物。本文围绕作者的文学观,以及他在作品语言、选材、音节、艺术处理等方面的刻意探索,进行了分析评论,对胡适在开辟文学新领地上的勇气和付出的努力,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5.
龚济民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胡适的《尝试集》自一九二○年三月问世以来,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可是至今评价不一,特别是在林彪、“四人帮”恣意否定“五四”文学革命传统的情况下,这部新诗集更被当作历史垃圾丢在一旁。显然这是因人而废文。其实“五四”时期的胡适,其基本倾向并不坏,甚至可以说是积极的、进取的,他的一些诗文亦不乏新鲜见解和时代气息,鲁迅对之就有过“警辟之至,大快人心”的赞语。而且,当《尝试集》与郭沫若等人的其他几部新诗集被某些评论家妄评为“不佳”、“不是诗”的时候,鲁迅还曾作《“说不出”》一文予以 相似文献
6.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为初唐四杰“浮躁浅露”辩诬唐春生从现存的史料来看,最早记载四杰“浮躁浅露”的要算中唐时人刘肃的《大唐新语》了。裴行俭少聪明多艺,立功边陲,屡克凶丑。及为吏部侍郎,赏拔苏味道、王,曰:“二公后当相次掌钧衡之任。”,勃之兄也。时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等四人... 相似文献
7.
胡适在五四时期就开始了他多方面的学术活动.这些活动都有其反封建的意义,比如提倡白话文,就是当时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如提倡历史考据,打破了把三皇五帝作为历史起点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虽有许多过激之处,但对扫清封建的污泥浊水,还是有贡献的.作为五四运动中的右翼,胡适代表了自由资产阶级的利益,其理想是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舒大清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3):54-55
过去注家解释《天问》皇天集命,惟何戒之?受礼天下,又使至代之四句字面意义基本准确,但是不能定为何人何事,仍是不得其解,根据这四句在《天问》中的语境和历史文献考证,可以确定为周公故事。 相似文献
9.
10.
对于胡适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创造性贡献评述不足,朱德发先生费数年之功,完成著述《为大中华造新文学——胡适与现代文化暨白话文学》(人民出版社2016年出版)(以下简称《胡适与现代文化》),探究胡适的现代文化思想与白话文学观念,重估其思想观念的当代价值.这本著作的出现,既开拓出五四文学研究的新境界,也为当代中国的新文艺复兴再造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1.
略评胡适的传记文学理论与实践——《胡适传记作品集》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云志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8,(3)
略评胡适的传记文学理论与实践——《胡适传记作品集》序耿云志胡适先生一生提倡传记文学,时时劝告和督促他的朋友们写自传。他在《四十自述》的序言里说:“我在这十几年中,因为深深的感觉中国最缺乏传记的文学,所以到处劝我的老辈朋友写他们的自传。”①虽然他们都答... 相似文献
12.
步大唐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胡适的《尝试后集》在艺术风格上仍保持《尝试集》的基本特征,即追求“胡适之体”的风格,要求说话要明白清楚,用材料要有剪裁,意境要平实,章节要注意结构。但在内容上则迥异于《尝试集》,一方面大胆泼辣批判现实的讽喻诗几乎看不见了,另一方面感情真挚动人的爱情诗却大放异彩,其他如“做了过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的明志,“一点———两点———三点———是渔船灯火”的秦皇岛海上夜景,对周作人“天南万里岂不大辛苦?只为智者识得重与轻”的规劝,都是较好的诗篇 相似文献
13.
尹振环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4)
过去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诠为自然界的规律,是不是这样呢?笔者以为这是言君道、政道。本文分析了①图难于易,为大于细;②以贱为本,以下为基;③上德不德;④不争争,无私私,无积积;⑤守柔守谦;⑥绝仁而仁,绝圣而圣等老予的主张,证明了“反也者,道之动也”指君人者之道也。 相似文献
14.
常改香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24-28
《矛盾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著作,但经常受到历史虚无主义者们诬陷。面对诬陷,学者们对其进行了积极反驳和论证,但都没有注重挖掘文本。为了彻底反驳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对《矛盾论》的诬陷,以矛盾特殊性表现论述为例,把《矛盾论》与《社会学大纲》、苏联教科书进行了详实的文本对比,发现《矛盾论》与《社会学大纲》和苏联教科书在文本上根本不同,《矛盾论》中的思想远远高于《社会学大纲》和苏联教科书;从《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的哲学批注到《矛盾论》对矛盾特殊性的成熟表达,可以证实《矛盾论》是毛泽东长期认真阅读、仔细思考的伟大成果;从《矛盾论》文本对中国教条主义的批判和中国革命出路的分析,可以看出《矛盾论》是毛泽东对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和斗争经验的概括与总结,根本不是《社会学大纲》或苏联教科书中可以抄袭或照搬的。 相似文献
15.
常常把“为之奈何”挂在嘴边的人,大概只有两种:没有思想的傻瓜和有思想却偏偏要装得像傻瓜的人。刘邦属于后者。 相似文献
16.
张国光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1)
一《史学》219期发表的《赤壁之战辨》一文(见《光明日报》3月31日)读后使人颇有不能已于言者:赤壁之战为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它对于曹操的南下和东进政策是一次严重的打击,从而挽救了被击溃的刘备集团,并稳定了孙权集团在我国东南地区的统治。史实昭然,人所共知。五十年代末,由于为曹操翻案的呼声一度高涨,因而有的历史学家对于使曹操脸上无光的赤壁之战的真实性持保留态度。这种意见 相似文献
17.
熊飞宇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78-82
重庆学者郑宾于,曾因北京文化学社出版的《国语文学史》致信胡适,并得其回复。两人的书信往还,既可进一步丰富郑宾于的行实,同时,也长期为胡适研究者忽略,可为《胡适书信集》补遗。 相似文献
18.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4)
鲁迅在他的学术力作《汉文学史纲》一书中,曾经这样写道:梁之刘勰,至谓“人文之元,肇自太极”,三才所显,并由道妙,“形立则章成,声发则文生矣”,故凡虎斑霞绮,林籁泉韵,俱为文章.其说汗漫,不可审理.很显然,这是对刘勰《文心雕龙·原道》篇的批评.客观地讲,这个批评是相当严厉的.那末,怎样看待这个批评呢?换句话说,鲁迅的批评符合不符合《文心雕龙·原道》篇的实际情况呢?我以为鲁迅的批评是中肯的.首先,《文心雕龙·原道》篇没有界定“道”的范畴.刘勰在《原道》篇开宗明义 相似文献
19.
陈宝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6)
“自传说”是胡适派“新红学”的基本观点。这个观点,自一九五四年批判俞平伯先生时起就被全盘否定了。此后,在发表和出版的评《红》文章、著作和教科书中,凡是涉及这个问题的,也都是否定的。而且,越到后来否定得越彻底,越干脆,话也说得越绝对。开初,人们一般是说“自传说”抹煞了《红楼梦》的典型意义,把艺术与生活等同起来,把《红楼梦》从当时社会环境中孤立出来,是绝对的形而上学和主观唯心论。而且,那时不少文 相似文献
20.
杨扬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1):83-92
孙悟空出生地东南移是其形象演变中寓言特征加强与题旨、结构要求象其物宜文脉的一种体现,多种素材的化用显示六位时成精神贯注文思而具典型化的功效。孙悟空姓名双取的历史文化因缘与猿、猴和人的兼象是适应心性兼修题旨的需要。孙悟空号称太乙真仙被反复点染是与百回本校订者、写作者关系的一种不可忽视的线索。孙悟空等形象历史文化成因考察离不开思维方法与形象审美价值品位关系的探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