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口语表达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方式的运用是否得当。发散式思维方式和逆向式思维方式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思维质量。但是 ,我们也应看到 ,这两种思维方式在其实际使用过程中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发散式思维在强调思维的灵活性的同时 ,应明确其指向性 ;逆向式思维在强调思维的批判性的同时 ,应注重其建设性  相似文献   

2.
知识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思维方式将由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所代替,并对创新思维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发生本质作了较详尽的探讨,同时强调了创新思维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张作兴 《东南学术》2005,(2):137-143
本文试图对经济学思维方式作个较系统考察;研究了思维方式与经济学之间的相关性和重要性.通过对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历史回溯,初步揭示经济学思维所具有的过程抽象性、内涵时代性、方法多元性、结构层次性和学科交叉性等重要特征.文章对西方经济学核心理念和主要思维工具作了精简评述,着重阐述了每种方法的内在特定性和时空相对性.文章强调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科中,要扬弃借鉴、跟踪研究、综合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尤其是方法论层面上的分析方法和思维工具,不能过分迷信某种方法包括数学这种被广泛运用的思辩工具,以期在基本构架、素质造就、战略思维等方面寻求创新.文章还对如何培养新时期经济学者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4.
张传开 《江淮论坛》2005,1(5):54-58
马克思是在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氛围中登上哲学舞台的,因而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马克思始终站在时代实践的高度,批判地审视一切传统哲学,并最终冲破了旧哲学思维方式的樊篱,创立了崭新的哲学思维方式,即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解释人,解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解释人与世界的关系;把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统一起来,并注重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是从<博士论文>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再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著作中完成的.这个逻辑进展的过程与马克思哲学创立的过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从知识的来源上,形而上学强调了感性直观;从认识的秩序上,它强调了个别事物,具有一定的科学的、合理的成分。在人类认识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向辩证思维方式过渡的历史进程中,形而上学本身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人类以无限的科学事实战胜形而上学的武断性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实践美学作为当代美学的主导形态 ,在思维方式上超越了生存的超越性与现实的实践性之间的二元对立 ,对传统美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有所改进和发展。在批判旧实践美学的非此即彼思维方式的同时 ,在多元共存思维的思维方法基础上 ,从实践本体论和存在论角度切入美学研究 ,强调实践的艺术化和生存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7.
王堃 《东岳论丛》2014,(4):11-17
"正名"与"正义"同含一"正"字。在荀子的正名论中,"正"有两重涵义:"由行致知"和"以知制行"。而正义则可视为动态的正名过程,其目标是在知行合一中对礼进行损益。在这个动态的正名过程中产生出不变的正义原则,即"约定俗成"的"贵本"原则,与"径易不拂"的"亲用"原则。在这两条原则的基础上,又推出公平性与中和性两条正义准则。从正义论的整个架构来看,儒家的正义论与正名论有着同构的关系,正义既是正名的目标,正名也是正义的统绪。  相似文献   

8.
金娟 《理论界》2004,3(5):189-190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起着主导的作用,主体思维方式科学与否,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和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主体思维方式科学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主体思维方式科学化的内容以及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9.
春秋末期,出于社会治乱的需要,孔子提出了“正名”学说,对“名不正”的谬误进行了批评;其后,墨家也提出了“取实予名”、“以名举实”的主张,并从不同的角度对谬误进行了分析。在孔墨正名辩谬,并以此来辨正同异贵贱,辩明是非治乱的过程中,他们在思维认识上有其同和异,在路径上有其同和异,在方法论上有其同和异,并以此熔铸了他们各自的求真精神和求治精神。  相似文献   

10.
思维方式是对先进文化的生成和发展起支配作用的稳定因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虽优势甚多,但其整体的落后性事实决定了它必须走积极改造和向现代化转换的道路。从思维方式的普适能力上求突破,从开放性上找出路,在思维功能的完善建构中求发展,先进意识和进步源流才能在中国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勃发。  相似文献   

11.
随着历史意识的兴起,现代哲学实现了自身的生活世界转向并把哲学主题定位于人的自我理解。在探讨这一哲学主题的过程中,现代哲学逐渐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科学思维方式,建构起了一种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历史思维方式。作为关于人的自我理解的思维方式,历史思维方式有着独特的内涵:它以人的现实存在的历史性为基点,以自我反思性为基本原则,并具体体现为一种独特的历史理解过程。历史思维方式不能脱离人的自我理解这一哲学主题而独立为抽象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思维方式以“象思维”为主导,而西方思维方式则以“概念思维”为主导.思维方式可划分为本源性和实用性两个层面,当现实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化之时,实用性思维形式会发生变化,而本源性思维形式则倾向于不变化.这意味着,在中西文化碰撞中,国人能够在实用性思维方式层面实行转换,接受与之相关联的科学、技术、社会制度,但在本源性思维方式以及与之相关的终极文化理想层面,却可能保持不变.这种可变与不变,一方面在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两个层面之间造成了一种错位和紧张,但同时也为基于中国本源性思维方式对于外来文化的重构或再创造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思维方式作为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其变迁体现着文化的变迁.思维方式的变革是最深刻的革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实践过程,而且也是文化过程.它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社会心理结构和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实践思维方式在中国确立并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试论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各有特色,其差异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模糊性与精确性;悟性直觉与理性逻辑;有机性与机械性。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不同,是导致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5.
中西审美学思想的差异主要源于中西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不同特点。两种审美学思想在对审美主客体关系认识、对审美心理结构理解、对审美观照性质解释等各方面均有明显差别。西方审美学思想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对立和主体的决定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而忽视理性因素,视审美观照为一种特殊注意方式;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则多强调审美经验中主客体的统一和二者的相互作用,强调审美心理中情感因素和理性因素的有机融合,视审美观照为一种超越性人生境界。"情景交融"说和"情理交至"说共同形成中国传统审美学思想体系的两大支柱,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也为世界美学作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吸收了传统"正名"思想的合理内涵,形成了以"实为主"的有别于传统的以"名为主"的"正名"思想.毛泽东"正名"的方法主要有"变名符实"和"循名责实"两种;毛泽东的正名实践促进了哲学正名原则、逻辑正名原则、语言正名原则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荀子正名思想的管理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英来 《理论界》2009,(5):122-123
管理规范是现代组织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荀子的正名思想集中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管理规范论思想.荀子认为正名能提供组织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与评判标准,正名的基础在于人固有的认识本能与合理组织形式的存在,正名的方法有遵循传统、约定俗成等,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管理规范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王福革 《船山学刊》2010,(3):120-123
研究传统思维方式要立足于儒、释、道的文化核心,从文化演变的内容中发掘出不同的思维走向,特别是儒家的伦理化思维;佛学的苦、空思维;道家的修道求仙思维,代表着传统思维的不同特征,是传统思维的总括。  相似文献   

19.
《新学术》2007,(2)
思维方式是一定时代人们的理性认识方式,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人的所有思想和行为都受一定思维方式的支配。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中西方社会在思维方式上的较大差异,这些差异具体表现为:整体模糊性思维与精确具体性思维,感性直觉性思维与理性逻辑性思维,向内保守性思维与向外开放性思维。  相似文献   

20.
经学思维及对中国思维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学自汉代形成至今已有 2 0 0 0年的历史 ,虽然“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对经学进行了冲击、批判 ,并从国家的教育体制上废除了尊孔读经的旧式教育模式 ,使经学在制度上终结。但经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虽经朝代更替 ,形式变化 ,仍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发生着广泛影响。孔子开启了儒家经学思维的先河 ;在汉代 ,儒家思想上升为官方的统治思想 ,并正式形成经学思维模式 ,此后 ,经学思维方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学派中皆有所表现。因而 ,可以说中国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泛经学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