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初,省作协小说创作委员会和我校现当代文学学科组联合召开了“胡尹强作品讨论会”,与会的作家、学者、评论家对胡尹强的新作《情人们和朋友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一致认为这是胡尹强小说创作新的突破。这里特刊发评论三篇,以飨读者。叶宗轼和王克俭的短评,系讨论会上发言片断,由作者整理成文。  相似文献   

2.
小说家的理论思考──评王克俭的《小说创作隐性逻辑》胡尹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王克俭是浙江文坛上活跃而颇有影响的小说家。纵观王克俭的创作道路,似乎很少波澜曲折,总是追随中国当代文坛的发展潮流,步履坚实而谨慎。然而,一个作家,特别是一个当代中国作家内...  相似文献   

3.
胡尹强先生是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发表长篇小说《情人们和朋友们》、《前夕》、《心与爱》、《动摇》等,中篇小说《楼梯间里》、《由不得你》等。2009年3月,新星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新作《不成样子》。2009年4月11日至12日,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三次年会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加了胡尹强教授长篇小说《不成样子》的研讨会。骆寒超、郑晓林、盛子潮、薛家柱、王嘉良、王尚文、洪治纲等与会专家对《不成样子》的整体结构、思想内涵、叙事艺术等展开热烈研讨,充分肯定了这部小说的创作水准。这里选取其中5篇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1990年12月8日至12日,浙江《水浒》研究会第8届学术讨论会与明清文学教学研讨班在金华市联合举行。由浙江省高师培训中心和浙江师大中文系共同举办。参加人员有省内外专家、学者与《水浒》研究会会员40余人。会议就《水浒》与明清文学的研究交流了成果,沟通了学术信  相似文献   

5.
胡尹强是新时期从事文学创作较早、颇具影响的中年作家,对他的小说创作作综合论述还不多见。本文从集中展示知识分子的处境和命运的角度.通过小说意蕴、人物形象、写实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对胡尹强的创作进行整体透视,阐释了他的基本创作特质。  相似文献   

6.
1968年,川端康成(189-1972)以他独有的小说艺术表现了日本文化之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川端不止一次地承认日本美的传统融和了中国唐代文学的风采。他说他的心已经融汇在紫式部(约978年前后──1014年前后)的《源氏物语》之中。他认为自古至今,《源氏物语》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我在美丽的日本》)。要谈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川瑞康成的影响,不妨先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着手。紫式部以精通《白氏长庆集》而得名,在小说…  相似文献   

7.
读罢胡尹强的新著《鲁迅:为爱情作证》(东方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真让我吃惊不小。我不得不佩服胡尹强的胆识与功力,他竟能将《野草》中除《淡淡的血痕》之外的23篇散文诗,都认定为写鲁迅与许广平之间的师生恋和婚外情的,且基本上都能自圆其说,有些篇目还解说得十分精彩,如《秋夜》《影的告别》《求乞者》《死火》《过客》《题辞》等简直是无懈可击,精彩绝伦,使我不得不相信:《野草》还真的是一部爱情诗集!胡尹强教授是位两栖性的写作者。作为作家,他出版过不少中长篇小说,且都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教授学者,他曾出过两部学术专著…  相似文献   

8.
一部名为《光荣的愤怒》的电影,历经十一年零二十五天的漫长之路,终于走上了大银幕十一年零二十五天——这是电影《光荣的愤怒》从小说问世到走上大银幕所用的全部时间!浙江作家阙迪伟在1996年9月完成了小说《乡村行动》。四个月后,这篇小说被《上海文学》发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老师曹保平后来在《小说月报》上看到《乡村行动》,一口气读完了这篇2万多字的中篇小说。那  相似文献   

9.
新市民传奇:海派小说文体与大众文化姿态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新市民传奇:海派小说文体与大众文化姿态吴福辉本篇是我关于海派文学研究的一个合理的延伸。海派的概念以及海派小说家的范围,可参见我几年前写的《为海派文学正名》,直至今年初发表的《老中国土地上的新兴神话──海派小说都市主题研究》等文①,这里不赘述了。所谓海...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观念与技巧上有契合之处。在小说、散文、散文诗等不同体裁的文学创作中,鲁迅与夏目漱石都存在着文学上的关联。《呐喊》与《我是猫》注重以空间叙事来完成小说结构的建构;《朝花夕拾》与《永日小品》里展示出来的是文字的“余裕”;《野草》与《梦十夜》是生命独语的展现。然而,《呐喊》空间建构上的复杂和多元、《朝花夕拾》里温暖的情感和自由率性的笔墨趣味、《野草》的凌厉和冷峻,又显示出鲁迅的独特创造。  相似文献   

11.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2.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3.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4.
徐成淼     
徐成淼,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教授。1939年4月生于浙江,后移居上海。1955年考人复旦大学新闻系。翌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先后在《文艺月报》、《萌芽》等报刊发表小说、散文诗等,并有儿童文学读物在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1957年因散文诗《劝告》受错误批判而被划为右派,次年送农村劳动察看,两年后复学,1960年毕业,1961年分配至贵州工作。1979年平反后重新握笔,在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作品创作上成果卓著,尤以散文诗创作及散文诗理论研究为最,是新时期中国散文诗界知名散文诗作家、理论家。近年转为散文创作及散文理论研究,成…  相似文献   

15.
如今,文学创作与贞节观问题的研究已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有值得探究的空间。《身份焦虑与道德困境——论晚清小说中女性的社会规训及其逻辑》从“‘内外有别’:角色认定与身份焦虑”与“‘贤妻良母’:道德困境与国民生产”等两个层面深入地剖析了在民族国家话语体系的规训之下,晚清存留的传统女性身份观念对于小说女性书写的影响及其逻辑过程;《雅俗文学的重新区隔——1990年代性叙事的文学场》则从雅俗文学重新区隔的视阈出发,详尽地挖掘了1990年代性叙事在政治场逐步淡出而经济场逐渐浸入的文学场之存在状况;《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新世纪小说的一种考察》发掘了新世纪以来小说中贞节观的泛化与畸变,由此考察了作为道德文化现实一种的“羞耻”的沦落及其合法化的确证问题;《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中的性爱观念考察》则聚焦20世纪的中国留学生文学,并对其中呈现的从反传统的先锋前卫到重个人的趋利世俗、从“性自由”到“性放纵”等“性爱”观念形态进行了细致阐述。  相似文献   

16.
中篇小说《鼻涕阿二》由上海北新书局1927年初版,书前有前记。作者许钦文(1897-1984),小说家,原名许绳尧,笔名钦文、蜀宾、田耳、湖山客,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关系非常密切,许钦文称自己是鲁迅的“私淑弟子”,鲁迅把他的小说称为“乡土文学”而加以赞扬,曾经发表过这样的看法:“我常以为在描写乡村生活上,作者不及我,在青年心理上,我写不过作者,但我又常常怀疑是感情作用……”。20年代初许钦文开始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辑成短篇集《故乡》;后又有《鼻涕阿二》等四个作品集问世。  相似文献   

17.
宗璞的《我是谁?》是当代反思文学的代表作,由于小说对于“人”的呼唤和现代派创作手法的运用,曾获得文坛肯定.重新细读《我是谁?》,发现这部反思文学的代表作并不拥有真正的“反思”价值,小说在叙事话语、悲剧性渲染和文学启蒙等方面都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8.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的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再现了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在绝境中奋起抗争,面对艰难险阻迎难而上,历经艰难的心路历程,完成了自我实现,走出了迷茫与困惑。从文学体裁上看,这是一篇典型的成长小说,成长小说的共性特征在小说文本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百年中国文学的主流是乡土文学,小说写作的主流也是以乡土小说为主。 “五四”以来至1979年,农村小说所构建的形象并没有发生本质性的改变。20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界对包括世界文学在内的文学经典,有一个再确认的过程,曾经被否定的世界文学经典重新被认同。90年代以来,先后发表的《白鹿原》、《受活》、《白豆》、《秦腔》、《空山》等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20.
“问题小说”作为现代文学最早形成的创作潮流,其发展与《新潮》《小说月报》等期刊的推动密不可分。“问题小说”始于《新潮》,推动其形成潮流的却是《小说月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不仅在思想和理论上主动提倡和推动“问题小说”,有意识地提升创作数量和质量,而且有意凸显重点作家、引导读者参与讨论,扩大了“问题小说”影响的公共空间,为“问题小说”潮流的形成建构了有力的现代传媒保障,成为期刊推动文学潮流形成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