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英文的翻译是一项看似简单却较为棘手的工作。英语翻译或以物质名词取代抽象名词 ,或以人的某种表情或动作揭示人的内心世界 ,此类的以“实”喻“虚”的表达变抽象为具体 ,变空洞为形象 ,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像。对于英语中以实喻虚的形象表现手法 ,翻译时应想方设法维系原文的具体性及形象性 ,一个常用的手段即是从“实”到“实”,将英语的以实喻虚译成汉语的以实喻虚  相似文献   

2.
拉奥孔在诗与雕塑中──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美学法则马力“拉奥孔”在古希腊的神话和史诗早是一个人的名字,在西方古典雕塑中是一座著名雕像群的名字,到18世纪又成了德国美学家莱辛的美学专著的书名。“拉奥孔”做为一种艺术的题材,得到西方美学史如此的重视,确实...  相似文献   

3.
汇率变动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将产生如何的影响 ?是否必然出现“J曲线效应” ?从中国 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出发 ,验证“J曲线效应”是否在中国出现 ,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币值下调对中国经济 ,主要是对进出口贸易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孔丘最早对“学”的过程进行了理论阐释,他认为“学”是一个流程,应该分为“博学”,“思”,“习”,“行”四个递进的阶段,这对我们研究教与学的理论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的内容、意义以及作家对待人物、世界的看法、态度、发现等往往流溢、呈示在作品形式结构上。莫言作品形式上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复调”与“对话”如同一种肉体的肌理普遍分布在他的作品中,同时在整体上,他的作品常常采取了“对话”的结构方式。这是莫言作品蕴藏的生命主体精神在作品形态上的一种“全息”式表征。  相似文献   

6.
苏轼美学对“寓意于物”与“留意于物”观物态度的区分道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物关系思想。“寓意于物”倡导人对世界采取一种自然适意的态度,是苏轼美学思想中生态学智慧的鲜明体现,其根源来自苏轼对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体认。这种生态智慧对我们今天处理生态问题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价值取向一直是“革”农村小说的中心视点之一。对“封建迷信,资本主义倾向,修正主义”的“阶级理性批判”,由“贫下中农直接对土地的渴望,知青在农村的成长历程,新一代贫下中农的转型”所体现出来的“恋土情结”,以“阶级斗争”方式,通过“集体化”途径,直达“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的“长征之旅”,共同构成了“革”农村小说自我标榜的价值景观。  相似文献   

8.
《雷雨》作为曹禺的第一部剧作,是作家的心灵世界受到外来影响并与之相契合的产物,对剧中“乱伦”这一线索的分析,或可使我们对其深层心理动因有所把握。在《雷雨》的创作过程中,外部社会环境、个人生活经历固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蕴蓄在曹禺心灵深处的“原始情绪”更是支配其创作心理的重要方面,同时,这种“原始情绪”又与他的生命体验密切相关,这不仅体现为《雷雨》“乱伦”情节的设置,而且始终贯穿在曹禺的前期剧作中。  相似文献   

9.
作为镜像的“五四”新文化对沈从文的理想生命形态与人格养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沈从文的新文化观是一种动态发展观,其依据则是从“五四”时期科学理性精神与现代病理意识所衍生出来的“健康”意识。“健康的文学”观念是对“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的继承与发挥。从“健康”出发,他提出了“工具重造”与“国家重造”的观念。他始终把改造国民性、重造民族国家的重任系于文学一端,这既彰显了其纯粹不凡之处,又体现了其思想的局限性。沈从文及其创作是“五四”新文化的产儿,它们本身又构成了新文化“历史建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0.
(一) 德国的莱辛在其名著《拉奥孔》一书中,谈到诗画的区别时说:“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读者谁会想到号哭就要张开大口,而张开大口就会显得丑呢?原来维吉尔写拉奥孔放声号哭的那行诗只要听起来好听就够了,看起来是否好看就用不着管。”因为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一种,它不具备形象的直观性,作为一种语言艺术,诗歌更为引人注意是它的韵律和节奏所构成的音乐美,纵然读者凭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自己的头脑里隐隐约约显  相似文献   

11.
温庭筠是晚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与佛教的渊源颇深:在游宦之旅中遍访名山古刹、寄住山门、与僧人交游唱和。佛境禅理的熏陶使得温庭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仕途蹭蹬的痛苦,也使其诗歌创作具有清丽俊逸的面貌。本文讨论了温庭筠诗歌中的佛教意蕴。  相似文献   

12.
李商隐是晚唐特定时代一个悲剧性的生命意象,也是中国诗歌史上少有的以表现心灵世界见长的诗人。他47年的生命历程,充满着人生的痛苦体验。正是这些痛苦体验,主导了他心理建构的悲剧性意向,而这意向的核心就是贯穿在他一生心理和生命历程中的忧患情结。  相似文献   

13.
从阿德勒的自卑心理学角度来探讨沈从文的创作心理,认为正是沈从文家世的衰落和在北京遭受的歧视使他产生了极度自卑的心理,为了摆脱自卑的重负,他创造了两个相映成趣的文学世界,并因此获得了自尊.但只有沈从文以更具思辩、更带理性的眼光来看取乡村和都市的时候,他的创作才真正地超越了自卑,他也才得以跻身名家之列.  相似文献   

14.
《一朵浮云》作为乔伊斯众多名篇之一,其主人公小钱德勒有着复杂而又典型的性格特点。作者赋予他女性化的外型,衬托了其敏感、天真、怯弱的天性,对于和“老朋友”加拉赫会面前后的心理刻画展现了一个情感丰富,性格多面的人物灵魂。通过分析他的心路历程,展现了其多面的人格,其中有高雅,也有世俗;有天真,也有势利,种种因素最终伴随着“见老朋友”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小钱德勒的情绪崩溃。  相似文献   

15.
周密是宋元之际的著名词人,一度领袖艺林,但身后之名不显。清代词评家对他毁誉参半,但均承认其艺术才能。周密艺术素养极佳而并未成大家的原因与时代风气有关,更与本人创作心理有关。他的三种创作心态——寄闲、志雅、逞才,是他创作的驱动力,也是制约他成就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6.
贺知章生平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知章生平中有两个重要疑点 :一是他的离乡时间 ,二是他在京城长安为官 5 0年 ,中途有否返乡。从《回乡偶书》诗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分析 ,贺知章离乡时间应该早于他在长安应试的时间 (6 95年 )。考中进士后 ,有 17年未担任任何官职 ;后来在工部侍郎任上也有 12年时间 ,所以贺知章是有时间和机会中途返乡的。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的词以豪放名世,而作家风格的形成又与创作激情密切相关,从人类心理的角度深入研究,创作激情是源自心灵的第三层,亦即滋生理想的志性层面。而我们试图从文艺心理学激情创作的角度,即从英雄激情、爱恋激情、讽刺激情、感伤激情四个方面探索辛词创作的心理动力特征,从而全面地探讨创作激情对辛词多样化风格形成的影响。英雄激情成就他的豪放,爱恋激情形成了婉约缠绵、朴素清新、浓纤绵密等风格,讽刺激情构成了词作的尖锐犀利、诙谐风趣,而感伤激情则对应的是悲凉深沉、抑郁顿挫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徐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狂狷"之士,其颠狂怪异的人格形态的形成,既受到时代思潮与社会风尚的影响,也与他个人生理与心理的病变有密切关系.不幸而痛苦的人生造成了徐渭心理的病态,而心理的病变又使他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奇特甚至怪异的风貌.  相似文献   

19.
裴迪考论     
裴迪是和王维同时而稍后的田园诗人 ,他的一生中大概有 2 0年是跟随着王维度过的。裴迪在唐代并不是显赫的诗人。但是他与当时除了李白以外的其他大诗人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考证他的事迹和与这些诗人的关系 ,也可以使这些诗人得到更多的还原以被人们了解。  相似文献   

20.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席勒将形式与心理结合起来,创造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形式心理美学。他主张以审美假象为特性来认识艺术想象,强调艺术形式的审美作用,主张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以形式的普遍性克服内容的特殊性,并通过悲剧心理阐释了自己的形式心理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