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对于歇后语的研究目前多集中在语言本体方面,从语义学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以人物歇后语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论著更是少见。本文就从语义学角度入手,来解析人物歇后语的语义构成。并根据人物歇后语的复杂来源,发掘出人物歇后语歇面部分的认知域里面负载着的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文化内涵。从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形象、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性格、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品质、人物歇后语的歇底部分凸显着人物发生过的事件这四方面入手,去解析人物歇后语的语义构成。  相似文献   

2.
针对网络歇后语,论述了其定义、产生、类型、特征与走向,得出以下结论:(1)网络歇后语的类型可从“谜面”、“谜底”等角度来划分,除了喻意歇后语、谐音歇后语以外,还有更能体现网络歇后语特点的类型;(2)网络歇后语具有互动性、语境性、娱乐性、时效性等特征;(3)“绿豆涨价——豆(逗)你玩”等网络歇后语较之“豆你玩”等所谓新词语更能让人接受;(4)网络歇后语的生成路径为网络资讯+传统歇后语(“谜面”+“谜底”)一网络资讯(浓缩为“谜面”)+传统歇后语的“谜底”;(5)应注意规避网络歇后语创作的粗俗化倾向,使之走上规范化轨道。  相似文献   

3.
常州方言歇后语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流传在常州地区的方言歇后语进行比对梳理归纳,对常州地区的方言歇后语的流传现状作了初步的分析探讨,以期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和保护常州的地方语言文化.  相似文献   

4.
歇后语分为两类,一类为俗语性表述,一类为用典.传统歇后语的理解一般是从修辞学的角度加以研究,徐盛桓提出的"基于心理模型语用推理"理论模型为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认知语言学的新视角,从而可以探讨影响人们理解歇后语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从微观角度对歇后语的语面和语底之间的语义关系进行考察 ,探讨二者之间语义关联方式的多样性 :从总体上可以分为词义关联和句义关联二类 ,其中又包含多个细节情形。试图通过揭示歇后语的微观语义关系 ,找寻歇后语语义生成的普遍原理 ,并通过这个原理从侧面解释歇后语趣味性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汉语歇后语的框架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将汉语歇后语置于框架理论之下对其生成与识解进行阐释,认为汉语歇后语的前段为其后段的生成及识解提供了框架背景。  相似文献   

7.
谈谈歇后语     
一、什么叫歇后语?歇后语是民间俗语之一,它同成语、谚语一样,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之中,是比较精采的语言材料.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比方,象谜面一样;后一部分是对于这个比方进行解释,象谜底一样,这是说话者所要表达的正意所在.使用歇后语时,往往只说前一部分,省去后一部分,让听者或读者自己去体会.例如:“挂羊头卖狗肉”,和“癞蛤蟆想吃天鹅肉”,都是歇后语,只说了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表里不一”、“痴心妄想”都省去不说,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去联想.正因为它歇脚、隐藏了后半截,所以就把它称为“歇后语”.在修辞格中有人把它列入“藏词”一类.  相似文献   

8.
川方言歇后语的隐喻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人特有的语言表达形式,歇后语具有独特的语言结构形式和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而其中各方言区的歇后语尤为引人注目。长期以来,对方言歇后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修辞层面,而文中拟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对川方言歇后语进行解读并着重指出其认知功能和语言学功能。  相似文献   

9.
歇后语是一种熟语,从性质上说,它是从隐语演化而来。在汉语里,歇后语由于它形象,诙谐和活泼,表现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色彩,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广为传用。歇后语的形象性是建立在巧妙的修辞手法和严谨的句法结构基础之上的,所以,研究歇后语离不开修辞和语法分析。一、歇后语的修辞歇后语有两类,一类是“截后语’域“缩脚语”,一类是“俏皮话”。所谓“截后语”是歇后语的早期形态,保留着隐语的痕迹。这类歇后语是利用成语的构造,只说出一个成语前面的部分,隐去后面要说的部分,例如,《尚书》里有“惟孝友干兄弟”的活,陶源…  相似文献   

10.
目前有关歇后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语言本体方面,从文化角度所进行的研究尚不多见。尤其是以与人物有关的歇后语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文化内涵的论文论著更是比较少见。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角度,通过对从4部歇后语词典以及语料库和他人论文中所搜集到的1035条与人物有关的歇后语的系统分析考察,探讨了人物歇后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本文在对有关人物歇后语进行界定与内容分类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一、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认同;二、对信仰的追求;三、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四、对女性的冷漠。  相似文献   

11.
试论歇后语的认知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运用Fauconnier&Turner的合成空间理论,对歇后语的认知机制进行了分析。歇后语的两个输入空间分别是抽象的认知框架(输入空间1)与特定情景(输入空间2)。两个输入空间是图式映射关系。认知框架中有各种不同的角色,它们与输入空间2中的成分相对应并在合成空间整合为虚拟的场景。同时提出歇后语是认知语言学的三种认知观在语言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歇后语的语义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语面结构和语底结构两方面介绍了歇后语的结构,并从语义功能的角度,在概念、表达、指示、酬应、美学五个方面对歇后语的应用进行了描述,认为概念功能是用经验或逻辑来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表达功能是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指示功能是把语言和某些语境构成要素联系起来的功能,酬应功能是一种交际功能,而美学功能更多地是为了取得某种修辞效果,使语言的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相似文献   

13.
概念整合理论对汉语歇后语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的层面对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进行分析,旨在说明概念的合成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从而也为汉语歇后语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的角度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多元系统论是文学及其相关翻译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其实质是一种文化理论,它可用来指导在翻译中所遇到的任何一种文化现象研究。本文从多元系统论角度来探讨歇后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5.
歇后语作为汉语熟语中大量存在的一种独特语言形式,长期以来引起了国内不少学者对它的兴趣。歇后语的研究是多角度和多层次的,对歇后语的界定、分类和主要特征作了说明,论述了前人对汉语歇后语的认知研究,探讨了歇后语理解中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为熟语表征和理解的认知研究之四。认为,复杂的认知机制和心理策略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作用可以作为ERP实验设计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歇后语是汉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词汇现象。民族性是歇后语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表现在语言材料的选择使用上,就是运用大量具有民族特点的语言材料来构成歇后语。其中,有不少歇后  相似文献   

17.
目前歇后语词典的立目存在标准不清、体例混乱等问题。我们在对近年来出版的11部歇后语词典考查的基础上,提出歇后语立目应该遵循科学性、规范性和描写性原则,并结合立目实践,对词目的分合问题进行了探讨,对相关联的歇后语形式,从合时主张应该严格区分主条和副条,从分时主张只要结构和语义有较大差异就要单独立目。  相似文献   

18.
歇后语是我国传统的语言文化之一。它的传统研究多从其起源、分类、修辞及翻译出发。用图形-背景理论对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进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歇后语的前面部分是突显的、容易被感知的背景,是后面部分的认知参照点,而后面部分是图形。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可通过背景来激活图形,从而实现对歇后语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19.
京根儿 《北京纪事》2013,(12):101-103
“外甥打灯——照旧(劳)”“狗挑门帘儿一嘴巧”……歇后语在北京由来已久,并深受北京人的喜爱,挺至曾出现过以北京歇后语为题的相声段子。一前一后,音调押韵,意思照应,义夹杂着北京人生活中特有的幽默,言语中不时露出一两句歇后语,既形象又体现了说话人的机智,短短的歇后语承载了太多北京人的气质。  相似文献   

20.
“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下汉语歇后语认知机理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虽有研究者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分析,但对这种语言形式的认知过程阐述得还不够清晰。故以“自主-依存分析框架”为基础,对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机理进行再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