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三个问题: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前人从“实事”中“求”出的“是”。不能把实事求是与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立起来。实事求是不是一切由自己从头“求”起。离开具体分析照搬“本本”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二、现实中有不同的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二者脱离,发生矛盾也有不同情形,既有理论脱离实践,也有实践脱离科学理论指导。将实践检验理论和理论指导实践当作理论与实践之间双重关系的矛盾运动过程去把握,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三、“务实”和“务虚”不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而是两种不同内容的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务实和务虚两者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2.
实事求是含有认识应以客观实事作为出发点和认识宣传符合客观实事两种相关而又不同的含义。作到从实际出发并不困难,但要使认识完全符合客观实事很不容易。本文认为,妨碍实事求是有传统偏见、书本教条和长官意志,要实事求是就必须破除这三种束缚,解放思想,而关键在于破除长官意志,但这又取决于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怎样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实事求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如有作者把“实事”说成是经过“主体价值”选择而确定下来的,又有人把“求”看作是联络“实事”和“是”的桥梁;人不仅可以在客观规律上打上“主体价值的烙印”,而且可以“支配和主宰”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这些观点,都是从片面地强调“主体价值”和“只谈从实际出发又还原于实际的客观主义原则”这个角度提出来的,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的客观实在性和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实事求是,必须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把握它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内容,并把它同客观实际具体历史地结合起来加以考察。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实事求是"并列,这里的"实际"、"实事"要理解为"事实",并且事实具有直接性和可靠性,由此"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事实是"实事求是"的出发点。事实包括客体事实和价值事实,价值事实在"实事求是"中更为重要。从价值事实中求"是",这个"是"就集中体现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事求是"的最终标准。人民利益标准是"三个有利于"标准中的最高标准。由此人民利益标准就成为"实事求是"的最高标准中的核心。人民利益标准既是"实事求是"的最高标准,又是"党的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因而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标准的核心。只有坚持人民利益标准,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实事求是是我们认识事物、把握规律、开展工作的根本指南,但在实践中出现了"重实事轻求是、重现象轻本质、重偶然轻必然"等背离实事求是的倾向,需要从"坚持实事与求是的统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统一"三个方面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实事求是,从"弘扬实事求是的精神、提高实事求是的能力、形成实事求是的环境"三个方面去努力实践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6.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当前社会新的生产力状况和主要矛盾出发,对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在理解、应用和衡量标准上都有所创新.邓小平从我国的生产力实际出发,创立了初级阶段理论;把实事求是提到党的思想路线的高度来认识,而且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关系;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实事求是思想.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难"在"实事"的无限性、发展的过程性,"难"在"求是"主体的认知水平、价值取向的差异性,"难"在"是"(客观规律)的隐藏性、层次性,"难"在"求是"中介的制约性与正确运用。在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发生重大而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这一长期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应多管齐下、多策并举,找准领导干部践行实事求是"难"的破解良法。  相似文献   

8.
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有两个基本的方面 :一个是从实践到认识的发展过程 ,即“求是”的过程 ;另一个是从认识到实践的发展过程 ,即“求实”的过程。从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看“实事求是”主要描述的是其中第一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从实践到认识的“求是”过程 ,笔者提出的“事是求实”① ,作为与实事求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主要描述的是其中第二方面的基本内容 ,即从认识到实践的“求实”过程。笔者认为 :“事是” ,即“实事”中的“是” ,就是已求出的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实”就是客观事物的具体实际 ,即实践性 ,“求”就是我们去发展 ;事是求实 ,…  相似文献   

9.
就"与时俱进"的涵义而讲,它至少包含理论要与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变中求进,进中求升两大方面;而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论断的提出有着特定的世情、国情和党情;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必须做到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确立的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是他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贡献。邓小平坚持和发扬实事求是的原则。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入理解实事求是和调查研究的社会主义,进一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是全党同志光荣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出发,对实事求是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认识事物的四个环节,阐述如何把握和运用实事求是,从而从根本上认识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精辟地概括为“实事求是”。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简明扼要地提出了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出发,去认识和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思想路线。正是因为我们党有了这样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才使得中国革命  相似文献   

13.
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要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这一原则,就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中国的国情,准确把握客体的心理活动规律,正确处理主旋律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物质利益原则与思想教育的关系。一、从社会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否定理论界把“实事求是”当作客观范畴来使用 ,切断它与“人”之间的联系。主张从主体客体、主观客观角度 ,在“实事”、“求”、“是”三个层面 ,论证“实事求是”的两重属性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是毛泽东在对中国传统知行观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在理论上为传统的"知"与"行"概念赋予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色彩,将其深化为"认识"与"实践",并阐明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且对实事求是进行了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实践观是实事求是的首要和基本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体现唯物主义原则;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唯物辩证法原则;在实践中发现、检验和发展真理,体现认识论原则;把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是实事求是的目的,体现唯物史观的原则。所以,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唯物史观有机统一的总体性命题。  相似文献   

17.
<正>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所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实事求是象一条红线贯串在它的字里行间,它是《决议》的基轴和灵魂。《决议》指出: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思想原则、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实事求是在认识论方面,就是要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精神是物质的能动的反映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强调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客观事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实事求是的丰富哲学内涵;第二部分论述了任何“实事”都是“多样性的统一”整体,人们在“求是”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全面性的要求,第三部分论述了“实事”具有历史性,人们要“求”得“实事”中的“是”必然是一个过程,第四部分论述了任何“实事”都是有条件的,“求是”同样也是有条件的,并具体阐述了人们要能“求”得“实事”中的“是”必须具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所谓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中国最大的实际,最大的国情,就是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国情,国之实情,国民谁不知晓自己生存的家园!然而,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清醒地认识国情,却为此付出了三十年的昂贵代价。过去围绕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我们党曾经做过许多有益的探索,但从总体上来讲,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一直处于不清醒的状况。1958年的大跃进,曾经提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的事情了。在后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又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两个阶级、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过渡时期”,把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国情、民情、党情、世情出发,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就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公平原则以及统筹兼顾原则,通过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等路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