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来自山村,那一年我跟随叔叔来深圳读书。记得我刚来新班时,看见同学们都穿着城市的衣服,而我依然穿着农村衣服,这让我心里产生自卑感。我不敢和同学交谈,经常一个人保持沉默。有一次,老师要我填个人档案,档案中有一空格是父亲的职业。当时我心里极其苦恼,我是一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不怕条件艰苦,不怕跌倒疼痛,却害怕别人的歧视,说我是乡下佬,说父亲是个农民。父亲啊,你为何偏偏是个农民,让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最后,那一空格我没有填上去,就这样搁着。时间就这样过了一年,第二年暑假,我回到乡下的父亲那里,帮家里忙农活。我没有向父…  相似文献   

2.
黎玉英 《老友》2009,(9):39-39
父亲的生日快到了,我想来想去,也不知该送父亲什么礼物。如果送补品,父亲会说他身体棒得很,买了也是浪费钱;如果送衣服,父亲会说他衣服够穿,人都老了,还穿得那么花里胡哨干什么?因此,这些年  相似文献   

3.
李其志 《老友》2011,(6):39-39
那天深夜,我坐在警队门口的板凳上,仔细地擦拭皮鞋,作外出执勤前的准备,突然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告诉我,晚上冷空气将会来袭,让我外出时加件衣服。我在电话这头正感觉有些奇怪:平常都是母亲不厌其烦地充当我的"天气预报员",怎么今天突然换成父亲了?父亲接着说:"是你妈让我给你打电话的,她担心她打给你,你会发脾气。"听着父亲的解释,我的心猛然间陷入深深的自责中。  相似文献   

4.
王忠 《新天地》2016,(5):16-17
不管单的还是棉的,不管单鞋还是棉鞋,都是母亲一针一线亲手做的。记得有一次,我因为贪玩,衣服刮了个口子,可叫母亲没头没脸地打了一顿。事后母亲又非常心疼地问我:“还疼吗?”而且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咱家困难,哪有那么多闲钱置衣服呀,衣服甭管新旧要爱惜着穿。”
  “我少吃一星半点儿,不碍事”
  我的母亲出生在北京离长辛店不远的一个叫李家峪的小山村。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束缚下,母亲一直就把带好孩子、过好日子当作女人该着该份的事。我小时,全家6口人只靠父亲一人的工资养活。父亲住在单位宿舍,将近50块钱的工资自己要留下十来块,能给母亲过日子的也就不到40块钱了。4个孩子都要上学,吃的、用的哪样不得花钱。特别是9月份开学时,学杂费、书本费,虽然那时上学便宜,但4个人加起来也是个不小的数目。可母亲早就做好了安排,不仅学杂费给我们准备好了,而且还给大姐和哥哥置上了新衣服。我和二姐虽然穿的是他们穿剩的旧衣服,但母亲也都补染浆洗得像新的一样。母亲常说:“衣服不怕旧,就怕脏和破,破衣拉撒的叫人笑话”。我们姐弟四个平时穿的,  相似文献   

5.
父亲的唐装     
去年冬日的一天,当父亲穿着崭新、鲜艳的唐装,走进照相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70 多岁老人脸上荡漾的那份快乐和喜悦。父亲如同小孩过年一样开心的神态,引来了周围不少人羡慕的目光,顿时把我也感染得快乐起来。我没有想到,一件新衣服会让老人如此开心,而使老人快乐竟是这么简单和容易。这事儿还得从头说起:和往年的初冬一样,我陪父亲去做过年的衣服。因为前些年一直是做中山装,所以这一次也照旧选了他称心的毛料,做了一套中山装,并且还买了合适的鞋。陪他去取衣服时,我试探着说:“爸爸, 要不您变个样,也和电视里的老人一样,穿一件唐装试一试?…  相似文献   

6.
天气转冷的那天,母亲从箱子里取出那件暗红色呢子大衣,穿在身上。大衣是父亲生前为母亲买的,虽然款式和颜色都很土气,但母亲却自是喜欢得不得了。每年冬天都会穿在身上。我们知道,那件大衣融入了父亲对母亲的爱。那种爱,朴实、熨帖、暖心。大衣是父亲十几年前进城办事时给母亲买回来的,当时我们都惊奇不已。父亲很少买衣服给我们,更别说买给母亲了。从小到大,我  相似文献   

7.
离家出走     
7岁时,有一天,我在学校和人打了一架,因为有个同学取笑我那“千疮(chuāng)百孔”的裤子。我把他给揍了一顿。我当时就清楚,在学校惹(rě)了麻烦,家里就会有更多的麻烦等着我。没错,回家后父亲就狠狠地训了我一顿,不许我吃晚饭,把我撵(niǎn)回我的房间里,要我好好反省。我心里觉得这太不公平了,便宣布我要离家出走!父亲从房间出去后一会又回来了,拿来一个手提箱。他说得让我带上足够的衣服,这很重要。出乎我的意料,别的小孩都成功地威胁说要离家出走。可是到我这里怎么就不灵呢?我决定不让步,径(jìng)自朝门走去。当我离开的时候,妈妈喊到…  相似文献   

8.
穿什么衣服去上学?如果上学时的我能够拥有一个衣橱,里面放满了各式各样的新衣服,我就不会有这样的疑问。可是,我是农村穷孩子,只有在过新年时,才有一件至多两件新衣服,平时所穿的都是寥寥几件破旧的衣服。所以,穿什么衣服去上学,就成了经常盘桓在我心里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9.
杨蕊 《今日南国》2008,(15):34-34
我以前很喜欢买衣服,逛起街来,老公对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我可以从早上9时逛到晚上9时,毫不疲倦。只要是看上的衣服就买,大包小包地往家里拿。  相似文献   

10.
恩情难忘     
我是一名五岁就失去父亲,母亲又另嫁,只能和年迈多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的苦孩子。自从贵刊开展“手拉手”活动以来,我陆续得到许多好心人的热情帮助,令我深受感动。比如建平县叶柏寿镇的董素玲老师,每次开学前后,还有平时都给我邮来钱、衣服、书  相似文献   

11.
正今年是父亲诞辰一百周年。父亲为抗日救亡,为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出生入死,他军旅一生,留下不平凡的足迹。在纪念他的日子,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少年的生活和父亲对我的爱,令人难以忘怀,心潮澎湃起伏!父亲在我出生之前,就投入抗日救亡工作。在我出生之后,是他和邱清华叔叔一起给我起了一个"周建华"的名字。当我刚会蹒跚开步时,父亲就奔赴皖南参加了新四军,皖南事变时被俘囚于上饶集中  相似文献   

12.
我还在读小学时,亲生父亲就在一场车祸中遇难。我痛心地以为,父亲走了,从此世界上不会再有一个男人像父亲一样爱我。而继父的出现,消除了我心底的隐忧。一个冷冷的冬日,母亲带着我走进继父的家。我至今还  相似文献   

13.
《新天地》2007,(1)
我的母亲孙新尚真正的故乡已经不复记忆了,她是跟着逃荒的流民流落到我的故乡——冀中平原沙河旁边的一个小村庄的。母亲嫁给年长她很多岁的父亲做续弦,但是母亲对父亲很尊重,从没嫌嫁了个老头,为了缩小两个人的年龄差距,母亲经常往脸上抹点灰,长年穿旧衣服。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年事已高,已不能  相似文献   

14.
余平 《新天地》2012,(1):40
父亲家在6楼,他中风后就很少出门了。我去看父亲时总会送他一些营养品,当然也会按父亲的叮嘱给他带几份杂志。父亲对我送的水果、豆奶、芝麻糊等吃的似乎不太"感冒",却对我送的杂志情有独钟,父亲称之为"精神食粮"。  相似文献   

15.
隋晓方  红树 《新天地》2012,(10):38-39
一1961年,我10个月时,父亲去世了。母亲爱极了父亲,父亲离世后,母亲就精神失常了。5岁时,母亲精神状态好转了,我才从幼儿园阿姨身边回到母亲身边,直到那时我才知道,我还有一个母亲,她叫郑启梅。母亲是个工作狂,那时,母亲在大连市妇联做宣传工作,没日没夜地下乡,很少管我和大我3岁  相似文献   

16.
坚韧的美丽     
徐新 《新天地》2012,(12):17+2
我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教师,平日工作繁忙,鲜少过问家事。母亲则是父亲的贤内助,事无巨细地负责家庭内务。我在家中排行老大,下有两个弟弟。因是长女,我从小便成为母亲和外婆的小助手。做饭洗衣,照顾弟弟,俨然成为一个"小妈妈"。我的母亲有一双灵巧的手。那时家里条件不好,没有钱买好衣服穿,母亲便给我们做衣服。从飘逸的夏季长裙,到整齐笔挺的女式西装,母亲精细的手工和出彩的  相似文献   

17.
左邻右舍     
赵吉贵 《社区》2005,(16):56-56
与丈夫离婚那年,是我有生以来最晦暗的一年。法院判决时,5岁的儿子判给了丈夫,理由很简单——我刚刚下岗,根本没有能力抚养他。一夜间,我什么也没有了。我不敢回娘家,因为我的事,已经几次惹怒了暴躁而倔强的父亲。父亲当初反对我和那人结婚,我偏偏结了;父亲后来反对我和那人离婚,我硬是离了;父亲反对我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我虽没争来,但得到前夫的允许,让孩子暂时归我抚养。最后一次见到父亲时,父亲用手指着我大骂:“你要是养这个小崽子,就别吃我家的饭!自己还不知道怎么活呢,还带个累赘!”我花150元租了临时的小铁皮房,开起干洗店。铁皮房四…  相似文献   

18.
解放前,我家住在湖南省桂阳县一个穷山沟里,祖祖辈辈受尽压迫剥削。尽管父母拼死拼活劳动,仍养不活一家大小。我头两个姐姐,生下来就挨饿受冻,在四、五岁时就被万恶的旧社会夺去了生命。大姐仅满十一岁,由于生活所迫,就“嫁”了出去。过后不几年,未成年的二姐也走了。虽然如此,家里仍是穷得叮当响,吃了上顿不知下顿在哪里。全家没有一件不是补钉加补钉的衣服。六口人只有一床破棉被,母亲常常抱着最小的孩子坐在火堆旁挨过寒夜。父母亲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又忍痛把不满八岁的三姐送给人家当童养媳。 一九四五年春,父亲在外当工时,由于长年累月挨饿受冻,又干的是重活,积劳成疾,病倒了。把父亲接到家里时,钱无半文,米无一粒。母亲到邻居借了点米熬了稀饭送到父亲  相似文献   

19.
送拐杖     
外出开会、旅游什么的,我总要给父亲买点礼物,诸如一件衣服,让父亲感受“儿子也是棉毛衫”的温馨;一罐好茶叶,让父亲从香(?)中品尝儿子的孝心。父亲总是被我的“糖衣炮弹”击中,每每脸上漾起幸福的微笑。 不久前,三弟有出差山区的机会,临行前向我请教礼物问题。琢磨了半晌,终于有了“给爸爸买根拐杖”的主意。太妙了!父亲74岁了,让老人借力助行,以防摔倒,而且每天都能感受儿子的一片孝心,“金点子!”三弟心悦诚服。  相似文献   

20.
买年画     
历经50年的沧桑岁月,有些事在记忆的长河中已渐渐逝去,唯有儿时买年画的一段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每年腊月我最快乐的事莫过于随父亲买年画。“小三三,快起,跟爹买画儿去。”蒙中听到爹的声音,我一下子坐起来,穿上衣服,抹了把脸,扒拉了两口饭,拽着爹温暖的大手就向街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