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六月十八日,是瞿秋白英勇就义四十五周年。曾几何时,由于一篇《多余的话》,烈士竟被诟为叛徒。现在,虽然经过大家仗义执言,“叛徒”的说法终被否定,但是,如何恰当评价《多余的话》,却非易事。五十年代,我在杨之华身边工作时,她 相似文献
2.
读瞿秋白狱中遗篇<多余的话>,不似众先烈遗作那般令人豪气横生,却有无限怅意袭人.烈士就义前抑郁的心境的宣泄令人大出意外,正是这出人意外之举,使得<多余的话>留下绵绵难尽的误解和争议.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就义前,曾在狱中写了一篇近两万字的“临终遗言”——《多余的话》。怎样评估《多余的话》,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文革”期间,瞿秋白本身作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代表被否定,他的《多余的话》自然也被诬为“乞哀告怜、宛转求生,投降叛卖”的变节书。拨乱反正后,学术界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的治学原则,在肯定瞿秋白对中国革命所作的卓著贡献的同时,对《多余的话》也展开了热烈的探讨。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多余的话》的评价主要有五种观点:(一)自我解剖说。论者认为:“《多余的话》是一 相似文献
4.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向人们诉说了自己平时总是如何厌倦政治。文革期间,林彪、“四人帮”主要就是通过曲解瞿秋白的这种诉说,而给他罗织了“叛徒”罪名。文革后,虽然中共中央实事求是地推翻了林彪、“四人帮”给瞿秋白罗织的“叛徒”罪名;但是,某些学者仍然认为他在《多余的话》中的这种诉说情调消沉,或者思想动摇。其实,人们至尚未准确体会出瞿秋白进行这种诉说的真正动机,所以在评价他这种诉说方面还欠公允。本文力求建立在准确体会瞿秋白进行这种诉说的真正动机的基础上,对他的这种诉说重新作个评价。 相似文献
5.
瞿秋白与河上肇,一个是中国的革命者,著名的作家和理论家;一个是日本的进步学者,杰出的经济学家。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战斗在不同的环境中,却有着共同的信仰,也有着相似的个人遭遇。一九三三年,河上肇在地下斗争中被捕,在监牢里写出了《狱中独语》,宣布与革命运动“断绝关系”;一九三五年,秋白同志在敌后的转移 相似文献
6.
1935年6月初夏,瞿秋白于福建长汀国民党反动派狱中曾写下这首诗:梦回山城细雨作春寒,料峭孤衾旧梦残。何事万缘俱寂后,偏留绮思绕云山?文革前,人们一直认为这首诗情绪消沉思想颓废。文革后,有的学者依然这样看待。比如,丁守和先生说:“‘梦回’的‘何事万缘...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讲自己的知识不完全,不切实,偏于“庞杂而无秩序”的书本知识,缺乏丰富的实际生活和从中得来的“亲切的了解”。他试图从知识积累和对生活的情趣之中,寻找发生“历史的误会”的原因。从瞿秋白的著作和生活道路看,他是很努力地去从“实际”、从“现实生活”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8.
《多余的话》是国际歌的译者瞿秋白的遗作,也是长期以来围绕瞿秋白争论的焦点,在“文革”期间,它更成为瞿秋白叛党的主要依据。“文革”结束后,关于瞿氏叛党与否,党中央已作出明确的结论:1980年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说:“历史遗留问题还要继续解决,比如这次会上提到的瞿秋白同志,讲他叛党就讲不过去,非改不可。”①随后,史学界、文学界开始对瞿秋白及其《多余的话》作多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概言之有以下几种:1瞿秋白在《多余的话》中对自己作了无情的解剖,通篇闪耀着夺目的光辉;2《多余的话》中流露的消极灰暗思想在… 相似文献
9.
自《多余的话》问世到六十年代初的近三十年中,共产党人和进步文坛公开发表的意见,大概说是伪作,或者说是被篡改过的,“以讹传讹,歪曲了历史”。我认为这“伪造”说和“篡改”说,本无确实根据,其产生因由大致有四: 相似文献
10.
一、劳动时间调节 价值调节 市场调节 《资本论》考察商品经济运动,关于社会化生产的经济调节,曾经论及劳动时间、价值和市场这样三重主要调节层次。研究市场调节的内在联系及其现象形态,不可不分析劳动时间调节、价值调节和市场调节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一、“的确没有认出立三路线和国际路线的不同”一九三○年夏,李立三冒险主义错误严重起来,国际作出纠正立三错误的七月决议后,决定瞿秋白与周恩来立即回国贯彻七月决议。秋白八月回国,九月同周恩来共同领 相似文献
12.
《多余的话》是文人瞿秋白面对死亡考量自己短暂一生的荒诞体验书写。瞿秋白站在死亡的边缘,终于从"沉沦"中解放,获得了彻底的自由,发现了自己的荒诞性生存状态。命运的左右,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对立,真实自我与社会身份的疏离,失去了精神故乡的流浪,与现象生活的隔膜,所有这些都构成了瞿秋白的荒诞感。《多余的话》超越了阶级、政党和各种"名目",是文人瞿秋白源于生命存在的自由言说。 相似文献
13.
在瞿秋白烈士的狱中遗作《多余的话》中,《我和马克思主义》是有深刻思想意义的部分之一。可是,在疯狂“讨瞿”的年代,被硬说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叛;现在,某些同志则无端地说《多余的话》是伪作,避而不谈。这两种态度和感情倾向虽不同,而无实事求是之风则一样,都不解 相似文献
14.
15.
怎样看待《多余的话》已经成了评价、研究瞿秋白同志革命一生的一个重要问题。前不久,看到罗大成、符晓两同志撰写的《瞿秋白与河上肇——也评〈多余的话〉》一文(载《社会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是上世纪革命史乃至现代历史上影响重要同时也是颇多争议的人物,他生命最后时刻留下的<多余的话>在令后人谤议纷纷的背后却透出特定时代的悲剧况味,实在是一份留在历史上沉重的精神遗产.本文的目的不仅仅为瞿秋白这样的个案悲剧提供一种可能的阐释,而且选择政治文化这一视角拟从权威政治文化、求真文化信仰和个体文化性格三方面来审视这两份"自白"的现代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汪毅夫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3)
当台湾文学的发展进入现代文学的阶段,“击钵吟”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台湾新文学倡导者的严厉批评.1924年,张我军著专文指出:“现在台湾文坛上”方在盛行的“所谓击钵吟”是“诗界的妖魔”和“恶习惯恶风潮”,其“绝无仅有的意义”在于“养成文学的趣味”和“磨炼表现的工夫”两项而已(《绝无仅有的击钵吟的意义》). 什么是“击钵吟”?它是如何沦为诗界 相似文献
18.
国际学术界对我国维吾尔族古典哲理长诗《福乐智慧》的研究,已有一个多世纪之久。1823年,法国学者卓别尔首次在《亚洲杂志》上发表了该书回鹘文抄本的报告和作品片断;1870年,匈牙利学者万别里发表了其中915个双行诗的拉丁字母转写和德文译文;1890年,俄国学者拉德洛夫影印了这一抄本,并于次年发表满文字母转写本。这些,可视为国际性《福乐智慧》研究的开端。在此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国际《福尔智慧》研究表现出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在研究者的构成中,历史语言学家占了压倒优势;第二,把《福乐智慧》做为历史语言材料,使之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9.
20.
王灿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26
“忧患”意识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亦是一种历史思想。它最早渊源于《尚书》,与“殷鉴”思想、“先王”观念紧密相连,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尚书》历史功用思想,予后世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