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代满族女词人顾春有《醉翁操》一词,题为“题云林《湖月沁琴图》”,今选注该词者皆注“云林”为元代画家倪云林。本文根据顾春其它词作和倪云林的画风,进行比照推论,认为顾词中提到的“云林”不是元代画家倪云林,而是顾春当年的女友,即清代一位善于诗词、懂得音乐又擅长绘画的贵族女子。  相似文献   

2.
《清忠谱》的作者李玉,是我国明末清初的一位十分重要的剧作家,但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却知道得很少。根据现在掌握的一点资科,我们仅知道他是江苏吴县人,字玄玉(为了避清康熙帝玄烨的讳,常写作“元玉”)。自号苏门啸侣。因为他始终不曾做过官,所以自题其居为“一笠庵”,题其传奇为“一笠庵传奇”,因而又自号一笠庵主人。他的生卒年月,不可详考,大致是明万历间至清顺治初人,与诗人吴梅村同时。吴梅村曾为他著的《北词广正谱》和《清忠谱》写过序,钱谦益曾为他著的《眉山秀》写过序,他们都称赞李玉的才学,可见他是当时的一位知名作家。吴梅村《北词广正谱序》称:  相似文献   

3.
王童性老师说:“我的梦想就是系统全面地让爱书法的中国人、外国人知道中国字应该怎么写,怎么写才好看,我要编一本书!” 他不是在夸口,也许他的梦想从他开始学书法那天就在心底里生根了。  相似文献   

4.
幽默三则     
《老友》2011,(12):44-45
再来一瓶 朋友的弟弟高考进考场做一题.需写“恩惠”两字。可是“惠”字他不会写,左思右想无果。突然他大喜!考试时带一瓶饮料进考场,瓶盖内大多有“谢谢惠顾”字样,此“惠”和“恩惠”的“惠”同一字。于是他假装喝水,拧开瓶盖,只见盖内赫然印着“再来一瓶”。  相似文献   

5.
张飞流水账     
一有个算命先生说要给我算一卦,他让我随便写个字,我只会写个“翼”字,那人问我叫什么名字,我说叫张飞,他又问我中午吃的什么,我说吃了三大碗米饭。于是他把“翼”字上面的“羽”划掉,加个“米”上去,嘴里说道,酒囊饭袋。这个人后  相似文献   

6.
“黄豆”不是黄豆,他是我们新时代英语培训学校的外藉教 师 。 记得第一次和黄豆老师见面,吓了我们一大跳。他头戴毛毛的绒线帽,身穿厚厚的棉袄、肥肥的棉裤,可脚上居然踩着凉鞋,够“逗”的吧!他长得又高又瘦又白,高得像棵橡胶树;瘦得像根细面条;白得像层馒头皮儿。 他走上讲台,什么话也没说,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大的中国字:“黄豆”。这两个字就像俩相声演员凑在一块,“黄”字又矮又胖,“豆”字又瘦又高,甭提有多滑稽。而且,两字全都散了架,尤其是那个“豆”字,上面一横,下面一横都带着个弯钩,像雨伞柄儿,中间的“口”字呢,像个…  相似文献   

7.
张雨 《社区》2010,(35):9-9
这里所说的一字诗文,不是只写一个字的诗或一个字的文.而是将“一”字巧妙地嵌进诗文中.给诗文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相似文献   

8.
泽川 《山西老年》2014,(5):42-42
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尚未称帝时,有一天,他来到一个戏班子的练艺场门前,见两扇大门上贴了一副奇怪的对联。这对联只有两个字,上联写了个“行”字,下联写了个“盛”字。  相似文献   

9.
吴宓先生早年主编《学衡》,主张文言文,反对白话文.他是个孤傲不群的怪人.在四十年代,他还坚持自己的意见,高喊“经史必须诵读,文言断不可废.”他的内心是否也这样气壮呢?我看未必如此.他在上英语课偶而闲聊时,总爱念一句英国谚语“o isme!倒霉者我也!”(o 读吴音)他给学生讲他的名字时,先在黑板上写个“宓”字,然后用教鞭指着“宓”字问学生:“你们看我这个“宓’字,它上边是个头,中间一颗心,心上插着一把刀子,你们说痛不痛呀?”这虽然是课堂上的  相似文献   

10.
“给”字和它的宾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本文要讨论的是下列句式中的“给”字和它的宾语。 (1) 我给他一本书。 (2) 我给他写一封信。 (3) 大夫给病人打针。 (4) 我给她喝一盅酒。汉语语法界里一向都认为(1)例的“给”字是动词,因为“一本书”是体词性结构,并由它充当直接宾语,而(2)(3)(4)例的“给”字是介词,理由是“给”字的后面有“写一封信”“打针”“喝一盅酒”等谓词性结构,从而通常认为它们不能  相似文献   

11.
家之脉     
1950年春节过后的一天晚上,在那盏祖传的清油灯之下,父亲把一支毛笔和一沓黄色仿纸交到我手里:“你明日早起去上学.”我拔掉竹筒笔帽儿,是一撮黑里透黄的动物毛做成的笔头.父亲又说:“你跟你哥伙用一只砚台.” 我们家木楼上有一只破旧的大木箱,乱扔着一堆书.我看着那些发黄的纸和一行行栗子大的字问父亲:“是你读过的书吗?”父亲说是他读过的,随之加重语气解释说:“那是你爷爷用毛笔抄写的.”我大为惊讶,原以为是石印的,毛笔字怎么会写得和我的课本上的字一样规矩呢?父亲说:“你爷爷是先生,当先生先得写好字,字是人的门脸.”在我出生之前已谢世的爷爷会写一手好字,我最初的崇拜产生了.  相似文献   

12.
释“悳”     
鲁迅先生在他的《名人和名言》中曾写了如下的一段话: 还有江亢虎博士,……谈到小学,说“‘德’之古字为‘悳’,从‘直’从‘心’,‘直’即直觉之意”,却真不知道悖到那里去了,他竟连那上半并不是曲直的直字这一点都不明白。这种解释,却须听太炎先生了。(鲁迅:《名人和名言》) 一九七二年底,我的一位朋友给鲁迅先生的这段话作注,要我帮他解决一下有关“悳”字的形义问题。他既问道于盲,我则义不容辞。曾先后给他写了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  相似文献   

13.
娱乐世界     
中国民间笑话 毡帽做扇 有一个人在大热天时,却戴着一顶毡帽出门,因此热得满头大汗。后来他来到一棵大树下乘凉,用毡帽当扇子,而后庆幸地说:“啊!今天要是没有这一顶毡帽,我就要热死了。” 写万字 有一个财主希望自己的儿子字写得很好,便送儿子去私塾上学。谁知,财主的儿子学会了“一”、“二”、“三”,三个字的写法后,就把  相似文献   

14.
【真题回放】以“亮点”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自选(;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题解】江西省2006年中考作文采用独“词亮点”作为话题。“亮点”这个话题平常学生接触比较多,降低了学生审题的门槛。这个话题贴近中学生心理,贴近现实生活,写作范围宽泛,考生可以发挥的空间大。考生既可以从当代中学生现实生活(校园生活)中取材来写,可以从社会生活中选择材料来写,可以从家庭生活中选择材料来写,也可以从诗词名著、历史传说、民间故事中选择材料来写。由于文体不限,所以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  相似文献   

15.
康熙(1654-1722年),名玄烨,姓爱新觉罗,满族.他在位六十一年,虽然没有留下哲学专著,但在一些著述中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本文试作分析. 一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在自然观上,凡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者,属于唯物主义营垒;与此相反,则属于唯心主义营垒.只有根据这个标准,而不是依人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才能求得比较准确的认识.为此,我们说明康熙自然观,必须注意分析康熙  相似文献   

16.
“个”用作量词是人所共知的,不是本文所要讨论的内容。“个”的非量词用法并不少见,但往往被忽略,甚至当作量词来处理。本文拟从实例出发,就此问题进行一些探讨。A例:()三牛家西屋闲着,挺宽敞,又没孩子吵,写个字,看个书,都方便。(浩然《彩印)仁)这村里大人小孩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他妙手回春。(刘绍棠《蒲柳人家》(3)“你老看个啥哩?”她一边做饭,一边向男人发出怯懦的抗议。(龙风伟(乌鸦》)以上例句中的“个”都不表示量的概念。“写个字,看个书”不能理解为“写一个字,看一个书”心书”的量词用“本”不用“…  相似文献   

17.
《童区寄传》是唐代著名散文家柳宗元贬官西南期间,根据别人提供的真实材料写的一篇著名作品。童,儿童,小孩子。区(oū),孩子的姓;寄,孩子的名。《童区寄传》,就是为一个名叫区寄的小孩子写的一篇传记。区寄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子?他有什么奇迹值得一代文豪为他立传?看了这个题目,人们自然要想知道这个故事。文章是分四个层次来写的。开头一句为第一层,交代文章所写人物的姓名、年龄、籍贯和出身。“童”字说明孩子年龄不大;“郴州”说明故事不是发生在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原地区,而是发生在当时文化还比较落后的边远地区。“荛牧儿”三字,说明区寄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跟大人一起打柴放牛,经历过艰苦  相似文献   

18.
一、写作时间辨 鲁彦的《听潮》写于何年,现有两种不同说法。一种认为“是一九三一年夏天,作者同他的妻子去厦门鼓浪屿时所写。”①;另一种则认为“是鲁彦在一九二九年写的。”②。那么,究竟那一种说法是准确的呢?我们认为后一说才是可信的。因为这是鲁彦夫人覃英同志回忆所讲,并且曾前后两次加以肯定③。 二《听潮》侧重在听吗? 有些赏析的文章,认为《听潮》一文神韵全在“听”字上,甚至说作者描绘海潮,“不是观察入微,而是听潮入神”。其实,作者的写大海,是既有“观察入微”,又有  相似文献   

19.
开怀一笑     
《阅读与作文》2011,(6):48-48
最短的作文 这天,老师要同学们晚上在家里看一集的少年电视剧后,写观后感。小明没有看电视剧,第二天,他写了一篇两字的作文:“停电!”  相似文献   

20.
王禹偁政论文刍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治上,王禹偁(此字以下用“称”字代之)励志改革,是宋初的一位革新派人物.针对时政的弊端,他就朝廷的内外政策,治国的方针大略,提出了一系列足以定国安邦、富国强民的改革主张,写了许多策论、箴疏,上达宫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