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民族共治论--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事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伦 《世界民族》2001,(4):1-12
本文通过对当代多民族国家族际政治生活的考察,揭示了民族共治是与民族自治同时存在的事实.民族共治有两个层面一是各民族对国家的共治;一是有关民族对民族杂居地区的共治.作者认为,所谓民族共治,就是在国家统一的前提下,由各民族共同造就的以共和为目标、以权益平衡发展为核心、以民族关系良性互动为宗旨的政治结构、运作机制和实现工具.作者指出,对民族共治现象进行理论阐释,证明其必然性和合理性,正确认识自治和共治的辩证关系,是建立完整的民族政治理论、构建合理的民族政治机制的前提.  相似文献   

2.
自治与共治:民族政治理论新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朱伦 《民族研究》2003,19(2):1-18
现代民族政治意义上的自治产生于统治民族和被统治民族之间的暂时妥协 ,存在着排他性和从属性这一对难解的矛盾。中国等当代多民族国家的民族政治生活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治观念 ,实际已走上了民族共治的道路。民族共治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 ,它是“后自治”民族政治生活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与民族政治民主和共和“三位一体”的命题。当代民族政治理论应当以共治为核心思想进行构建 ,并赋予自治新的含义 :“民族政治性组织合法”加上“民族政治人格平等” ,应当成为自治的新概念 ,对此可以“当家作主”来界定 ;由这种新自治观出发 ,共治就是一个必然的结论 ,二者的关系也可以得到科学的解释。民族共治的理论意义在于它是批判各种片面的和非理性民族政治观念的武器 ,而实践价值则在于它是建设多民族统一国家、实现民族关系平等、自由与和谐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政治政策与少数民族政治参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是构成我国民族地区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我国的少数民族政治参与有两个方面:一是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本民族或民族社会的政治事务;二是各少数民族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少数民族政治政策通过在宪法、法律范围内对各民族平等政治权利的具体规定,通过各民族自治管理形式的制度安排,以及在各领域内的少数民族干部政策贯彻执行,来系统地保障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权利、实现少数民族政治参与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朱伦的"民族共治"概念及其理论是在反思西方民族主义古典理论与传统自治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理论以"合众而一"理念为支撑、以"双向两层面"的共治模式为方式、以"民主-共和-共治"的三位一体理性民族政治为目标、以"四对八根"的系统共治体系为保障。围绕民族共治与民族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以及其他民族政治观等议题的区别,围绕民族共治理论面临的困难均需面对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民族自决的发展历史出发,考察民族自决从观念到政治原则及其实践的过程,认为民族自决对外主要表现为主权,对内主要表现为人权。在殖民体系瓦解后,民族自决现实形式有了新发展,民族自治已不再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生活的全部,民族共治也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2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该白皮书由“前言”、“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与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的政治地位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国家对民族自治地方的支持和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各项事业的历史性发展”、“结束语”及“附录: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基本情况”等部分组成。这是中华人民和国成立后,我国国务院首次发表的全面介绍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情况的白皮书。这将对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快民族地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同日举行的国务…  相似文献   

7.
自治与共治:对西方古典民族政治理论的宪政反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方古典民族政治理论与西方单一民族国家的政治理论有关 ,它是西方殖民时代后期的产物 ,其理论基础源自于古希腊、罗马以来西方以个人权利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 ,属于公民政治的范畴。从宪政的角度来讲 ,现代西方宪政理论也是在“公民政治”和“公民权利惟一”的理念上建构起来的 ,在其进行国家政治建设的时候并没有将民族关系作为宪政制度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来加以考虑。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宪政理论上往往疏于研究。本文旨在从民族共治理论出发 ,揭示西方宪政理论中存在的误区和片面性 ,进而指出民族共治理论不仅是一个单纯的民族政治问题 ,而且也应当是多民族国家宪政的基本原则和相应的制度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8.
土司是元明清等朝利用少数民族首领代表国家对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进行间接统治的产物,研究我国历史和民族史的土司问题应以国家存在为前提.中央政府与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通过土司制度实现有效的双向互动,历代土司逐渐形成强烈的国家认同观念.在封建王朝强调的治统一贯中,历代土司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内化”、民族地区的“内地化”和政治一体化;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文化共享中,历代土司通过文化交流和兴学启智促进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进程和文化认同;在封建王朝推进的民族一体中,历代土司通过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活动参与并推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进程和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9.
十月革命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为解决境内的民族问题,作为一时之举宣布成立了以“民族自治州”为主体的俄罗斯联邦。在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俄联邦体制在诸多方面(人为的、客观因素制约的)未能真正体现联邦制的原则和精神,因而只是形式上的联邦。本文通过对历史上多民族的俄罗斯以民族因素为基础建立联邦制构想的起因、内容及消极后果的分析,说明在多民族国家内建立联邦体制不宜过分强调民族因素的作用,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本文在立论的过程中还着重分析了作为现代国家管理形式之一的联邦体制的基本原则和精神,既否认了单一制优越论,又指出了在实行联邦体制中过分追求“实用论”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10.
民族自治作为自决理论在多民族国家的有限体现,其在实现国家统一、族际政治整合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使某些非主体民族因之获得与国家及其他非主体民族合法博弈的制度空间。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政治一体与多元共存、公民身份与群体权利,在民族自治框架下均统合于民族国家之中。在以妥协性质的民族自治为选项预期实现国家目标并化解可能的冲突与认同问题时,国家制度模式与政策选择也经受着自治带来的风险与考验。  相似文献   

11.
汉语"民族"概念虽然具有含混、模糊的特点,并带来使用和交流的诸多不便,但其内涵的丰富和外延的宽泛,所显示的灵活性和包容性是欧美各国语言的相关术语不能比拟的。它能充分展现不同层次和不同层面的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综合不同阶段不同形态的民族共同体的共性,揭示民族过程的规律与趋向,适应不同学科民族研究的需要。必须坚持中国民族研究的话语权,完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族群"概念的泛化使用会给我国民族研究带来困惑,不赞同用"族群"来取代"民族"。  相似文献   

12.
清代乾隆年间开始编绘的巨型画册《皇清职贡图》 ,是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缩影 ,也是清帝国展现国运的象征。画卷正本是彩绘本 ,还有写本、刊本。随着“职贡”范围不断扩展 ,《皇清职贡图》多次增补。嘉庆之后 ,由于国势衰败 ,再无增补的可能。《皇清职贡图》既有展现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进程的巨大意义 ,又有历史民族学研究的宝贵价值 ,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研究范围和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崔明德 《民族研究》2006,7(2):66-77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史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认识的历史,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本文对民族关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研究范围和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建立起民族关系思想的发展谱系,构建民族关系思想史的研究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4.
本文指出 ,加拿大原住民自治政府虽然具有道德正义性而且其合法性与加拿大联邦主义的原则不冲突 ,但其作为一个在联邦制度内的制度构建与加拿大的主导政治文化和政治权力结构却有一种背离矛盾关系。这种主导共同体与亚集体认同矛盾的现象在多民族国家的政治制度构建中是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如何在宪政建设中解决这个问题对加拿大联邦制的前景至关重要 ,而且对中国这样的多民族国家将来的宪政建设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 2 0 0 2年在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 8个村庄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 ,认为村民自治作为国家的一项制度安排 ,在少数民族山村普通村民心中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认同 ;村民选举村干部的行为较理性 ,符合现代政治的理念 ;实行村民自治后 ,共产党组织在村庄政治方向和村务管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少数民族山村村民对村民自治还具有高认识度与低参与度共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许多发展中国家实行高度的中央集权,学界对国家政治体制的集权化及其作用已经进行许多有益的探讨,但是对分权的利弊及存在问题却没有深入涉及。本文首先回顾区域治理中的分权理论,提出了一个权力配置、分权控制及其政治规范性的区域治理分析框架,用于描述国家权力在旅游治理中的运行机制,以北部湾旅游发展的实践为例,通过考察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在权力治理网络中成长态势,评估广西地方政府在区域旅游治理中的效力,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在参与决策制定方面仍面临种种困难。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西部边疆民族地区民族分裂主义是由于民族社会分割形成的“温室效应”、种族民族主义阴魂不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讲力度不够、网络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以及西方国家人权的双重标准等多重因素结构性互动的结果,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曹兴 《世界民族》2012,(2):31-38
本文从国际政治学视角对巴以关系的根源及其未来走向进行了解析。巴以冲突的根源是地缘民族政治和国际大国强权政治双重积压的灾难。未来巴以地区必将是地缘民族政治、国际强权政治和全球政治三管齐下的结果。一方面,巴以关系的和平曙光不能寄希望于巴以双方的民族立场和大国强权政治的国家立场;另一方面只有在全球政治引领下,巴以关系才能走出民族政治和国家政治参与的误区。问题的关键是,要想解决诸如巴以冲突这类世界性的难题,必须走出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局限性,站在全球利益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