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对于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记载不够详细,关于他们的生活更是简单到只有只言片语。文献记载的匮乏让我们很难想象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是怎样的。随着考古技术的不断成熟,在中国北方发现了大量的反映古代游牧民族生活的墓葬壁画。这些壁画形象地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见于古墓葬的壁画多为贵族、官吏、有财力的富贵人家的饮食生活,而在宴饮的场合中多伴以歌舞,并以饮食器具作为表演道具烘托宴饮的氛围,反映了北方游牧民族通常集歌舞娱乐为一体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2.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游牧民族聚居的游牧区 ,草原畜牧业在新疆历史最为悠久 ,历经数千年 ,经久不衰 ,是畜牧业的主体形式。但随着牧区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传统草原畜牧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日益突出。经过 2 0多年的牧区经济体制改革 ,新疆近约 80 %的牧民实现定居、半定居。实践证明 ,游牧到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和必由之路。本文分析和探讨了游牧民族定居和草原畜牧业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以及草原畜牧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提出了加快和完善游牧民族定居 ,促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发达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提出了相应的劳动就业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解决我国目前面临的劳动就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针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和不平衡性这个突出特征,我们不可能实行大一统的劳动就业政策,而应以联系的多层面的劳动就业政策与之相适应。  相似文献   

4.
论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经济的脆弱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北方游牧民族经济脆弱性的历史表现 ,并从经济本身功能的角度探讨了其形成原因并兼论其影响 ,希望能为探讨北方游牧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及其与中原王朝的关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在附论部分 ,作者试图在上述基础上对中华民族经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原因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江泽民同志成为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后,在多种场合发表了许多有关中国历史包括新疆历史问题的讲话。认真学习这些讲话,对于我们继承革命传统,指导当前的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事业,加强新疆的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的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只有洞察历史才能洞察现实,才能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 历史虽然不可能重演,但在特定的条件下,社会历史现象却常常会以惊人相似的形式和面貌反复出现,借鉴历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人类漫…  相似文献   

6.
铜鼓是亚洲东南部青铜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之一。自奥地利学者黑格尔以后,对铜鼓的系统研究已进行了多年,但目前在不少问题,包括在铜鼓起源问题上,仍存有较大的争议和未解之处。云南早期铜鼓的起源与北方游牧文化之间可能存在历史的联系,理由是:由于古代气候的变迁,造成北方的草原游牧民族较大规模的南迁,游牧文化对于云南早期铜鼓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所谈的限於先秦史部分。编写先秦史最困难的地方,是古史分期的问题,到现在史学界还没有统一的意见。尚钺同志主编的中国历史纲要对古史分期问题,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在“编者的话”中,曾说明自己编写的态度,是: “关於古代史分期问题,由於我们知识范围的限制,找不出充分说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确实材料,尤其是缺乏表现分期问题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及其变化的确实材料,所以我们不能轻从一般的说法;又不敢作盖然性或臆测式的判断。因此,我们仅只提供出史学界一般认为合於客观实际的材料,作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的产生和发  相似文献   

8.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新疆游牧民族产生的背景以及定居后在社会转型期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变迁进行调查研究,并对演进过程中的特征进行了细致分析。结果发现:(1)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在演进中得到保留;(2)现代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多元一体化发展;(3)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建构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具有促进作用;(4)转型期现代生活方式对游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阴山岩画是我国古代游牧人文明历程的画卷,它以形象的图画形式记录了阴山地区历史时期游牧人牧业文明的历史作用。富于流动性的游牧民族善于传播文明,为古代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而对于这些沉睡了数千年岩画的研究,其可行的方法之就是民族考古学方法。  相似文献   

10.
四、列宁与斯大林怎样发展了马克思的哲学同时也发展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上的最大贡献就在他应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去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动法则,但马克思所发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动法则,实质上乃是垄断階段以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的运动法则。资本主义社会自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进入了帝园主义階段后,就出现了许多新的历史特点,也就是说产生了一些新的经济的运动法则。对于这些新的经济的运动法则,如果我们工人階级的先锋队不能加以认识的话,那么,当然,我们就一定不可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起来领导无产階级的革命运动的。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根据了新的历史特点,首先发现了带国主义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法则,並根据了这个法则,正確而成功地领导了无产階级革命运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是以列宁为导师和领袖的俄国共产党。自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资本主义世界就从此走上了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时代,资本主义世界已不能不依照了它内部的必然发展法则而日益走上死亡的道路,在另一方面,则由於社会主义社会的产生,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内部也就产生了社会主义社会的运动发展法则。斯大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並发展了它,表述了现代资本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和社会主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公元4至6世纪发生在中国和西欧的民族大迁徙的特点、过程及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公元4至6世纪西欧和中国的游牧民族迁徙,是当时世界性民族大迁徙的组成部分;它加强了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联系;改变了农耕民族的社会衰落状况;对中国和西欧的民族融合产生了不同的影响;由于中国和西欧不同的经济与社会条件,使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融合后出现了不同的生产结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的是"社会转型"和"转型危机"问题。本文涉及的不是概念问题,而是由概念所反映和折射出的现实问题。本文认为,不存在一种由"政治社会结构密度"和"社会资本增值"所规定的"社会转型"和"转型危机",这种规定既不可能是客观可量化的、文化中性的,也不可能是事前可独立确定和历史直线必然的。现实里往往不是"制度变革需要与社会结构基础相适应",而是"社会结构基础需要与制度不变革相适应"。本文强调:改革可能导致革命,但改革也可能导致"统治能力"的上升和"革命愿望"的落空。"革命愿望"不可能单独决定历史的进程,"统治能力"的制度性流失以及"统治成本"的突然暴涨才是社会危机与革命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历史纲要”,是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历史教研室发挥集体力量的一个精悍创作;因此,它的出版,是值得欢迎的。就我个人读这部书时所体验到的,觉得有如下几项优点:第一,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历史社会发展过程的关键与规律;第二,着重地提出了阶级斗争的实际与意义,而从中又处处显示着祖国的可爱;第三,适当地利用到“综合年代”学,而从中又往往显示着祖国在世界范围的应有地位:因此,它的编著,是值得学习的。也正由於此,我对“中国历史纲要”一书(关於秦汉部分,约略自原书第一章第五节起至第二章第四节止)认为有可以商酌的地方,将不是大处而是小处了;严格点说,这些小处也多是属於校勘性或技术性的问题。从编者对古代史所提供“合於客观实际的材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不乏有正面的阐述,但更多是通过社会批判理论加以阐发的。离开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社会历史理论。在当代西方学界,大多数社会理论也都是批判理论,但这些批判与马克思的批判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的批判不是简单的文化批判、现象批判,而是一种根基性的批判,因而有其重要的历史深蕴。马克思的社会批判之所以能够执行社会历史理论的阐释功能,原因就在于这种批判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统一、批判与建构的统一、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游牧"的概念与文明史的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三义 《学术研究》2001,19(10):109-113
"游牧"一词在古代史中为何总与"野蛮、落后"相联,被当作农耕文明的对立面?原因是我们用农耕文明的标准(如文字记载、城市出现、国家产生等)来衡量游牧民族,夸大了文明时代早期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的差距,把游牧民族划在文明史之外.事实上,二者之间哪个先进,哪个落后,尚需具体分析.只有弄清"游牧部落的形成过程","游牧民族生产发展的水平","进入文明之前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才能得出恰当的结论.已有的关于游牧民族的评判失之粗疏和武断.  相似文献   

16.
波普尔认为,以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为代表的历史决定论把“是”与“应当”混在一起,是事实与价值一元论,在理论方法上是错误的。波普尔本人主张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认为无论历史还是外在自然都不能替我们决定什么、选择什么,道德决定不可能从社会事实或对这些事实的描述中推导出来,而是源于我们的自由选择。对“休谟问题”中的“事实”与“应当”,马克思持一元论和二元论的辩证观点,由此坚持了历史决定论中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从西周到秦汉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是问题最多的。中国历史分期问题之不能解决,主要的?结就在於对这时期社会性质的认识存在着分歧。中国历史学者对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郭沫若先生认为春秋以前是奴隶社会,战国时期才进入封建社会;范文澜、翦伯赞先生等认为从西周以来中国就进入封建社会了;侯外?先生认为西周春秋战国都是奴隶社会,秦以后才进入  相似文献   

18.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匈奴、鲜卑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后"收继婚"观念和制度变迁,讨论北方游牧民族法律变迁,揭示该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法律观念和法律制度变迁背后的社会经济原因。  相似文献   

19.
阿吾勒是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也是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最基本的和最低层的社会组织,是哈萨克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和载体.但是,这种传统的社会组织到了20世纪50年代后基本上解体了."阿吾勒"这个术语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从表示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的传统社会组织变成表示以地缘关系为主的乡村、故乡的概念.它的概念的演变或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哈萨克族游牧社会和文化的变迁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近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中 ,对于历史决定论的探讨 ,即社会历史合规律性的界定 ,已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争论的“热点”之一。依笔者之见 ,切入问题的关键在于论题的分解 :(1 )社会历史的合规律性是否可能 ?(2 )社会历史的合规律性如何可能 ?本文即循此逻辑 ,试图深化对社会规律的研究。一  研究历史的合规律性是否可能 ?如果我们不以自己的思想改铸古人的思想 ,那么 ,就要具体审查这一思想的发展史。一般说来 ,凡是满足欧洲人精神生活 ,使精神生活有价值、有光辉的东西 ,都是从古希腊直接或间接传下来的。历史也同样如此。因此我们把耶稣诞生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