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由电子媒介推动的传媒文化,有力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感受方式和理解方式,也给文学艺术带来空前的经验危机。文学经验的本质是人的经验,它诞生于虚构和感性之间的碰撞、融合,以及人的感性生存和言语行为之间的"裂隙"。但在传媒文化语境下,生活现象被过度解释"透穿",内蕴丰富的"故事"蜕变为"事故",经验被抽象化;语言的工具化以及媒介话语的全息性、叙事性和无序性,消弭着滋生经验的边界。更严重的是,在"伪经验"盛产的传媒时代,"现实"正被过量的符号、信息围困和悬置,可供提取的文学经验已然被抽离。从经验美学视角反思文学的危机,是推动文学艺术走出困境的一条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2.
文化研究兴起于 2 0世纪 60年代 ,科学哲学和后现代哲学既是其哲学基础 ,又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文化研究向其他领域渗透。场论、惯性系、宇宙膨胀 ,权力、大众化、文化工业 ,这些都是文化研究的哲学基础。文学研究的文化转向是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的表现 ,文化批评是其具体实践方式 ,文化主义思潮和天人合一思想也在进一步改变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文学研究不可能被文化研究所取代 ,但是必然在文化研究的刺激下表现出新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受到战争的强烈影响,1937年至1945年的抗日战争将整个中国分割为“沦陷区”、“国统区”和“根据地”三个区域,打破了1920年代的北京和1930年代的上海那样的单一文学中心格局,形成多中心的文学体制.不同区域内主导性政治力量所实施的文化政策的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沦陷区、国统区、根据地文学期刊呈现不同面貌.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中日双方和国共两党的力量对比不断发生变化,其领导及影响下的文学力量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4.
李庆勇 《理论界》2012,(4):169-172
在经济体制和文化系统转型的20世纪90年代,文学期刊的生存与发展也不可抗拒地发生着同频共振。作为沟通作家作品与大众阅读的媒介,文学期刊使作家与读者、文本与读者等交流环节得以现实化,是文学对话的重要载体和文学史建构的重要资源。20世纪以来,文学期刊一直真实、准确而又及时地记录着文学现场的温度、文学生产的成败兴衰以及文学命运的浮沉变幻。而通过文学期刊使自己的文学文本进入社会生活的公共领域,也是作家作品的一种基础性选择。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的推进使文学生产体制发生了深刻转型,网络等电子媒体的时空扩张亦无情冲击着纸质媒体的生产能力以及传播效力。文学期刊探求着困境中的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后小小说女作家群概观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后,崛起的小小说领域里一批女作家通过创作实绩呈现着独立姿态,充实和提高了小小说这一发展迅速的文体,并极大丰富了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某些本质精神,“她们”的群体意识和文化价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文坛的异军突起被人们誉为"横空出世",这"横空出世"与好莱坞电影有密切关系.至1930年代,观看好莱坞电影已成为上海市民难以或缺的文化生活方式.张爱玲的出现及时填补了抗战爆发后好莱坞电影退出上海后市民文化的空白;抗战胜利后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也使张氏失却原有的辉煌.张氏的创作之所以能替代好莱坞电影缺席后的位置,是因为其文本与好莱坞电影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也是张氏创作不同于五四文学的现代性表现.  相似文献   

7.
转型的艰难与心灵的归化:"十七年文学"的政治认同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十七年文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这首先缘于它独特的现实和文化环境.一方面,这是一个新生共和国的诞生和成长期,经历了长期战乱和异族侵略的中国人终于迎来了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正如有学者所说,这"显然是一个富有激情和期待的年代,那时,人们集体作着关于人类幸福最大胆的梦想,而生活中最平凡的时刻也被光荣地赋予了诗意".  相似文献   

8.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昧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9.
路云亭 《晋阳学刊》2007,(3):113-116
山陕文学在20世纪80、90年代各领风骚10余年,已构成一种当代文学和文化的现象.山陕文学的崛起是先秦文化和汉唐文明在当代的复兴形态,也是对古代地域性优势文化的另类纪念方式.山陕文学都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两地作家均表示过对亚细亚农耕文明具有发言权,对生命力的强烈关注,构成了两地文学的一致惯性.深厚的黄土文化与黄河文化情结是两地文学的另类特点.两省地域文学和文化也有不同之处.山西文化包括了雁北忻州地区的佛教文化区、晋中地区的晋商文化区以及晋南地区的黄河文化区.陕西文化也分为陕北文化的黄土文化区、关中一带的巫道文化区、陕南的川蜀与长江文化的交汇区.陕西文学的宗教归依是神道与巫觋文化,山西文学的宗教支点在于儒家与法家思想.山陕地域的文学和文化共同继承和发扬了中原地区的文化和文学传统,延续了黄河文明的强大文化自信力,同时,两者共同勾勒出了一种混沌蛮荒的北方意志,为北方腹地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文化性探索和精神层面的揭示.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我们正在迈入一个电子媒介时代.电子技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生存状态的认知.影视、网络等电子媒介迅速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图像化的虚拟世界中,我们的审美的对象开始发生着由实物到拟像的蜕变,我们对于美的研究也由过去的纯美学走向了审美日常化的范畴.新的审美模式的出现也必将引发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理念,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发生着裂变,旧的模式被打破,新的样式正在形成.因此,对于电子媒介的探究、审美范式的转变以及文学发展新态势,将是今后文学研究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11.
对于津味文学,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和声音.人们可以从文学、艺术及美学的角度提出种种问题和想法,辩解或批评这一现象及概念的正当性.如果我们把津味文学放置在城市,从文化的角度观察文学与城市的双向互动过程,就会发现作为文化符号的津味文学,或许是想象城市的基本方式,也是我们解读和进入城市的主要通道.  相似文献   

12.
背景与空间:9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国已历史地进入“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文化是资本全球化时代最流行的大众文化 ,这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 ,并将诗性从日常生活中清扫出门 ,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经验以及理解日常生活的观念方式。在此文化语境下 ,文学自身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以致文学的功能和风尚也必将发生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变革中,文学期刊与文学始终同负一轭.地市级文学期刊,因其自身的特点,在当下走向市场和死守阵地的抉择中,更处在两难的境地.大多数地市级文学期刊是扶持和培养本地文学人才、活跃一方民众的文化素养、提升一方民众人文精神的一种不可忽视的载体.应该说,一个地区的文学期刊在其经济发展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尤其是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来,有识之士对地市级文学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应该给予极大的重视.对于地市级文学期刊来说,即使是作为文学苗圃的意义存在,也要以质量和品位引领作者和读者,其出路不是华山一条路,但无论哪一条路,都应该是与百姓话语更贴近,应该具有乡土气息,应该有自己鲜明的个性.  相似文献   

14.
当代文艺学的"文化的转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世纪之交的文学发生了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这种变化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在转向中 ,人们最大的疑惑是文学本体的消解 ,文学审美性的消失 ,这种疑虑是不必要的。当代文学的“文化的转向”既是历史的总体发展的大势所致 ,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因此 ,建设并进入合理的对话交往语境 ,关注和寻找“间”性 ,重建文学 -文化的公共场域 ,就成为逻辑的必然。  相似文献   

15.
《俄狄浦斯王》一经问世,便显现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俄狄浦斯之谜"也成为文化史家和文学批评家的话题之一.本文认为,在包括俄狄浦斯故事在内的整个古代希腊文学中,"父子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弑父"行为乃是一个被不断重复的文学母题,文学中的父子之争实际上隐喻着现实中父权与反父权、专制和反专制的斗争,而随着父权文化的确立,古代希腊人对父权制持有明显的矛盾态度.后代西方文学不仅在相当程度上遵循了这一文学母题并形成一种普遍化的主题模式,而且对该母题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生发和运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以来,西方思潮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开展,纷纷涌入中国,给整个中国文化界犹如注入了一支兴奋剂。作为言说西方思潮、阐释西方经典的绝佳范式——文学,此时也随之迅猛发展起来。直到今天,文学的发展依然呈现出蓬勃势头。文学为何能得以繁荣?其生命之源在何处?其流传机制又是什么?如果按照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所提出的文学活动四要素说,我们可能只注意到文学的繁盛是由于创作主体(作家)与接受主体(读者)之间简单的、封闭的文学联系这一显性层面。但如果追究到其隐性层面,我们便不难发现在作家创作与读者阅读之间存在一个重要桥梁——文学传媒,作家的成果(作品)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抵达读者的阅读视野,而这媒介中之一就是文学期刊。  相似文献   

17.
刘春阳 《兰州学刊》2011,(7):105-109
随着数字传媒时代的到来,文学批评生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数字传媒作为人的延伸,它正从不同方面建构着我们的文化,使文学的写作、阅读、批评及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其次,数字传媒改变了以往的经济结构,全球性的消费市场也因而得以构建和扩展,商业运作成了包括文化在内的一切领域的发展模式。批评生态的变化必然引起文学存在方式的改变,“类型文学”的兴起在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改变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陪都重庆出现了众多文学期刊,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期刊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不仅表明了陪都重庆已经成为战时中国的全国文化中心,同时也确认了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已经体现出中国文学战时发展的主流方向。对陪都重庆的文学期刊进行全面的整理研究,无疑有助于对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进行价值的重估。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学拥有独具特色的抒情传统,"五四"新文学在西方文学观念的影响之下,重新发现并激活了抒情传统的现代价值和意义,生成为中国现代的抒情主义.它既受到了诗言志、诗缘情传统的孕育和影响,也有西方浪漫主义的诱惑和催化,并成为新文学的一种话语方式.当"抒情"成为"主义",感情的个人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内涵,也遭受到新文学的质疑和批判.新文学的自我表达被纳入西方话语谱系,说明传统"抒情"的路径和意义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新文学也存在着自我认同的焦虑和困惑.  相似文献   

20.
从文学母题传衍的角度去观察中国文学的现代进程,可以看到一些全新的文学母题被引入.传统的文学母题,一些因为文化语境的改变而退化,乃至消失,一些则遭遇到异域文学母题的改写,发生转换.“还乡”母题就是这样被改写和转换的文学母题.在文化碰撞和转型中,负载着民族集体记忆和文化经验的文学母题自然面临着去留之间的抉择.研究现代中国小说还乡母题的“转换”和“安置”所涉及的是整个现代文学对古典和异域文学传统的记忆、遗忘以及创造性的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