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小量是小称功能的语义基础。名词性小称的表小功能有从表客观小量发展至表主观小量的弱化过程。更新产生新的小称形式以弥补弱化带来的语法化损耗。武陵方言名词性小称弱化更新时间序列反映的弱化更新过程与普通话及部分方言的小称弱化更新过程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的角度看,语言世界的量范畴有主观量和客观量之分,主观量指的是用一定的语法手段表达说话人对数量的一种主观评价,又分为"主观大量"和"主观小量"。汉语方言的小称是用各种语法手段表示事物小、数量少、时量短或动量小。因此,与"主观小量"有着密切的关系。鄂东方言的小称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儿"尾是表示小称的重要标记,不仅用在名词的后边表示小称,还可以用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或短语的后边表示小称。重叠形式也是表示小称的重要手段:名词重叠后表示物体的三维空间量减小,具有小称的功能;动词"VV式儿"重叠形式表示"轻量",也具有小称的功能。量词重叠具有量的离散性特征,离散性是将事物分割成一个个分散的形式,自然与小称有关;形容词重叠表示程度的减弱,也具有小称的功能。鄂东方言的小称与主观小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们对量的主观评价和认识。  相似文献   

3.
安阳方言的将行体助词"也"可附于谓词性成分和体词性成分之后,表达事态的即将出现,其重叠形式有比较特殊的用法,其本质是事态语气词。纵向联系汉语史,探讨其来源可能是古代的语气助词"也";横向联系方言事实,分析周边方言使用"也"及"呀"的情况,得出语气词的消亡在方言中的表现似乎并不平衡的结论。"也"除了承担语气词的功能,还滋生出表体貌的用法,反而功能更加强化,因此保留至现代方言中而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4.
长阳方言属于西南官话。学者过去一般认为湖北地区西南官话中重叠构造的AA式名词较少。其实长阳方言中通过语素重叠可以构成名词、形容词、副词。其中重叠构造名词可以来自名词性成分重叠、谓词性成分重叠和量词重叠。重叠构造名词可以表示小称,但作为成年人的语言,其表小称和呢称比云贵川方言少很多,它更主要的功能是表示类化。另外长阳方言表示小称的格式,有相应的贬义表达格式。  相似文献   

5.
一 1.1 傣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有德宏和西双版纳两个方言。芒市话是德宏方言的标准音点。就语言特点来看,傣语芒市话与壮语、泰语等台语支的语言关系最近,与侗语、水语等侗水语支的语  相似文献   

6.
“濒危土话”与“抢救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湘南土话"的现状出发,我们发现:"濒危土话"既有作为"濒危方言"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种类多、混合程度大、方言属性未定、方言演变现象丰富、消亡时间相对快等一些特殊性。对"濒危土话"的"抢救性"研究在"濒危方言"的研究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研究队伍有待加强、研究手段和方法有待出新等问题。我们有必要重视并加以落实"濒危土话"的"抢救性"研究。  相似文献   

7.
淮北方言中保留着大量的古语词,这些语词保存并反映了淮北丰富悠久的历史文化。对淮北方言研究与辞书研究来说,探究古语词的来源及发展应是重要内容和必要步骤。本文即对"佮"、"枵"、"捽"、"质"、"膏"、"搦"这几个淮北方言中常用的古语词进行考释,以为深入研究的资料及例证。  相似文献   

8.
河南南阳方言中存在着丰富的以"圪"字为语缀组成的词,文章按名词、动词、形容词三大类进行分类,分别列出其形式,诠释其作用,并与获嘉方言进行对比分析,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南阳方言中以"圪"字为语缀组成的词。  相似文献   

9.
黎语是汉藏语系壮侗语族的一个独立语支,同壮傣语支和侗水语支都有较大的差别。黎语内部也存在着侾、杞、本地、美孚和加茂五个方言。其中,加茂方言与其他方言的差异较大。由于方言的差别,各地使用的数词也略有不同。现将各方言区的数词,按其在语言中的分工和实际用途,分为基数词、序数词和概数词三种类型,作初步的对比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亳州方言中的"得"字语义丰富,用法灵活。从其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两个维度分析了"得"字单独使用与组合成词的方言语法特色,对亳州方言中"得"的意义和用法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单独成词时可充当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组合成词时和名词、动词组成合成词,"得"便成为半虚语素。  相似文献   

11.
盐城方言助词"着"与普通话助词"着"的用法大体一致,但也有差别。"着"在盐城方言中有两类用法,一类是动态助词;一类是语气助词。盐城方言中动态助词"着"的语法意义也有"持续义""存续义""伴随义"三种,与普通话助词"着"的不同之处在于存现句中"着"的意义的细微之处、语音节律要求以及"着""了"的并列使用。盐城方言中语气助词"着"表示祈使语气、先时语气,此外还有一种反问语气用法。  相似文献   

12.
西昌方言中的“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倒"是西昌方言中非常常见的一个词。在西昌方言中,"倒"既可以作动词,也可以作动态助词、介词、副词和构词后缀。本文通过分析"倒"字的词性,重点介绍"倒"字在西昌方言中的语用特征。  相似文献   

13.
"高头"作为方位词,不仅用于吴语中,也存在于广大南方方言和部分北方方言中。主要有表示定向方位和泛向方位两种用法。其出现时间大概在唐宋时期,并在近代的文学作品中非常常见。从它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频率来看,"高头"在历史上是一个带有浓厚方言色彩的方位词。  相似文献   

14.
陇南地处陕甘川毗连区,因其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以陇南民歌方言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量大且差异性特征明显.陇南民歌与方言有着天然而深刻的熔融关系、依存关系、互证关系.陇南民歌方言的表达特色表现在:具有特殊地域的乡土情感和生活气息,声调关联基础曲调具有独特表现力,大胆表意显示了泼辣直白、妙趣横生的审美旨趣.陇南民歌方言显现出重在创设情境、丰富感情色彩、塑造民歌形象、协和韵律速度的艺术功效.方言是陇南民歌的"底座",在根本上体现着歌诗的魅力;民歌是陇南方言流传、辐射的翅膀.正是二者的互动互证,从根本上丰富了人文陇南的重要内涵.在历史演进中,陇南民歌方言也深刻地影响着周边民歌方言的传承与延续.在非遗开发保护视野下,对其表达特色与艺术功效的研究才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广灵秧歌,又有"优歌"、"秧干"等异称,但文献中并不见其作为"秧歌"的记载。笔者在详尽辨析之后认为,"优歌"非"秧歌,""优歌"很可能是一个泛称;"秧干"是"秧歌"一词的读音在广灵方言中发生音变所致。此外,舞台题壁中的"洋歌"、"洋干"、"洋哥"等称呼,除方言原因外,亦与书写者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书写随意,不求文字的准确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安岳方言存在大量的"X到"类词语。从词性看,"X到"类词语可作副词与动词;从句法成分看,"X到"类词语可在句中充当谓语和状语;从使用频率看,"X到"类词语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X+到"类词语在安岳方言中的语义丰富,口语色彩浓厚,使用广泛。本文从句法、语义和语用价值等角度来分析安岳方言中的"X+到"类词语现象。  相似文献   

17.
新洲方言中许多词语听起来很"土",像[ts‘o^11][diau^11][kε^33][ko^212][xo^11][lin^35][miε^11]等。然而研究发现,这些很"土"的词语实际上很古雅,它们不但能在《说文》中找到其对应的本字,并且在其他很多古代文献中也能看到。  相似文献   

18.
据邢向东先生研究,很多汉语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由句末表祈使语气的"着"演化而来的。不过据我们观察,也有些方言的先行义标记词是来自于句中副词的语法化,比如固始话的先行义助词□[.ts‘ai]就是"V1P再V2P"中副词"再"的语法化结果,语法化的途径是通过V2P的省略,使"再"位于句末,从而引起其发生语法化。部分客家话与山东金乡话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普通话和一些方言中存在一类表达条件假设意义的"再"字构式,如由连词"再"引导的条件假设小句以及"再不"、"再说"等习语性话语标记。这类"再"字构式获得条件假设意义的原因,与其所描述的事件的有界性和关联性密切相关。这类"再"字构式获得条件假设意义之后,又历经漂白的机制,可以概括为"动词短语→情态标记→话题标记"的...  相似文献   

20.
(一) 仫佬族,人口90426人(1982年7月1日统计),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四把以及黄金、龙岸、天河、小长安等地,少数散居于柳城、融水、融安、宜山、环江、河池、忻城、都安等县及贵州省荔波、贵定、都匀等地。仫佬族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语汉文。日常用语为仫佬浯,但所唱山歌却为汉语方言土拐话、百姓话。民歌以七言四句体(及其变体三字头)为主,还有二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